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范文 李树林
今天讲这个题目,主要基于近年来对三个方面问题的研究。第一,2003—2009年主持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第二,2011—2013年主持联合国援华经验与南南合作战略研究;第三,2009—2012年主持中国高校改革道路与科学管理模式的研究。
我们大家知道,“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不仅影响了沿线60多个国家,而且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国管理学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管理学界如何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国发展战略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这样一个主题,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管理科学近70年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借鉴和启示;第二,中国的管理经验有哪些可以与发展中国家交流共享;第三,我们怎样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开拓21世纪管理的未来。
中国管理科学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借鉴与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我国管理科学从无到有经过近70年奋斗,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9年前30年为社会主义管理科学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到2003年的24年为经济转型期管理科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的近14年为打造新型管理科学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管理科学(1949—1979年)
建国初期,我国管理面临两个方面问题。其一,旧中国遗留下的工业不但生产力落后,而且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客观上要求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其二,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建立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
为了满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我国只能从苏联引进156项重点工程,并照抄照搬苏联的“一长制”和“马钢宪法”模式,这个模式运行不到五年,水土不服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国开始独立思考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管理问题。1960年3月在毛泽东同志指导下,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对企业管理“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为内容的“鞍钢宪法”。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为使这个思想推动企业管理深化,1961年我国又制定了《工业七十条》,1964年马洪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第一本管理学奠基之作出版,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学科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大庆创造了“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干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经验,比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管理的精细化管理。1977年马洪亲自深入大庆油田总结经验,写出了《大庆工业企业管理》一书,影响整个管理科学和工业企业界。
回顾这个阶段主要经验。第一,中国始终坚持向一切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学习,但从不盲目学习,而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第二,创立一个新的管理模式,首先要有先进思想为指导,并有相配套的管理方式、制度和方法,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第三,对取得的新成果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陈出新。
特别值得大家思考的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鞍钢宪法”35年后,在国际学术界形成一股对“鞍钢宪法”研究的热潮,研究认为:“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后福特主义”,即对福特式的僵化的、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部分工理论是一个巨大挑战。“鞍钢宪法”核心是倡导“团队合作”,比日本“丰田生产方式”早了近27年。
这一研究成果说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进美国、日本和西欧先进管理的时候,有些时候更多是盲目崇拜“管理圣经”,而没有很好地总结中国成功的经验。吸收外来管理,如果能把中国成功经验与发达国家先进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效果会更好些。这也应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管理科学应借鉴注意的问题。
转型期的中國管理科学(1979—2003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时代到来,中国进入一个从西方发达国家全盘引进管理的阶段,从引进国外管理名著、企业管理方法、高校案例教材到政府和公共管理全面引进、大批培训,出现了一个全国推动管理现代化的热潮。
改革开放中的管理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计委、经贸委、教委和科委,组织多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到美国、日本、西欧学习先进管理理论。我国全面介绍西方管理著作,出版包括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名著等37本,国内管理研究机构和期刊杂志纷纷成立和创刊,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各地管理培训中心纷纷成立。改革开放不久,我国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国内大力宣传和广为推广。
管理学科引进和发展。1979年初,中国政府与美国合作成立了中国工业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从引进美国案例教学法入手,开始了中国管理学科的全面引进,1984年4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成立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1990年开办MBA硕士班,1992年管理学被列入工程技术科学一级学科;1999年开设公共管理一级学科,2000年32位院士组成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中国首批工程管理院士诞生。
