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
范文 | 摘 要:当下,我国教育革新正处于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教育部适时提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学科在帮助学生认识国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上意义重大,故而中学教师需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基于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在阐释其重要性的同时,提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編号:2095-624X(2020)10-0019-02 引 言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加快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在这一环节中尤为重要[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改革深化工作中的关键一步。历史学科在增加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报国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上意义重大。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响应教育部教学改革行动,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培养方法。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是指文化是人类的根基,学生需要学习和储备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知识和技能,从而发展成为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是说学生能够自主、有效管理个人学习和生活,挖掘自身潜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能以处变不惊的态度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生若能在实现自我追求中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伟大的事业中,则符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宗旨[2]。 二、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依赖于各个学科课程的实施。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学生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并运用唯物史观去思考现实问题。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从而不易产生恣意妄断的行为[3]。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方法来收集可靠的史料,从而努力还原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这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解读、转化、比较史料的能力。历史解释着重考究学生基于史料理性分析史事,做出客观评判的能力。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是以“人”的发展为追求,以构建学生积极的价值体系为终极目标[4]。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全面认识核心素养内容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求教师个人应全面解读好核心素养的五大内容,并将其恰当地渗透于教学实际中。中学历史授课对象为中学生,包括初、高中生。考虑到初中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健全的特点,历史教学不应刻板、理论化。唯物史观不是让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纯粹的理论传输,而应将其中道理渗透于历史史实中[5]。时空观念在课程考核题目中常表现于固化的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课程考核中,应尽量减少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知识点的占比,而多出探究性、答案多元化的问答题,以此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时空观念整体把握史实脉络。这样一来可以打破学生对历史学科枯燥、无聊的惯常认知。史料实证旨在培养学生解读、转化、比较史料的能力,把重心应放在创新教学手段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播放史学家讲座、纪录片和电视剧的形式,给予历史解释中所需的史料,丰富课堂形式[6]。 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要义所在。教师要培养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发展史。从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个人史切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五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融会贯通。历史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为主,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思维去分析问题,发挥历史教育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而并非死记硬背一些史料要素。 2.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掌握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点,指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在沟通交流中思考,以此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自主探究能力是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兴趣,养成自觉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布置如下探究任务,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哪里,那时的生产生活工具有哪些……小组成员依次发言,最后选出学生代表回答。这类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对没有接触过历史的学生而言,其答案自然脑洞大开,判断结果也因人而异。这种方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后续“谜底”的记忆和认知[7]。因此,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探究性问题,课中给予适时引导,让每位学生都融入课程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他们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拥有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五步教学法》中提道:教师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用情境中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继而学生提出思考和假设,最终在情境中检验方法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来活跃课堂。基于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以此辅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要素和重大历史事件,形成时空观念。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过往战争的时间线索,了解发展脉络,通过播放纪录片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并针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如何扩大侵华范围及中国人民如何英勇抗战等问题进行探讨,激发学生因自然而生的爱国情怀产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情景式代入环节在活跃教学气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沿用此类教学方法时,仍需不断地创新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情境中积极发言,大胆表达个人想法,这对后续课程的开展有推进作用[8]。 4.拓展第二课堂 马克思说过,历史自身其实是人类漫长自然史中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长成为人这一过程中现实的部分。这就是说,历史是切实存在于过去的现实,即便历经了千百年的社会变迁,历史还是能以文字、建筑、影像等形式为我们所认识。教师讲学和历史课本是学生了解历史的直接来源,但教师绝不能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9]。具体而言,第二课堂可由教师引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来完成,如到秦兵马俑博物馆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增强勿忘国耻、壮心报国的家国情怀;就近而言,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假期到本地的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在扫墓和祭奠先烈的过程中感受英雄奔赴前线、浴血奋战的忘我精神。教师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要做好历史讲解工作,结合课本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充分发挥好第二课堂对教学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启发作用,激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真实性的感受,明确学科意义,学会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眼光考虑和解决现实问题[10]。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否、培养途径的正确与否,是关乎其教学成果成败的重要因素。但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学习时间。中学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教师可通过本文所述的四种途径,即全面深入解读历史五大核心要素出发、锻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意识、创建情境式教学实践、拓展第二课堂,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马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9(23):43. 谭永清.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8(26):26-27. 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71-73. 吴尽兴.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101. 方亚玲.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彭雨.歷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教学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7(06):162-164. 张晓林.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才智,2017(07):37. 马瑞,刘娅楠.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讨[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10):33-34.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12-114. 王巧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亚太教育,2016(02):264-265. 作者简介:李孟秋(1994.6—),女,四川蓬安人,硕士学位,初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