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深层生态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路径研究
范文

    陈丽君 马洁

    

    摘要:自我认同对中职学生人格健全和职业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达成自我认同。深层生态理论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促进本我认同、社会自我认同和生态自我认同。审视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现状,发现当前的劳动教育存在促进自主性作用较弱,本我认同受限;引导方向狭窄,社会自我认同受阻;过程缺乏共生意识,生态自我认同受制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发挥劳动教育的自主性,促进中职生本我认同;实现劳动教育多样性,促进中职生社会自我认同;确立劳动教育共生性,促进中职生生态自我认同等建议。

    关键词:深层生态理论;劳动教育;中职学生;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3-0004-05

    自我认同在人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自我认同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后形成的对自我意义和存在形式的认知。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的敏感时期,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中职学生正处在14~18岁的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高涨引发身心矛盾增大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社会新标准的再评价[2]。面对社会的高要求和自身能力的反差,中职学生容易出现角色混乱、自我认知偏差等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认同问题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但以往的研究中重点强调单一方面对自我认同的促进作用,缺乏从多角度促进自我认同的策略研究,更缺乏针对中职生群体的自我认同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再次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不但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也与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等教育体系交叉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发展成为“完整的人”,促进其不断达成自我认同[3]。中职学校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专业师资以及深厚的劳动文化,为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天然沃土。如何利用中职学校环境,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作用,成为中职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重点问题。深层生态理论强调利用全局化、一体化的视角达成互动主体的自我实现。在该理论视域下探讨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可以为提高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提供新思路。

    一、深层生态理论的内涵及与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关联

    (一)深层生态理论的内涵

    深层生态理论是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提出的一种环境哲学[4]。其中,“认同”思想是理论的基础,超越了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与所有存在物达成的认同关系。强调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从内在价值观到外在行动都要以“自我实现”为前提[5]。即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生物个体都需要通过持续更新自我认同的范围,从本我认同、社会自我认同、生态自我认同三个层面逐渐递进,使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持续提升,不断达成自我实现。理想状态下,在自我实现受阻时,需要返回发展不充分阶层再次更新自我认同,才能充分达成逐层递进,完成自我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取决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共生性、自主性和多样性[6]。共生性是指达成互动的生物体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互动共生的关系;自主性是指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有自主决定自身价值及行为方式的主动意识和权利;多样性是指每一个生物个体都能发挥自身价值,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深层生态理论与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关联分析

    中职生自我认同的过程是从内在环境到外在环境不断进行自我定位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教育是促进中职生建立自己与自身内部以及外部环境联系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中职生由内而外达成自我认同。从深层生态理论的视角看,“自我实现”是劳动教育促进作用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劳动教育促进本我认同

    奈斯提出的本我(ego-realization)即本能的我[7]。中职生的本我认同是不断对自身生物特性进行发现和认知,逐渐对自己身心能力的理解和认同。其中,能够发挥自主性是实现本我认同的关键。中职生通过劳动教育促进本我认同的过程,是指从中职生自身内部到外部家庭、学校劳动环境中与作为教育者的自己、教师、家长进行劳动互动,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生物特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本我认同,可以使中职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认知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利用身心能动机制。中职生的本我认同是自我实现的逻辑起点,也是自我实现的基础和动力。劳动教育促进本我认同的程度决定了中职生挖掘自身身心资源的深度。

    2.劳动教育促进社会自我认同

    社会自我(social self-realization),指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我[8]。中职生的社会自我认同是不断认知和适应人类社会生存法则、逐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理解和认同。其中,实现多样性是社会自我认同的关键。中职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促进社会自我认同的过程,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劳动环境中不断与家长、同学、教师、社会人员、专家、榜样、偶像等社会劳动者进行互动,认识到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自我认同,可以使中职生在不同的社会劳动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多样化的社会生存知识和技能,使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职生的社会自我認同是自我实现的主要过程,劳动教育促进社会自我认同的程度决定了中职生运用社会资源能力的广度。

