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视角下我国景观设计安全性研究综述
范文

    李金鸽 李晓颖

    

    

    

    摘要:为了解景观设计安全性的概况,找出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展望潜在的研究方向,,提高景观设计的安全性。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包括时间分布、核心力量、研究内容、研究热点。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研究趋势,从而推动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风景园林?安全?综述?景观设计?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8-0099-03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类绿地建设也发展迅猛,在迅速改变社会面貌,带来巨大生态价值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如摔倒、溺水、性侵犯等安全问题。景观设计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侧重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的研究,历经近50年的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日益完善。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CPTED等相关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目前,學术研究领域对于景观安全性设计的关注与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瓶颈,影响了相关研究的推进,且由于安全性的研究涉及交叉学科,目前研究较为分散。因此,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安全的景观设计路径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回顾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辅助分析,以期全面了解我国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展望潜在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景观设计安全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景观设计安全性的内涵:安全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目前较少有人对安全性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一般将其作为与“安全”概念密切相关的描述安全程度的概念[1]。景观设计安全性是个全面的问题。有研究指出景观因人而存在,一是指景观给予人类的安全;二是指人类给予景观的安全[2]。本文中景观设计安全性,一方面为主体在客体空间内,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为由于选址、布局、设计、施工、维护等不当所形成的客体环境对主体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安全问题。

    (二)研究方法:研究采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软件作为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的功能相对比较丰富,可以直观的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及规律,主要用于识别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结合使用文献统计管理软件NoteExpress进行梳理,从而全面和生动的展现我国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研究脉络及研究趋势。

    二、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来源,以“安全”、“安全性”、“犯罪预防”、“CPTED”、“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作为关键词相互组合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1991年-2019年2月11日,经过整理,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可供分析研究的287篇文献。

    (一)景观设计安全性的文献分布:有效论文的发文时间为1991-2019,总体上表现为两个阶段(图1)。在1991-2005年期间,发文量较少且增速不明显,从2007年开始,发文数量进入增速阶段,到2018年达到高峰值。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为前期我国处于绿地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设计中对于安全问题尚未给予诸多考虑,随着建设进程的加快及安全问题的暴露,相关的研究也随之骤增。总的来说,国内相关的论文发文量呈总体上升趋势,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增长。

    (二)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研究力量分析: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利用CiteSpace生成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和研究机构网络图谱(图3),剖析其发文量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

    1.研究作者分析:图2中共有21个节点,1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571,节点和文字的大小与发文量呈正相关,节点相互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从作者发文量角度分析,毛媛媛、曾敏玲、赖文波为该领域内的高产作者。从作者合作角度分析,合作网络比较零散,主要的合作网络由来自苏州大学的毛媛媛、刘婧、殷玲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曾敏玲组成。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合作关系多来自同一所高校。本领域学者应加强合作,促进研究体系的健康发展。

    2.研究机构分析:图3中共有21个节点,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8。可以发现,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等高校对景观设计中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关注,诅结合研究机构的地址发现,对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长三角、重庆、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区域。研究机构的学科背景大多为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犯罪学、法学等。在研究机构合作方面,相互之间的合作较为分散,仅有一组合作网络,与作者合作网络一致,未来需要加强合作交流。

    (三)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1.研究热点:论文的关键词是其主题的核心表现,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快速的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对象与热点。使用CiteSpace软件作出如图4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数54,连线数为128,网络密度为0.0894。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在图中表示的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线条的粗细程度与关键词之间的紧密关系呈正相关。

    表1为所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统计,关键词出现频次与研究热度呈正相关31。节点中心性是反映节点在网络中媒介和枢纽作用的指标,中心性越高,表明在网络中与之相联系的关键词越多31。结合图4和表1,可以看出“CPTED”、“安全性”、“犯罪预防”“景观设计”、“居住区”、“交通安全”、“防卫安全”等为该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内容。其中“CPTED”、“安全性”、“犯罪预防”“景观设计”不仅频次高而且具体很强的中心性(≥0.1),是图谱中的枢纽。

