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音乐表演中的人文精神 |
范文 | 刘贝妮 [摘 要]音乐表演是通过外在艺术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演绎,它不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高水平的完美演绎,更要将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准确传递给观众。在正确认识音乐表演中综合而又泛美的人文价值后,通过摆正表演者的价值观念以及认清当代观众精神需求,在表演者、艺术团体、政府等共同努力下,进行文艺作品供给侧改革,坚持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促进音乐表演中人文价值的发挥与培养,使我国文艺业更加健康繁荣发展。 [关键词]音乐表演;人文精神;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6-0134-02 音乐表演是音乐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作曲家与观众心灵世界相互连接的重要途径,也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形式。音乐表演分为声乐表演和器乐表演两大类。在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在较为固定的时间段内把整个音乐作品完整演绎出来,不仅体现作品的音乐基本组成元素,同時对其内在的情感态度、人文精神以及内涵意蕴都做出了深入的诠释。音乐表演对表演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需要表演者在舞台实践过程中完成高水平的技术表演,更要向观众准确传达作品中的审美心理与人文价值。如何在浮躁的商业社会中发挥音乐表演中的人文价值同时不断培养表演者的人文精神,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音乐表演中的人文价值 “人文”是指与人相关的人类社会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现象,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的尊严、价值的自我关怀,“以人为本”则是常谈的一种人文精神的关切与追求。从本质上来说,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之处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一种音乐表演范式的形成体现在表演技巧、音乐风格等,但这都是外在表层,深入发掘则会发现,在音乐表演背后其实是审美模式的固定与人文精神的传承。表演者有意或无意的表现无不体现出其中主流美学思想与民族文化性格。探讨音乐表演中的人文价值实际上是在把握表演范式,同时确立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大众审美核心地位,这种人文价值不仅是综合的,更是泛美的。 深入到音乐表演中个体表现与舞台技巧的微观层面来说,表演者受到自身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后,将音乐作品在内心排演加工,再通过自己专业的技术方式、肢体动作以及表演技巧,让音乐自然表达出来。音乐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在心理上对作品认知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充分调动出头脑中的文学素养与音乐感知,对音乐作品的展示奠定了基础的方向与基调。也就是说,表演者既要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又要将作品赋予属于自己的音乐个性元素,对于音乐的理解和他自身的审美要求决定了他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去诠释这首作品的价值内涵。 二、商业社会中音乐表演如何发挥人文价值 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似乎越来越重视物质的商品化,似乎一切事物都可以明码标价,其中的商业价值成为评判一切事物档次的唯一标准。音乐表演在体现表演者专业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音乐作品内涵和人文精神深层次输出。成功的音乐表演应该是一场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内蕴文化都进行成功阐释的心灵沟通。这不仅要求表演者有过硬的基本功,更是需要表演者拥有一定文化素养与知识架构。也就是说,音乐表演实际上是音乐性与其他各学科性相结合的复杂表现形式。 那么如何在当代商业社会中最大限度发挥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文价值呢? 第一,最基础的就是要正确认识音乐表演中的人文价值。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音乐表演的价值不仅是给观众带来听觉、视觉等全方位的艺术体验及美学享受,更多的是在向大众传递出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思想感情,引起社会的认同与共鸣。而这种信息的传递必须是正能量的,而且是要对社会发展与思想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表演者只有始终坚守这样的思想尺度,才能把握好商业化与艺术化之间的分寸。 在实际情况中,囿于经济市场的价值杠杆,音乐作品的表演需要从市场受众中入手,分析其中的市场潜力,通过消费刺激生产,从而进一步促进音乐表演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但过犹不及,有很多音乐表演的团体或个人过度迎合市场,音乐表演商业气息浓重,丧失了其中更为珍贵的人文价值,变得注重感官刺激等虚浮的表象。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对人文精神的引领与导向,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第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观众对音乐的深层次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在音乐表演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观众对音乐表演体现出的人文内涵的需求更为多样,低层次的感官刺激需求比例在逐步降低,人们希望能从音乐表演中看到涉及多方面精神价值的思想内容。所以注重艺术创新成为摆脱音乐表演内涵单一化的必由之路。 音乐表演形式是音乐表演的外在体现,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会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市场,同时也会决定着社会反响的产生情况。比如经典歌剧作品《党的女儿》以红军北上抗日为故事背景,通过彭丽媛、杨洪基等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的倾情演绎,在1991年上演时就大获观众喜爱。在近几年,《党的女儿》又被改编,京剧版、翻拍版纷纷上映,让各年龄段、喜爱不同艺术形式的受众都能感受到音乐传递出的精神文化正能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经典之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中的人文价值不会随时间而削弱。只要将音乐表现载体的形式运用得当,它们依然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应,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总会通过音乐表演传递给观众,发人深省。 第三,虽然音乐作品的内容总是亘古不变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精神导向与文化追求总是随着时代而改变。音乐表演要善于把握精神文化潮流,善于揣摩受众审美需求,深入挖掘作品人文价值,在内涵外延多方面都积极创新,这样才能代代出经典。通过音乐表演进行艺术二次加工,从中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向观众传递符合新时代内涵的人文价值与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商业价值至上的经济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来看,音乐表演以及其表演者仍然在负重前行。 三、在音乐表演中培养人文精神的相关对策 面对当前社会对音乐表演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要求,观众对音乐表演者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如何在音乐表演中体现作品内涵与社会精神导向呢?首先,在舞台表演之前要对音乐作品极为熟悉,对于它的创作背景、社会形势以及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生境遇都要充分了解。再者,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曲谱与歌词,有文字说明的部分要通讀理解,在表演前要充分欣赏前人的表演版本,从差异中发掘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准确地对作品进行各方面的二次加工。此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部分要有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深刻认识到作曲家想通过这部作品以及其中的人物展示怎样的内心情感,并基于演奏者本身的历史知识、文学修养、艺术体验以及审美心理对这部音乐作品注入新的灵魂。最后通过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和高超的舞台表现技术为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音乐盛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秀音乐作品的社会效应。 在当代社会,音乐表演的主要力量是为数较多的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绝大部分为营利性质,其中有较少的团体受国家资金支持。文艺团体要想获得较好的收益,必须排演出优秀剧目,表演让观众愿意买票前往观看的经典作品。而排演优秀作品则需要邀请水平更高的编剧、编曲或导演等,这样就形成了资金链的循环。而一些规模较小的文艺团体无法有效进行上述资金链配置,因而其演出规模、剧本质量和受众数量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国家也逐渐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专款专项资助部分剧团。《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3]此言放在当下情景中也是十分契合的。通过国家财政支持,让优秀艺术团体尽量少地受资金方面的桎梏,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音乐进社区”等相关活动,让艺术团体在不考虑演出收入的情况下多为人民大众表演喜闻乐见的正能量作品,弘扬真善美的人文价值。 结 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表演的关注点逐渐由专业技巧向人文价值转变。在厘清音乐表演中的人文价值概念之后,如何摆正音乐表演者的价值观念、如何认清当代观众艺术文化的精神需求以及如何维持文艺团体持续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解决音乐表演中人文精神发挥和培养问题的重点方向。本文所叙述的观点挂一漏万,希望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音乐表演方面不断促进我国民族素养与人文价值的全方位提升。 注释: [1]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2]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汉]司马迁.史记·列传 卷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7. (责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