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合作。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签订了《合作基本协定》,为支持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提高政府和公共管理水平,开展了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1979—2012年33年间,提供10亿美元,支持了1000个项目,其中大批为管理项目,主要有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海关管理、资本市场运作、保税区、人事制度改革、司法合作、综合扶贫、环境保护、大气环境治理、打击跨国犯罪等项目进行了合作,这些合作不但推进了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领域,也为解决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管理方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根据一生做革命工作和经济工作对管理的体会,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反复、比较”的15字管理名言作为指导,于1987年亲自批示成立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这说明中国管理科学是我国科学界很重要一个门类,标志着管理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12年中央编制委员会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进一步确定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法律地位,这对管理科学研究的国家队建设非常重要,对振兴中国管理科学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转型期是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最快时期,也是形成中国特色管理科学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经验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初步建成了我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管理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为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一支生力军。
但是在前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世界上任何一种管理都不是万能的,管理不同于技术。严格上讲管理是不能引进的,管理是一种因地、因宜、因条件的学习过程。第二,我国管理教育发展短短几十年,扩大到比西方国家还大的规模,号称世界第一,虽然数量上去了,但教学内容、质量和实践创新等因素还跟不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内涵式发展应是管理教育主要战略取向。第三,联合国合作项目进的多,消化不足,经验总结不够,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还不协调,与联合国合作互动做得不够。第四,我国管理科学国家队建设比预期的慢,满足不了人们对管理科学全面振兴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实施管理创新战略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值得研究和注意的问题。
打造新型管理科学阶段(2003年至今)
打造新型管理科学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管理科学的质量,加强管理强国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
国家“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启动。“十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持的这个项目,主要是为解决管理中国化的方向。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案例教学法,通过20多年试用,洋案例给中国管理教育带来的水土不服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決,虽然国内许多著名高校都投巨资建立了自己的案例库,仍是以仿照西方案例库为主,没有反映中国特色的本质。这个工程项目从中国国情出发,以解决中国企业真实事实入手,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理论,形成了中国第三代案例库,推动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的创新发展,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管理教育科研成果。
应对高校扩招开展质量工程计划。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高校入学率达到23%,2007年扩招规模达到570万人,是1977年的21倍,高校扩招给教师、学生、管理、课程、环境和条件都带来不适应,为此,国家提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为质量工程)对专业设置、精品课、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教学评估、对口支援等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提升,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组织中国管理学者和企业家到国外参加国际管理大会。介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成果,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做的《中国经济崛起与管理本土化》和《中国成功企业100家案例研究》成果都受到国际学者重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还两次在中国举办世界管理大会,把国外管理学家请到中国交流和观摩,使世界管理学者更多了解中国管理科学的现状和未来。
为推动中国和全球南南合作献计献策。为中国政府2015年7月在联合国举办的南南合作圆桌会议献计献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管理观察》杂志在2013年《联合国援华经验与中国南南合作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习主席战略思想是第三世界发展新政》访研报告,是较早把“一带一路”与全球南南合作战略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也得到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肯定和好评。
这一阶段共用了15年时间,主要立足解决中国管理质量提升问题,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推动中国管理全球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管理科学。
这阶段存在主要问题是,国家整体管理科学能力还不够强,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联盟合作还不够紧密,许多推动全球化的东西,还没有跳出学术圈子,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管理科学要借鉴和注意的问题。
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理论与方法
中国从白手起家,通过向一切先进国家学习管理,经过70年改革创新现已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成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管理科学的大国。中国的道路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走和即将要走的道路,特别我国“一带一路”的倡议,激发了许多沿线国家和更多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热情,为此,中国管理科学经验和理论方法,推动管理全球化显得更为重要了。
70年来,中国在加速管理科学创新方面所形成的“一主两外”道路、管理科学“转化”理论和关键管理创新方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我们也希望这些经验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修正、完善,使之更好地为发展国家管理科学服务。
“一主两外”道路
“一主两外”道路形成具有国内外多元背景,首先,它是中国近70年来管理科学成功经验的总结,具有历史传承性;其次,这个经验是在联合国多边框架下形成的,没有全球的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就不会有中国管理全球化新思维;第三,这个模式内生动力来自于中国改革创新伟大实践。
“一主两外”道路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一主”是指以我为主,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管理科学过程中,一定坚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于西方和其他国家的管理都要按需取舍,即反对固步自封,又反对照抄照搬,坚定走自己的路。
所谓一头在外,就是发展中国家不排斥一切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科学,坚持学习态度,做好转化工作,推动管理本土化。所谓另一头在外,就是将本国好的经验和理论、管理方法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共享,实行知识的输出,推动管理的全球化。
