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影响公益众筹参与程度的心理因素研究 |
范文 | 韦兵?付舒?王嘉欣 【摘 要】 本研究从西蒙行为决策理论出发,以公众的心理因素为切入点,从信任、从众心理、责任分散这三种心理因素出发提出研究假设,探讨公益众筹与三种心理因素的关系,以微观视角体察公众对公益众筹的认知以及影响人们参与公益众筹决策的心理因素。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对公益众筹项目信赖度越高,参与公益众筹积极性越高;参与者责任分散心理越强,公益众筹的参与意愿越低;参与者的从众心理并不会影响公益众筹的参与程度。 【关键词】 公益众筹;行为决策理论;心理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公益众筹模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公益众筹是指公益机构或个人在网络公益众筹平台发起公益项目筹款活动,吸引出资者对其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的行为。与传统的公益慈善模式相比,公益众筹的优势在于:一是项目多样;二是程序透明;三是效率高,体现了公益普惠和金融平等的双重价值,其所形成的公益领域市场机制、信用机制等对促进国家公益事业的创新氛围、解决公益组织筹资难、促进公益事业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假设与资料来源 1、研究假设 本文从西蒙的行为决策理论出发对公益众筹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西蒙认为影响行为决策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信任: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善意、诚实和能力的信心。(2)从众心理:个人在群体中,常常不自觉的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改变自己的知觉、意见、判断和信念,从而在行为上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3)责任分散效应: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便会增强;若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基于此本文的内容试图建立公益众筹行为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行为决策理论”中心理论的内容,我们把心理因素定义为“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并操作化为“受他人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因素(从众)”、“源于个人对事物正面期待的心理因素(信任)”、“与责任相关的心理因素(责任分散)”三大方面测量指标,提出以下三个子假设: 子假设1:参与者对公益众筹项目信赖度越高,参与公益众筹积极性越高。 在风险型决策中,决策者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既对自己的利益不会造成过大损失,也使得参与者或者人们更加信赖此事物。反之,如果出借人缺乏足够的信任将不会在网络上释放资金。因此,如果公益众筹在筹资程序以及信息来源上具有可靠性,后期资金流通的透明性,人们会增加对公益众筹的信任并积极参与。在此假设下,需要研究信任对人们参与公益众筹行为的影响。 子假设2:参与者的正向从众心理越强,公益众筹的参与的频率越高。 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认为凡是处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心理和行为必然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且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人们不愿费力去寻找最佳的方案,所以会选择从现有的方案中去选择适合的方案来实施,基于大众的普遍性选择,参与者会跟随别人选择的现有方案。在此假设下,我们需要研究从众心理对人们参与公益众筹行为的影响。 子假设3:参与者责任分散心理越强,公益众筹的参与意愿越低。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和大家保持一致的好处是:即使错了,错误的责任不由一人承担,而是大家将錯误的责任分散开来,个人的责任就相对减少。在参与公益众筹的过程中,责任分散心强意味着人们会抱持会有人参与的,我不参与也是可以的想法。在此研究假设下,我们需要研究责任分散心理对人们参与公益众筹行为的影响。 2、资料来源 课题选取的研究总体是社会公众,采用网络分发问卷以及实地随机分发问卷两种形式来发放调查问卷,一共派发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为97.5%。调查对象中男性72人(30.8%),女性16人,(69.2%);年龄上15~20岁54人(23.1%),21~25岁135人(57.7%),26~40岁36人(15.4%),40~60岁9人(3.8%);学历上初中及以下9人(3.8%),高中/中专42人(17.9%),大专60人(25.6%),本科及以上123(52.7%);收入在1000以下87(37.2%)人,1000~3000有75人(32.1%),3000~5000有42(17.9%),5000以上30(12.8%)。其中参与公益众筹者138(59.0%),未参与过公益众筹者96(41.0%);从了解公益众筹的程度看,了解的6人(55.1%),一般的90人(38.5%),不了解的90人(38.5%)。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信任与公益众筹的相关性分析 被访对象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人群有参与公益众筹的经历,对公益众筹信赖的人数超出一半。