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呈现一份既有“颜值”更有“价值”的党报 |
范文 | 郑家艳 内容提要党报的权威性是传统纸媒的独特优势,是一种无形财富和资产。这种权威性体现在党报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上。在当下这个微信、微博、公众号比比皆是,“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这种权威性更需要党报的全体采编人员秉承“工匠精神”共同维护、坚守。 关键词党报工匠精神权威性差错导向 一、从·封读者来信看“权威性” 先讲一个去年发生的事情:传统纸媒的—则报道,帮助老读者恢复工程师待遇。 “《重庆日报》26年前的一则报道,对我恢复工程师待遇起了很大的作用,感谢你们。”2015年5月,年近八句的九龙坡区房管局退休职工甘俊禄给《重庆日报》总编辑张小良寄来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感谢之情。 1989年5月6日,《重庆日报》刊登了《我市聘任六名工人为技师享受工程师待遇》一文,报道了重庆首次有6名从事传统工艺或特殊工种的工人由市劳动局同意聘任为技师,享有职务津贴及其他与工程师同等的待遇,甘俊禄就是其中一名。因为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名字上报,所以当时甘俊禄专门把报道剪下保存了起来。没想到,就是这份剪报,为他多年后恢复工程师待遇起了很大作用。退休时,甘俊禄的职称被误改为“高级工”,未能享受工程师待遇。他几次想申请恢复,却因当时技师考评部门变更重组而未能实现。退休后,甘老返聘参与多项建筑工程建设,恢复工程师待遇一事就搁置下来。2015年,79岁的甘老真正从建筑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再次提笔给人力社保局写信,除了当年的技师证书,信中还附有《重庆日报》26年前这则报道的复印件。不久,他就收到有关部门的回复,同意恢复其工程师待遇,并补上了从2001年起至2015年的差额工资,共计1.2万余元。这位老人在感谢信中感慨地写道:“党报必读。” 凭借党报的一则报道,就把事情解决了。在当下这个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碎片化阅读盛行、各种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凸显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凸显的正是党报的权威性。 二、维护和加强党报权威性 所谓“工匠精神”,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凭借耐心、专业和敬业,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具体到党报编辑而言,就是要秉承“工匠精神”坚守好自己的职责。要以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修改编辑每一条新闻稿件、包装制作每一个版面,确保质量符合要求。要以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反复打磨改进,精益求精。要以足够的专业敬业,打造出内容为王、其他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卓越作品。 这两年,纸媒发展形势低迷。一方面,不时有某某报纸又关停了的消息传来;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兴起,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更为快捷的方式。这种景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传统纸媒采编人员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还有人读报纸吗? 应该看到,尽管当下网络信息飞速传播、大众几乎人人一部手机随时握在手中阅读,但传统党报数十年建立起的权威性,仍然是其他新兴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尤其在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面对网络上各种真假难辨的、碎片化的消息时,人们还是相信党报的权威性,期待传统主流媒体或者传统主流媒体打造的网络新媒体发声来“求证”和解读。 作为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速度”上自然抢不赢新兴网络媒体,必须转变思路,以“内容为王”,利用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打造有深度、有看头的精品,让公众能够通过我们的报道,更好、更全面地认知和理解国家、社会、周围发生的各种变化和事情。 要适应这种转变,对记者来说,就需要改变话语体系,不与新媒体在抢时效上耗费精力,不求“短平快”,而应做深度报道、进行权威解读。对于编辑来说,更应视党报“权威性”、公信力为珍宝,倍加呵护,坚守好编辑把关人职责,维护好这份权威性,提升党报的传播力。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正是体现党报权威性所在。 可以说,当下我们不仅要维护好党报的权威『生,还应进一步加强党报的权威性。专业新闻编辑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 三、编辑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要维护好党报的权威性,传统主流媒体的编辑必须一如既往地坚守好编辑“阵地”。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两个方面把好关。 (一)导向上把好关。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不好的舆论则会搞乱人心、破坏发展。作为党报编辑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才能真实反映社会的全貌,才能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团结稳定,那将什么事隋也办不成。 (二)错漏上把好关。党报代表党和人民的声音,如果锴漏百出,或者时常有错漏,久之,无疑会严重影响其权威性、公信力。因此,新闻编辑作为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把关人”,必须审慎严谨,坚守好编辑职责。 1,火眼金睛,善于捕捉。 编辑要善于锁定、捕捉各种锴漏,包括文字、语法、常识等,这需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现在有些年轻记者,基本功不扎实是最典型的问题,报道中一句话可以杂糅很多句话,甚至可能没有主语或者缺少动词;稿件行文逻辑混乱,不清楚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甚至在写稿时,可以把当天的报道时间“不小心”提前或者延后几个月。当然,还有很多错别字,例如把“锲而不舍”写成“契而不舍”、“晴雨交替”错为“睛雨交替”、“辐射”错为“幅射”等。这些都需要编辑多把关、把好关。 例如稿件《大巴山革命老区的蜕变路》。乍看这个标题就感觉有问题。什么是“蜕变”?《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蜕变,人或者事物向着不好的方面发生质变,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这个新闻稿件标题用“蜕变”,是要表达一个革命老区将要在质上改变成什么呢?“蜕变”成具有怎样明显对比关系的另一面呢?而事实上,我们要发扬传承革命老区的精神,而不是因“蜕变”而抛弃。编辑随后把标题修改为《大巴山革命老区的发展路》。 再如稿件《让农民参与决策、监督、管理扶贫项目》。原标题是《参与式扶贫让农民当家做主》。但事实上,中国人民早就当家做主了,所以“让农民当家做主”这种说法不妥,容易产生歧义。改后的标题,则直接明了。 2,逻辑严谨,善于推敲。 这主要体现在新闻稿件的逻辑上,包括行文的前后逻辑,数据推理等。编辑要善于用严谨的思维,杜绝各种信口开河、异想天开的表述。 例如在《“电商书记”扶贫三部曲》一稿中,“小坪村幅员面积40,7公里,却只有2818人,每平方公里只有40人”。这里存在两个错,一是幅员面积单位应该是“平方公里”,不应是“公里”;其二,如果前两项数据正确,推算下来,那每平方公里就应该是70人,而不是40人。估计这样的数据,也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由被采访方介绍的,但在实际写稿过程中,记者却不假思索地将被采访者的原话直接“搬”了过来。 再如《打造“互联网+土地流转”的创新之路》一稿,文中提到重庆忠县石黄镇一个在广州打工的农民,小儿子考上大学要交学费,想把荒废的耕地流转出去,说“耕地数量是1800亩”。一个农民手里会有如此多的土地吗?编辑表示怀疑,对此,记者解释说受访方介绍这么多的耕地是这个农民以前从别人手里流转来的。编辑随即上网查到重庆人均耕地不到两亩,石黄镇2009年统计的耕地面积是1144公顷,相当于17160亩。也就是说,一个农民手里就有全镇十分之一还多的耕地,而且这种情况下还要出外打工,因为负担不起儿子的学费还要把土地转出去。对此,编辑很无奈地说, “记者写稿时能不能动下脑筋,不要采访对象说什么就是什么?” 3,有疑即挖,善于查证。 编辑不应迷信所谓的“审定”、所谓的“权威”、所谓的专家,有疑即挖。 例如,一次《重庆日报》一版拟刊圣卜篇经审定的评论文章,里面提到“唐代陆贽、李吉普、自居易、刘晏‘四贤曾在忠州为宫”。“唐代四贤”有哪些?编辑还真不知道。因为这是审定稿,虽然内心觉得应该是准确的,但还是上网进行了查询核实。结果发现:“李吉普”应为“李吉甫”。 有一年教师节前,一位市领导的审定稿件中提出“强国必先尊教、尊教必先尊师”。“尊教”一词生僻、少见,立即查询核实。后来发现新华社报道里的有关提法为“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尊师”,遂作修改。 四、创新手段提升党报传播力 速读时代,传统纸媒如何让信息实现有效传播?编辑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近两年,《重庆日报》编辑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手段,大力推进“全符号传播”,这一创新探索让报纸信息变得更加明了直观,读者阅读体验变得易读悦读,有效提升了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传播学中,“符号”既包括文字、标题、图说等语言符号,也包括图片、图示、色彩、线条等非语言符号。全符号传播就是通过各种符号的有机组合,表达新闻的“轻重缓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这其中,文字报道、图片新闻在版面上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提升标题制作、文本内容和图片质量的基础上,再辅以图示、漫画、线条、色彩等各种全符号手段对信息、版面进行“深加工”。在这个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深加工”过程中,版面新闻层次得以直观呈现,新闻信息更为引人。例如,将大篇幅的文字进行分解,提出要点做成图示,使核心内容一目了然,同时通过分解并辅以线条、小标题等,让原本文字密集的版面,变得疏朗易读;运用字体、字号的变化,突出不同的文本内容;以线条、色块、图形等元素,丰富版面视觉效果等。 在创新传播方法手段中,尤其值得一提的还有对“二维码链接”的运用。将相关的、无法在版面上一一展现的新闻内容,制作成“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阅读到,既扩展了版面信息量,又优化了读者阅读体验,增强了传播效果。 最后,话题再次回到“工匠精神”上。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报纸质量把关上,还是在传播方式的创新上,都需要有一种一丝不苟、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秉承工匠精神,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和新的舆论格局中,呈现一份既有“颜值”、更有“价值”的党报,应是编辑不断思索的问题,也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