第一,实践证明,中国成功是学习的成功,是由一个“一穷二白”国家,成为了一个“学习型的大国”。我国前30年就是把苏联的先进管理,通过管理本土化,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管理科学,这次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在33年间,学习消化了1000个项目,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体系。
中国的学习从不盲目地学习,而是坚持了我们三条标准,第一,接受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坚持自力更生为基础引进外援。坚持以我为主学习方式、方法,讲究学习效果。第二,没有照搬西方管理现成模式,在与联合国合作时,发挥中国政府的主导优势,形成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第三,进行国际合作,坚持从中国战略和规划出发制定合作计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二,实践证明,中国的成功也是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的成功,中国是一个“共享型大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管理,援助亚、非、拉国家,我国有优良传统,但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全方位经济管理合作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1995年以来,中国不断把自己学到的先进管理,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大力推动南南合作,我国先后建立成都冶金中心、杭州小水电中心、甘肃太阳能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享主要有四条标准。第一,经验共享。把先进管理通过“移植、培训、发展”三个步骤,让发展中国家管理人员掌握所需的知识。第二,造血机制。中国坚持“授人以渔而非鱼”的原则,从项目合作转身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支留得下的队伍。第三,本地化。把中国输出知识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突出实效作用和效果。
“一主两外”道路虽然来自中国,但它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共同遇到和关心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把控方向,指导产业和行业政策制定都有许多借鉴意义。
管理科学“转化”理论
所谓“转化”理论主要是指把发达国家和先进管理转化为发展中国家有用的东西,这个东西也可能是管理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方法等等。
发展中国家“转化”理论,关键是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首先,选择发达国家和先进管理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从当地生产力和管理能力出发选择管理项目,对其“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的本土化过程,才能实现发展中国家对转化的需求。
以我为主的学习。对西方国家和先进管理不能“一刀切”“一面倒”。堅持从实际出发开展管理科学的研究,特别着重选择对管理全局起引领作用的关键管理,以教育、科学和重点产业为重点进行系统化学习。
博采众长的消化。认真研究本国管理科学现状和发展水平,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外来管理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扬长避短以实现博采众长的消化。
融合提炼吸收。一个有效的管理都具有系统性,实行管理理念、管理技术与管理实践相配套,对外来的管理吸收不能局部地、分散地、零星地吸收,而是整体上、全局上作出规划和部署。
自成一家的创新。自成一家是对“学习、消化、吸收”的结果。“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是创新的标准,有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具有本国管理科学特色。
关键管理创新方法
中国管理教育的变革是从引进西方“案例教学法”开始的,“案例”是中国管理创新关键一环,触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管理学科的设置,也影响着管理学院体制的建设。
在西方,案例教学已有百年历史比较成熟,但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把西方的案例搬过来使用,会带来水土不服问题,为了解决西方案例怎样本土化问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了国家项目“中国本土化企业与高校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研究”,通过近10年研究提出了“案例三个车间理论”,即解决中国企业真实的事实是第一车间,把第一手企业实践按照管理学知识点改制成教学案例为第二车间;把创新之后的案例输出发展中国家共享为第三车间。这个理论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国案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发挥应有作用”的问题。
“案例三个车间理论”还催生了中国第三代案例库的诞生(第一代案例库是由于凯成教授主持的大连理工大学案例库,第二代是由厉以宁教授主持的北大案例库,第三代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主建的案例库)。第三代案例库推动了“软知本管理产业”兴起,建立起国内最大的管理本土化案例库生产基地,形成了案例生产、改制、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标准;我国还首创高校案例研究,改变了案例仅仅局限于企业和MBA教学的旧模式,使案例在中国有了新的价值发现。
案例建设的理论,目前在中国还处于应用初级阶段,由于受教学体制的影响,教育与科学的鸿沟还没有填平,这需要改革勇气和联盟力量来突破,实现双赢。
开拓21世纪管理全球化新视界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的任务越来越迫切了,具体讲就是,第一,建立一个有影响力的管理科学国家队刻不容缓;第二,管理全球化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重点;第三,建立中国高端管理智库是推动管理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建立管理科学国家队刻不容缓
完成“一带一路”深层次任务,必须有国家管理科学力量发挥作用,管理科学国家队建设已提到议程上来。目前,中国管理科学国家队建设跟不上国家大战略发展需要,尽快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建设好,中国管理界要树立“一带一路”优先的观点,发挥政研企相结合的体制优势,按大学科、大产业、大战略组成新型研究体;管理科学与管理教育建立紧密型联盟,管理科学家与管理学者携起手来,促进人才横向流动,解放知识、解放人才,全面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的伟大事业。
把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作为中国战略重点
以习主席建立人类生命共同体和治现能力现代化为指导基础,搞好发展中国家管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组织建立“一带一路”管理联盟,筹办发展中国家管理科学大会,组织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邀请发展中国家管理专家,联合编写《发展中国家管理学》教材,加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
建立具有影响力的高端管理智库
现有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智库都不能代替管理智库独立价值和标准,我们要用成果说话填补国内智库的空白。管理智库除国内专家外,主要邀请中国在联合国任职的高级官员组成国际智囊团。这个智囊团主要任务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提供顾问服务,为“一带一路”提供管理科学的支持和服务,“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这个研究工程,申请纳入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项目规划,成为联合国框架下多边合作项目,从管理科学角度来助推“一带一路”全面发展。
经过70年打造的中国管理科学再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科、专业、一个研究机构的概念了,它已经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管理全球化一支生力军,让我们沿着“一带一路”的道路,把中国管理科学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纪元,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本文责编 崔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