    3.劳动教育促进生态自我认同

    生态自我(ecological self-realization)是指自然中的我,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我[9]。中职生的生态自我认同是不断对自然社会生存法则的认知和适应,逐渐对自身自然性的理解和认同。其中,能够确立共生性是生态自我认同的关键。中职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促进生态自我认同的过程,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劳动环境中不断与家长、教师、同学、自然存在物等进行互动,认识到自己自然性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自我认同,可以使中职生尽早确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了解自然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繁荣稳定发展。这是中职生自我认同的逻辑终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高境界。劳动教育促进生态自我认同的程度决定了中职生利用自然资源的态度。

    以上三个层次处于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发展模式(见图1)。中职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经历两次自我实现:第一次是指从本我认同到社会自我认同的转化,这是从对自身的关注逐渐演进到对他人关注的基础阶段;第二次是指从社会自我认同到生态自我认同的转化,这是从对他人的关注演进到对大自然的关注的高级阶段。勞动教育作为促进自我实现的重要动力,能否有效发挥其价值作用,是中职生形成自我认同的关键。

    二、当前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

    《意见》的出台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两种意义进行融合,使劳动教育不但具有内涵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从深层生态理论角度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过程是中职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达成自我实现的过程,即以劳动技能训练为基础,养成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使中职生从自主性、多样性和共生性的角度达成与自身、社会和自然生态的自我认同。然而,当前在发挥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方面仍有不足。

    (一)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自主性作用较弱,本我认同受限

    劳动教育具有实践价值,即劳动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深层生态理论认为,本我认同是自我实现的基础阶段,自主性的形成是本我认同的重要原则。中职生通过劳动实践将亲身经历与已知知识理论相结合,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价值,促进其不断达成本我认同。当前,在劳动教育促进自主性发挥的过程中,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一,中职生自身内部因素。在身体上,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面对身体的急剧变化,身高和体重增长较快。点外卖、吃零食、运动少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学生体能下降,缺乏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程倩指出,体重过重是影响中职生体能水平的重要因素[10]。在心理上,部分学生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清晰认识,劳动意识淡薄,排斥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行为时有发生[11]。其二,外部环境因素。在家庭中,片面的劳动价值观对中职生的影响较大。家长重智轻劳、代劳代办等认知偏差造成中职生丧失劳动机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在学校里,劳动教育体现在实训实践课程中,但课程内容较注重对技术技能的学习,缺乏对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引导,呈现出明显的流程化和重复化,留给学生创造、设计的空间不多[12]。在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尊重或轻视基层劳动者,对职业类别和劳动工种分地位、划等级的价值观。同时,网络媒体对流量明星、网红的过度宣传和虚假宣传,大篇幅占据了受众的注意力,造成中职生对劳动的认识出现偏差和错位,自主劳动动力不足。

    (二)劳动教育引导方向狭窄,社会自我认同受阻

    劳动教育具有课程系统化和教育方式灵活性的特征,即中职生可以在劳动实践中衍生出新的知识,并与中职生的现有知识技能进行结合形成新的知识,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劳动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给予互动双方充分发挥的空间,充分挖掘中职生自身的潜力。深层生态理论认为,社会自我认同是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主要阶段,是否实现多样性是其中的重要标准。中职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全方位挖掘自身潜力,在掌握丰富的社会资源、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社会性,促进其不断达成社会自我认同。但在实际中,劳动教育引导方向狭窄,忽视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劳动教育在职业学校重点强调了技术技能的学习。具体来看,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五育并举”的导向性不强,校企合作质量偏低。以与德育结合为例。在2016年出版的《基础护理实训与学习指导》教材中,只强调了职业技能方面而忽略了护理行业职业理想信念等德育内容。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合作质量偏低影响学生劳动技能经验的获得。十八大之后,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才逐渐指向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即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各地区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落实程度参差不齐,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三)劳动教育过程缺乏共生意识,生态自我认同受制

    劳动教育具有互动价值,即劳动教育的过程是中职生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有利于中职生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律。深层生态理论认为,生态自我认同是建立自己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最终目标,共生性的确立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中职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促进其生态自我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但从社会价值观角度看,全社会尚未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氛围,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生态和谐发展的意识薄弱,影响了中职生对社会劳动者生态观念的认知。从学校落实角度看,教育实施过程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与污染问题较密切的金属加工类专业为例。在2015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教学标准的职业素养要求包含了对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的要求,但在教学实施中仅在选修课准备了工业节能和环境保护课程,并且所有科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要求中均没有涉及环保节能等内容模块,缺乏对中职生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引导。