    2.研究前沿:高频关键词时区分布(图5)揭示了近30年来研究热点的演变。研究发现,CPTED理论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着时间推进研究逐渐深入和细化,对安全性的研究开始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由初期的道路、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逐渐拓展到儿童活动场所、建筑外环境、校园等,空间类型越来越多样,对安全性的研究细分到心理安全设计、行为安全设计、防卫安全设计,还出现了安全评价。

    3.关键词分类梳理:结合研究文献全文及研究层面的不同,将我国对景观设计安全性的研究梳理归纳为如下表2四个不同的层面一安全自身类别的设计研究、场所和使用者角度的设计研究、空间要素设计研究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三..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安全自身类别的设计研究

    1.防卫安全设计:防卫安全设计主要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环境中的某些要素,降低和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增加人们的安全感。防卫安全设计是学者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献数量124,约占样本文献的43%,所用到的理论主要为CPTED理论。CPTED理论1992年在美国才得重视,开始推行并将其应用于学校、公园、医院等[4]。国内对于防卫安全设计的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主要为理论研究、对策建议、案例研究、综述研究、实证研究这5个方面。

    提高防卫安全的设计手段主要从CPTED理论的6要素出发,即领域感、自然监视、出入控制、形象与维护、活动支持、目标加固[5-6]。例如,布莱恩特公园的改造,通过设计长达91米的混合植物边界景观以及设计有宽阔台阶的新入口来增加公园的领属感。在公园树荫草坪中放置大量可移动的桌子和座椅、设计很多有吸引力的景点并使其相互关联以此来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创建更加有活力的公园,从根本上保证公园的安全性[5]。

    截止到目前,国内尚且没有针对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设计规范或导则,相关的对策建议也以定性居多,缺乏系统严谨的分析。但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日益增多,也说明我国在逐步加强CPTED理论本土的适应性研究,有待将研究成果理论化。

    2.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设计:景观安全需求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因此从人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出发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主要借助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理论分析人们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特征,总结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心理安全需求和行为安全需求。

    設计师在设计时要关注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形成软性边界景观,从而围合成各类满足心理安全需求的空间。在设计步行路路径时,关注人的步行特点及“抄近道”的心理,设计出利于步行的合理路径[7-8]。

    由于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更多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不易定量,因此当前的相关研究多为总结性对策建议,缺乏定量研究。

    3.通用安全设计:对于通用安全设计的研究约占研究样本文献的19%,该类研究对安全进行了全面的关注和考虑,包括防卫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灾害安全。

    通用安全设计主要从空间环境形态和空间环境要素入手,全面探讨空间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提出提高安全性的景观设计策略。在空间环境形态设计中,要注意尺度适宜、整体性强、功能分区明确、空间结构合理、交通体系完善;在空间环境要素设计中,要关注绿化(疏密有致、富于变化)、道路(人车分流,清晰流畅)、建筑、水景、光环境、色彩环境的设计,以增加空间环境的安全性[9-10]。

    (二)场所和使用者角度的设计研究

    不同类型的场所和使用者对于景观设计安全性的影响要素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研究和实践中也会有所细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居住区、儿童、校园等安全问题较突出和对安全性需求较高的领域,面向的使用者主要为儿童、学生等弱势群体。

    道路景观的安全性设计主要从构成要素,例如道路本体设计、绿化植物设计、沿街建筑物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几方面提升其安全性”。在设计儿童活动场所时尤其要关注场地设施,结合儿童游戏心理和行为,通过有效的连接游戏、设计模块化、有引导有组织的布局等策略来提高场地设施得安全性'21。目前场所和使用者角度的设计研究,主要为对策建议,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利用GIS空间地图分析、Depthmap空间句法、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等技术进行实证分析。