问卷中将公众对公益众筹的了解程度分为非常了解、一般、不了解三项;将公众对公益众筹的信赖程度分为非常信赖、一般和不信赖三个选项。通过交叉分析可得,234人中了解且信赖人数有102人,占总体的大多数,不了解且不信赖人数仅为9人。根据行为决策理论得出,公益众筹在程序、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后期资金流通的透明性会给人们减少参与公益众筹过程中的疑虑从而产生信赖感。反之,也会导致人们减少参与公益众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两个变量进一步进行了卡方检验,在检验统计量中的卡方值为0.000(<0.005),从检验统计量可以看出公益众筹的参与度与信赖关系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参与者对公益众筹项目的信赖度越高,越能更好推动公益众筹的发展。假设1“参与者对公益众筹项目信赖度越高,参与公益众筹积极性越高”成立。 2、从众心理与公益众筹的相关性分析 问卷中将公众对公益众筹的了解程度分为非常了解、一般、不了解三项;将参与公益众筹是否受到大多数人影响分为是和否两项。234人中有120人是否参与公益众筹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114人是否参与公益众筹不会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通过交叉分析显示,了解公益众筹并且是否参与公益众筹会受到大多数人影响的人数有72人,而了解公益众筹但不会受到大多数人影响的有57人,可得出二者相差的数值并不大。也就是说,从众心理对公益众筹的参与影响并不大。 在此基础上利用卡方检验求得卡方值为0.821(>0.005),数据显示出公益众筹的参与度与从众心理并无必然关系,这表明公益众筹的参与度与群众从众心理的关系不显著。由以上数据显示假设2“参与者的正向从众心理越强,公益众筹的参与的频率越高”不成立,公益众筹的参与度不受群众从众心理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人们即使有从众心理或是有从众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愿意表露出来,人们并不想承认自己的“跟风”心理或“跟风”行为。 3、责任分散心理与公益众筹的相关性分析 问卷中将公众对公益众筹的了解程度分为非常了解、一般、不了解三项;将参与公益众筹是否受到责任分散心理影响分为是和否两项。234人中有责任分散心理的人数高达138人,远远高于没有责任分散心理的群众人数。通过交叉分析数据显示,其中有了解即不太了解或了解的135人认为自己有“自己不参加其他人也会参加的想法”,在总人数中的比例还是很大的。根据行为决策理论得出:由于知觉的部分偏差,人们往往会把部分信息当做事物的整体来认识,人们看见项目被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并且有很多人去参与就会产生一种偏差的认识,认为即使我不参与别人也会参与。 通过卡方检验得到卡方值为0.003,(<0.005),证明二者之间有相关关系。即群众的責任分散心理影响公益众筹的参与度。责任分散效应不仅仅存在于公益众筹的参与度之中,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责任分散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公益众筹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调查结果证明子假设三“责任分散心理越明显,参与者参与公益众筹的意愿越低”是成立的。责任分散心理是会降低公益众筹的参与度。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公益众筹的参与度、责任分散心理与人们参与公益众筹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参与度与从众心理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鉴于此,为了更好的推动公益众筹的发展,需要解决社会现存在的诚信危机问题,提高公益众筹的公信力。通过加强公益众筹程序的规范性、加强受助者信息资料的认证核实的力度、公开资金的实时使用动态等措施入手,增强大众对公益众筹的信任,使大众自愿参与到公益众筹活动中。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并且将培养责任感落实到公众教育当中,从而提高公益众筹认知度的同时增强大众的责任意识和参与公益的意识。 【注 释】 [1] 高涵.微博转发的从众心理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2.6.29.3:58-61. 【参考文献】 [1] 舒迪,赵莹莹.公益众筹:助力解决筹款困境[N].人民政协报,2015(2). [2] 柳毅,张璐.跨文化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研究评析[J].文化艺术研究,2007(6)上旬刊. [3] 魏可新.大众参与众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 [4] 黄怡文.责任分散效应——审视行政权力运行的新视角[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5] 马文月,吴伟容.我国公益众筹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江苏商论,2015(30). 【作者简介】 韦 兵(1986-)男,广西玉林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 付 舒(1985-)女,辽宁抚顺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管理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王嘉欣(1995-)女,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管理系学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