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管理学科课堂中案例教学法探析 |
范文 | 王竹园 摘 要: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我国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关键。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学科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案例教学发展的因素。针对我国管理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不能够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症结,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 学科 案例教学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者们汲取该校法学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工商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成为工商管理教学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而为哈佛大学成为全球工商管理教育的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教育仅仅经历了二十多年时间,仍处于起步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管理学》教学中仍普遍以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为主,先进的案例教学不能得到广泛有效地应用。这种局面激化了《管理学》课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析本科生《管理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症结,找到有效推行该教法的方法,迫在眉睫。 一、《管理学》课程不能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症结 由于本科生普遍没有参加过企业的实践经营活动,因此单纯强调理论宣讲与被动记忆的灌输式教学效果极差。而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界所推崇的经历了百余年实践检验的案例教学法又不能普遍得以实施,其主要症结在于: 1、 教学评估体系的制约 我国高等教育中对教育质量的评估体制极为僵化,为教师课堂教学人为设置了诸多条条框框的制约。教师在这种僵化的评估体制下,不敢有所创新,只能做到“萧规曹随”,从而惯性地采取传统地“四平八稳”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符合教学评估机械性的要求,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提高管理能力的需求,激发学生对管理学科的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学生虽能够被动地记忆大量的管理学理论,但却难以真正理解这些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的管理思想。据笔者长期的跟踪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到两个学期后,耗费了大量的课时与学生精力所能够记忆下来的管理学基本理论,绝大部分被学生所遗忘,留在其脑海中的仅有一些管理学的支离破碎的术语。因此,以僵化的教学评估体系制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双重属性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是造成先进的案例式教学法难以有效实施的制度性因素。 2、 教师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从事《管理学》教学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没有企业经营的实践经验,自身的经历是从校门到校门式的发展。长期受到的专业训练就是课堂上全灌输式的理论训练,缺乏对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认识产生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认识”。因此,缺乏实践基础的认识只能是一种肤浅的认识。从事实践性很强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微观企业中的客观经营规律,而不是脱离研究客体,片面追求以显示自己“聪明”的形而上的纯理论。总而言之,担任《管理学》课程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是制约推进案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因素。西方国家从事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教师,很大一部分都亲身参与过企业的实际经营与管理,还有许多教师长期从事企业的咨询活动。因此,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把握来源于企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想,从而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娴熟地运用案例来诠释理论,使学生能够理解理论,并能进一步运用理论来分析与研究企业的实践经营管理活动。因此,我国担任本科生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必须要想尽办法使自己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中,以弥补自己所受的专业训练的不足。 3、“论文导向”式的科研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 由于高校职称评定中的“痼疾”,管理学科的科研方向被严重误导。为了追求科研论文的数量,管理学科教师失去了脚踏实地关注企业管理现实问题的求实精神。闭门造车,玩弄文字游戏、数字游戏成为管理学科科研中的常态。而管理学科存在的主要依据在于它的实践性,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忽视企业的实际需求,片面最求形而上学的科研导向所炮制出的论文,不但企业界经营管理人员不予认可,以这些外表华丽、内容空洞的“科研成果”用于教学,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接受。 4、 居高临下的教学方法难以开展案例教学 长期以来,管理学课堂上的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人为拉大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假设是老师是无所不知的,而学生则是一片“白纸”,并且不会思考只知道记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与学生一样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缺乏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并没有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因此,从潜意识里希望与学生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不敢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起研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须知管理无常态,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必须要针对于企业的实际情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居高临下式的教学方法,无疑为管理学科中的案例教学法人为设置了障碍。 二、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对策 案例式教学是提高我国管理学科教学质量,克服管理学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倾向的关键。为此可采取以下对策发展我国本科生管理学科按历史教学的对策: 1、 改善针对于管理学科的教学评估体系 现有的教学评估体系过于僵化,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打破其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发展案例教学的制度保障。针对于管理学科的教学评估体系,必须以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为核心。为此,教学评估体系应强调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以实践教学推动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教学评估体系应提高以案例为核心的教材的重视,而不是单纯的要求课程必须使用千篇一律的统编教材。对于课堂的评估,应放弃以往的以灌输式课堂为主的要求,转而突出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 2、 提高管理学科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是管理学科成功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为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校应采取多项措施引进、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学科教师队伍。传统的高校文化是一种“象牙塔”文化,在人才引进时强调个人经历的单纯性、高学历与年轻化。认为引进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更加易于管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偏离了大学存在的基本目的——培养优秀的满足社会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引进时,在强调学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人才的从业经历,最好能够引进即具有高学历又长期在企业担任过高层管理人员经历的人才。对于现有的管理学科的教师应鼓励他们走出去,深入企业,在实践中充分的提高自身的管理经验和对管理学科的实践感知。 3、 改科研中的“论文导向”为“现实优先” 我国的企业管理学科起步较晚,体现在管理学教学上,基本上整本教材都是起源于西方的管理理论。而我国现阶段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转轨经济阶段。国外管理理论难以解释我国企业的实践经营活动,存在着严重的水土不服问题。西方管理理论并非是错的,而是整体而言超前于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食洋不化,对国外的管理理论生吞活剥,而不结合我国具体的企业案例进行吸收创新,那在学生眼中,这样的管理学课堂简直就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且无任何意义。因此,必须在科研中将“论文导向”转变为“现实优先”。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踏踏实实的走入到企业中去,向企业管理者请教,向工人、职员请教,认真地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衡量科研质量的标准不能再仅以形式的完美,或是所谓数理模型的精巧来衡量,而必须是以能否解决企业经营中的现实问题为唯一的标准。以这种“现实优先”为导向的科研活动,一方面能够使教师的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从而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能够使教师总结出大量的企业实际的案例,为案例教学提供优秀的素材。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顶级的管理学期刊《哈佛商业评论》几十年来一直引领着世界工商管理学界的前沿,在此杂志上诞生了诸多为企业界与学术界所共同称道的管理思想,而该杂志所发表的大部分文章,均以从工商企业总结出的案例为主。可见,以研究企业现实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可以大大促进管理学科与案例教学的发展。 4、 变居高临下的教学方法为平等对话 管理学科本身具备着科学性与艺术性双重属性。而管理学科本科生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结合二者,当前的居高临下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合时宜的,必须变革为平等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平等对话的语境下,教师才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放弃自己的主体位置,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启发学生对管理学科的兴趣。同时,重视方法论的培养,将“授之于鱼”彻底地转变为“授之于猎”。学生在这种平等对话的教学气氛中,更加有利于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不盲目崇尚权威的思维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等也会迅速得到提高。 在管理学科中普遍强调以案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不断提高管理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但要真正取得成效,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转变思维,确定目标,认清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行管理学科教育的改革,必然会使我国管理教育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罗珉.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出路[J].管理学报,2008,5(4)478-452. [2] 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71-79 [3] 赵纯均.管理学:在反思中不断进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31 [4] 张玉利.管理学术界与企业界脱节问题分析[J].管理学报,2008.(5):336-339 [5] 彭贺.困惑与出路:中国特色管理研究的方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7):58-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