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江浙沪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比较研究
范文

    鲁靖文

    

    [提要] 培育独角兽企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人才、资金、众创空间、政策及服务、城市营商环境等各方力量汇聚,并结合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特征,依赖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双向调节,有效推进资源要素市场的优化配置,推动资本市场与创新企业的有机结合,从而逐步营造出符合独角兽企业成长规律、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营商环境及生态系统。

    关键词:江浙沪;独角兽企业;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驱动因素的江苏省独角兽企业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18SJA1682)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8月11日

    一、引言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独角兽企业迅速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估值以及增长速度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它通过创新产品、服务或技术掀起所处行业或产业领域的颠覆性变革,并成为城市、区域乃至国家转型升级的有效助力。根据长城战略咨询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203家,而近九成的独角兽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其中,北京87家、上海40家、广东27家、浙江24家,而江苏仅有“独角兽”企业8家,远低于上述地区。除数量外,在估值方面江苏省独角兽企业也相差甚远,全省估值仅184.9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仅2%,远低于浙江的3,057亿美元(占比33%)以及上海的1,300.58亿美元(占13.84%),且尚无一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作为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二的经济大省,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与上海、浙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当前江苏正处在深入推进创新驅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阶段,亟须集聚技术、知识、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形成发展新动能。而推动江苏独角兽企业形成集群集聚发展正是促进区域经济爆发式增长,推进新经济、新动能快速发展的有效助力。因此,如何打造有利于科技创业或高端创业的良好环境,持续培育独角兽企业,为江苏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是当前江苏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江浙沪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比较分析

    从行业看,独角兽企业多集中于金融科技、电子商务、软件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而从区域看,独角兽企业往往向融资条件便捷、人才集聚强度较高、政策扶持多、孵化平台完备、创业氛围浓厚等具有较好的创新生态的区域集聚。因此,本文基于区域角度,从人才、资金、众创空间、政策及服务、城市营商环境等方面对江浙沪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情况来进行对比。

    (一)江浙沪区域创新创业人才对比分析。影响一个区域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该区域人才的数量,尤其对于颠覆性和技术重大突破极强的独角兽企业而言。虽然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R&D人才数量明显优于上海、浙江等地,也出台了一些针对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但独角兽企业有别于一般的科研院所,紧缺人才的对象不是高学历的博士和教授,而是具备一定工程经验或科技研发技能,能带领团队开发创新的技术或管理型高端人才。而高校的数量、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和R&D人员也只是影响人才集聚效应的间接指标,其关键性主要指标是所在城市的人才保障、医疗教育、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配套支持。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江苏各市在引进海内外人才、留住本地优秀高校毕业生及培养当地高端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多区域存在既没有有效引入外部人才、本地人才还流失严重的现象。以江苏的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汇通达)为例,作为一家农村商业数字化服务平台,需要在全国各地引入了一大批技术研发、电商运营、经营管理、物流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但受限于农村电商的产业特性,汇通达引进高端人才政策与政府的普适性人才政策不吻合,基本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此外,相较于上海、浙江,江苏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弱。丰富的院校资源及实验室前期沉淀的科技成果没能完全盘活。

    (二)江浙沪区域创新创业资金对比分析。资金是维持企业创新创业生存发展的“血液”。据调查,很多独角兽企业创始人都直言在缺乏市场占比、庞大的资产和可观的财务报表时,创始资金仅能依靠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但企业发展期虽可以通过自身盈利获取部分资金,但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新市场拓展和日常生存经营活动等迫使企业仍需要以一轮又一轮的投资或融资来完成自我的急速成长。上海、浙江资本市场活跃,区域内私募基金、创投基金、天使投资人集聚,行业信息资源发达,具备挖掘好项目、培育大项目的独特优势。而江苏资本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支撑力度,相较上海、浙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2017年度中国天使投资指数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获得投资的项目共4,062家,投资案例数共4,418起。上海占比17.7%,杭州占比8.3%,而江苏省全省占比不足4%。投中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VC/PE市场数据报告》中也显示江苏融资规模仅为67亿美元,不足上海的1/3。而根据清科网2019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如表1所示),无论是在投资项目的数量、获投资本规模还是天使投资人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总量等各方面,江苏与上海、浙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江苏省投资市场发展较好的南京和苏州与上海、杭州对比可见,从天使投资人数量来看其总量仅为上海1/17、杭州的1/18,VC机构数量仅约为上海的1/5;从创业投资活跃度及风险投资融资情况来看,2019年的创业投资项目不足上海的1/5,约为杭州的1/3,融资事件总量不足上海的1/4,进入Pre-A轮融资、A轮融资、A+轮融资总数量仅约为上海的1/5,不足杭州一个城市的3/5。此外,江苏金融资本偏好赢利预期明朗的成熟企业、进入上市流程的种子企业,对初创企业、新兴领域的风险投资偏少。(表1)

    (三)江浙沪区域众创空间对比分析。正如前所述,创客们在创业初期会面临资金紧缺、市场开拓困难、人才培训成本较高、办公场地租赁费用占总成本比率过重等诸多困难,而众创空间作为一种开放式、全要素、大众化与网络化的孵化服务平台,能有效降低企业创业成本。因此,一个区域内众创空间的数量、经营水平和空间布局也影响该区域内独角兽企业的孕育和成长。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5~2020年公布的备案国家众创空间,上海有94家、浙江有162家、江苏有226家,江苏省国家级众创空间总数表现较为强劲。但从其空间分布上看,上海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集聚效应,浙江近3/4的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杭州、宁波,其集聚态势明显;而江苏主要分布于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苏南城市,但聚集态势不明显,点状分布较多,零星部分区域呈现小块状分散分布,聚集效应尚未形成。