    (三)空间要素设计研究

    景观空间设计要素对安全性也有重要的影响,约占样本文献的7%,主要表现为照明、植物、水景的设计研究。

    随着夜间活动的增多,景观照明设计成为保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景观照明建设时,要合理解决好城市景观照明规划和设计问题,处理好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实现景观照明安全的目标[13]。园林绿化设计要注意植物色彩、品种选择、配置方式、体量组合、意境运用,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植物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场所安全性[14]。水景设计一般通过设计形式、设计理念等方面提高其安全性和可参与性[15]。

    (四)安全性评价研究

    通过对景观设计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将由设计引起的因素列举出来,可以比较分析影响空间环境安全性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找准安全的景观设计方向。所用到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鱼刺图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目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多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景观安全性指标评价体系。

    总结与展望,

    综上,本文对1991-2019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国内关于景观中安全性设计的研究稳定上升,发展态势良好。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居多,定量较少。目前,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安全自身类别的设计研究、场所和使用者角度的设计研究、空间要素设计研究、安全性评价研究四个方面入手。

    在国内,景观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晚,较少把安全性设计作为一项论题来郑重其事的研究,日后想要获得长远发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增强。针对当前的现状,试总结我国以安全视角研究景观设计的几个发展趋势:①场所类型的研究领域将从城市向乡村拓展。目前,研究的领域以城市绿地为主,如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等。这主要和城市人口环境复杂、我国城乡发展差距等实情有一定的关系。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使更多的关注逐渐聚焦到乡村,乡村环境建设兴起,随之乡村景观中的安全性设计将会成为新的研究内容。②对景观中安全的关注将从设计阶段向全周期拓展,形成系统的景观安全评价体系。目前设计阶段在一定时间内是研究的主体,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评估和后期维护管理也至关重要,完整系统的景观安全评价体系是有必要的。③基于使用者群体日常行为特征的安全性设计。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面临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发展现状,老人和女性的安全需求将与日俱增,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研究也会随之增加。④高科技、人工智能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伴随着智能化、网络化深入发展,一些景观休闲设施小品的智能化应用也随之增加,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新的安全隐患。

    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设计师应把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注融入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安全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在设计过程中为保证绝对的安全而限制人们的使用,使建成的景观缺乏美感和吸引力。如何在保证尽量安全的前提下创造充满吸弓力的景观是需要设计师研究和思考的难点。

    基金项目名称(编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6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181008)。

    参考文献

    [1]毛海峰.论“安全”及“安全性”的概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4):62-66.

    [2]王環,盛兵,宋志豪.景观与景观安全[J].南昌高专学报,2009,24(6):47-49.

    [3]孙晓红,韩布新国内外流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67-73.

    [4]梅尔文江特克,比尔斯珍妮,李殿强环境设计与预防犯罪——“塔拉哈斯”模式[J].公安研究,1994,(3):33-60.

    [5]王菁菁,朱建宁城市公园安全性景观设计——基于CPTED理论的实例研究田.建筑与文化,2016,(3):124-125.

    [6]刘鹤,洪宽善CPTED中领域性对于公共住宅犯罪预防的影响研究[J].设计,2017(03):158-160.

    [7]范风华基于心理安全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研究——以植物景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13.

    [8]李文慧.基于日常安全(心理安全与行为安全)的城市街道景觀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2016.

    [9]谢林霞.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研究[J].大连工业大学,2008.

    [10]张军,徐佳.基于景观设计的城市住区安全性提升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1):13-14.

    [1]陈月.城市道路景观的安全性设计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2015.

    [12]马铭儿童游乐场所安全性设计调查研究[J].,设计,2019,32(09):142-143.

    [13]陈仲林,杨春宇,邓申君,等.景观照明安全研究[J].灯与照明,2006,(3):3-6.

    [14]邢燕绿化在室外活动场所中安全感的营造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5]张姝城市水景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12):75-7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