    三、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的路径

    从深层生态理论的视角讨论劳动教育促进中职生自我认同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使中职生形成自主性、多样性和共生性,进而达成本我、社会自我、生态自我等全方位的自我认同。

    (一)发挥劳动教育的自主性,促进中职生本我认同

    基于深层生态理论,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正如维果斯基所说,抽象思维是外部动作内化的结果,将身体置于一定的劳动环境有助于促进自身心智的获得。只有充分深入地体验劳动行为,才能促进中职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主性,进而促进其达成本我认同。劳动教育促进自主性形成的价值作用,有利于中职生建立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从中职生自身来说,一方面,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增强体能。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中职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年龄阶段的身体特点,把握自身体质能力,帮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合理衡量自身价值和潜力。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能量,促进自己找准目标,准确把握自我定位,增强自身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从外部环境因素来说,在家庭,家长需要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中职生充分利用家务劳动机会锻炼其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使中职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提高自我效能感。在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机会以及自身人格魅力,利用多种劳动教育形式,在任务驱动下使中职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在思考和总结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认知。在社会,国家政府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比较易于传播的工具,通过对劳动精神和劳动过程进行审美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宣传,激发中职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促进其在社会中达成自我认同。

    (二)实现劳动教育多样性,促进中职生社会自我认同

    根据深层生态理论,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只有让两种特性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多样性,进而促进中职生的社会自我认同。利用劳动教育促进多样性形成的价值作用,有助于中职生通过劳动教育系统理论和实践方式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扩大适应范围,找准自身定位,了解自身的社会性。在国家层面,增强对企业办学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企业办学的动力和校企合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机会。2020年9月颁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强调,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勤工俭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体现了政府部门对职业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视。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可鼓励不同地区的中职学校开发更具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结构。在社会层面,加大各媒体对劳动模范、职业先锋等先进劳动者事迹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从而提升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在学校层面,明确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重视劳动教育对中职生社会生存能力多样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实践课的比例和校企合作的实践机会。同时,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专业学习中加入技能训练环节,利用寒暑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等,促进中职生在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中获得职业能力提升。在家庭层面,家庭成员的劳动理念和劳动行为可作为榜样,引导中职生通过家务劳动形成主动劳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建立家庭责任感和合作意识。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努力,促进中职生积累多样化的社会适应经验,进而促进其社会自我认同的完成。

    (三)确立劳动教育共生性,促进中职生生态自我认同

    根据深层生态理论,要分利用劳动教育的互动价值,充分發挥劳动教育的共生性作用,有利于中职生尽早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促进中职生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环保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自己的自然性。在国家政策方面,充分重视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作用,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促进健康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使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生产变革的方向。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利用社会舆论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利用多媒体平台加强生态保护内容的宣传力度,使环境保护观念落实在行动上。在学校落实方面,中职生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了解自然规律,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劳动的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在教学目标中加入节能环保意识,也要合理融入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来说,由于其主要就是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创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中职生意识到人与自然生态的有机关联,在提升劳动技能的同时尊重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达成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此外,要提高环保活动的创新性和环境教育的常态化,与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有计划的环保宣传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共同促进中职生生态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2):227-234.

    [2]丁笑生.基于健康人格取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89-91.

    [3]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88-95.

    [4]祝光耀,张塞.生态文明建设大辞典·第二册[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5]雷毅.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J].世界哲学,2010(4):20-29.

    [6]A.奈斯,雷毅.浅层生态运动与深层、长远生态运动概要[J].哲学译丛,1998(4):63-65.

    [7-9]ARNE N. Notes on the methodology of normative systems[J]. Methodology and science, Volume 10,1977:64-79.

    [10]程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职学生测试结果分析[J].学周刊,2018(3):19-20.

    [11]林红明.“潜能德育”激发道德力:理念、架构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7(30):47-51.

    [12]陈彪.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责任编辑:杨在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