    (四)江浙沪区域创新创业政策服务体系对比分析。在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过程中,政府充当着至关重要的引导角色。一些“准独角兽”迫切需要政府能在区域内现有的产业聚集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适合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创业服务空间,从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企业租金补贴、重点项目资助、融资服务、税收减免,引导独角兽企业集聚发展。在政策层面上,为推进独角兽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江浙沪地区都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但与上海、浙江相比,江苏在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针对性和政策落实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人才所享受的奖补金额较少,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南京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虽然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的激励政策,但主要针对企业在融资、财税、人才招引等方面的需求,对于原创性技术电动滑板车的质检质监交通等相关政策尚未明确,也缺乏相对应的成果转化新机制,因此导致一些企业的创新产品或技术服务“墙内开花墙外香”。

    (五)江浙沪区域创新创业营商环境对比分析。城市的营商环境作为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其好坏也是影响企业进驻和成长考量的重要因素。据《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显示,2018年上海营商环境质量指数为96.4,排名第三位;杭州和宁波分别以81.3、76.2的营商环境质量指数,排名第七、第八位;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分别以73.2、71.7的营商环境质量指数,仅位居第十一、第十三位。与上海、杭州、宁波相比,江苏省在行政能力、产业环境、创新实践、人才发展4个维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江苏省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从人才数量、众创空间数量及服务支持角度看,江苏省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存在区域内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短缺,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力量不足、众创空间的空间布局分散以及政策支持精准度不够、城市营商环境及区域创业文化有待进一步厚植等,与上海和浙江相比,江苏省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发展环境还存在差距较大。因此,应重点从克服上述短板制约因素方面来改善提升江苏省创新创业环境。

    (一)全方位加强人才服务引进机制。鉴于独角兽企业对于高端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其一,积极拓宽独角兽企业人才引进渠道。一方面应积极在科技创新人才相对聚集的国家和区域设立相应的招才引智的机构,加强对于海内外高端创业人才直接、主动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结合江苏省高等院校体量大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的作用和网络宣传优势,前置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端口,积极开办各类中青年创业论坛会。健全各类商会组织服务基金,鼓励吸引全球各地国际商会组织入驻。其二,对于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应结合各产业发展特性,明确并加强其认定及扶持的相关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加大对这类人才的技术评定和职称评定的支持力度。其三,要注重完善当地独角兽企业人才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独角兽企业与江苏省高校联合办学,通过校企政多方协作建立跨学科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四,积极改善现有的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运用政府力量发动和引导来提高创业启动资金、科研配套资金、安家补助、岗位津贴等奖励标准,做好人才住房、职称评定、子女就学等服务。其五,加强与上海、浙江高校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教育和科研转换能力。

    (二)加强金融资本的支持力度。如上文所述,江苏省目前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大多数尚处于融资前期阶段,PE、VC融资对其发展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因此,需要创建以PE、早期VC、后期VC为主要内容的创业融资体系,为独角兽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首先,应优化相应的引导政策,发布针对性强的金融政策,创建优化相应的孵化器,加快引进风投与科技金融企业入驻等方式来推动帮助独角兽企业获取更多的金融支撑。其次,还应全面落实对高精尖企业的降压补助,对地标产业实行特惠研发补助、房租补助等政策,减轻企业运营成本。最后,进一步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引导本土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面向独角兽企业的投资基金,深度挖掘创新独角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设立商业化创业投资基金,创新融资担保形式等方式来解决独角兽企业与资本市场脱节的问题。

    (三)完善区域产业链支撑。目前,江苏省众创空间布局相对分散,聚集效应的优势突显不足致使平台型企业相对较少,孵化功能相对薄弱。因此,应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引导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力争打造一两个行业龙头企业,将其孵化为平台型企业。同时,以该类龙头企业为聚集中心,加快推进江苏省独角兽企业联盟,发挥独角兽企业俱乐部集聚效应,着力完善独角兽企业成长所需的产业链支撑体系。通过细分产业分工,打通上下游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并依据产业群进一步集聚整合新型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与企业端的优质创新资源,培育适宜独角兽发展的人才有序流动、项目资源共享互补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最后,提升各众创空间内孵化载体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通过有计划的、分阶段的跟踪调研、案例共享、资本对接合作等方式加速提升众创空间中各类载体的服务功能,推动各众创空间的品牌化、差异化、联盟化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结合上文指出的江苏省政策服务体系针对性较差、落地性较慢、营商环境还有进步空间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建议建立独角兽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合理评估体系,实时跟踪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态势,结合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建立实施独角兽企业扶持梯度计划。针对创业前景较好的初创型企业,增设相应的初创人才和资金的专项扶持计划。而对于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有发展前景的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建立完善相应的重大危机救助机制及时救助,适时地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来缓解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引导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要重视并加快企业颠覆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落地,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先进技术的试点应用工程,完善对于原创新项目在技术、资金、政策落实、资源对接、信用背书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各区域应结合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企一策”的服务机制,完善相应的创新型项目的优先审批机制、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不同区域设立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最后,各区域应联合各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多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投融资交流会、行业沙龙等创业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营商环境。

    主要參考文献:

    [1]科技部火炬中心,长城战略咨询公司.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R].2019.

    [2]陈强,肖雨桐,刘笑.京沪“独角兽”企业成长环境比较研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

    [3]胡峰,李晶,黄斌.中国独角兽企业分析及其对江苏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论坛,2016(05).

    [4]钱燕.苏州独角兽企业培育基础与对策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