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项目教学在独立学院翻译课程的适用性研究 |
范文 | 【摘要】如何在课堂上开展真实的项目教学日益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本文以翻译课程为例,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探讨了在独立学院开展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真实项目教学;独立学院;翻译课程;适用性 【作者简介】叶少斌(1986.01.31-),女,湖北黄冈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级项目“项目驱动型翻转课堂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2007018。 一、引言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作为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后一直以来成为外语教学的热点。这种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倡在“做中学”,而非“学后做”,通过项目实现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将知识内化的目的。项目教学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和一线的教师工作者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实践中,正如kiraly所强调的那样,教学情境是复杂的,教学者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师应该与同事和学生们一起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程序和方法。近几年在国内,独立学院掀起了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改革热潮,与此相契合的项目教学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文以翻译课程为例,探讨将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课堂是否能达到预定期效果。 二、国内近十年项目教学研究现状 从文獻的数量来看,从2009-2019年,在中国知网上输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文献搜索,共找到9780条记录,其中多为信息技术、计算机等工科相关专业的研究,同时输入“项目教学法”与“英语教学”则只有551条记录,同时输入“项目教学法”与“翻译教学”则仅显示24条记录,在2010年4月1日之前只搜索到19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相关领域研究是发生在近几年,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所搜索到的文献多针对高职高专的项目型英语教学进行研究,由此可见,虽然项目型教学法由来已久,但研究领域理工科偏多,人文学科偏少,而翻译作为一门以应用为主,非常适合项目型教学的课程,其项目型研究仅占全部文献的0.7%。 从文献的内容来看,早期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的研究与引进,而在2013年、2014年以后研究内容则走向多元化,理论研究大大减少,90%以上集中于项目型教学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估,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如车霞芳(2014)《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旅游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饭店服务英语为例》,丁红波(2015)《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等。从标题来看,绝大多数的文献都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针对普通本科的项目型英语教学研究则少之又少,所以,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有待发掘的空间。 三、真实翻译项目教学在独立学院的适用性 1.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教育部于2007年3月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指出,独立学院办学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人才教育具有显著的特征,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型教育。这一表述其实就为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将知识迅速应用于实际,如未来的工作中。但是遗憾的是,许多的独立学院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却照搬本部学校或者一般本科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完全罔顾于培养目标不顾,造成许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遭到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和公办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双面夹击,没有独特的优势。基于这些现状,近年来,许多独立学院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方向靠拢,课上教学和课下管理都开始向这一目标努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当然是靠动手去做真实的任务,因此,在独立学院进行项目式教学很好的契合了其培养目标。 2.与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的契合度。高校英语专业所开设的翻译课程中采用的文本比较偏重于文学翻译,这对学生培养语言审美和应对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在翻译市场上以及学生毕业后有可能面临的翻译任务中应用文体的翻译却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与某一领域相结合的翻译题材,如医学翻译,工程翻译,旅游翻译等等。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很高,但真正合格的人才却很少,供需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大学所培养的英语人才无法胜任社会的需要。而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则可以借助项目的开展这一模拟现实的情境来达到“缩小课堂翻译活动与职业翻译实践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责任心”。因此,项目教学也是契合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的。 四、结论 翻译教学正在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翻译结果为导向和以理论学习先于实践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和在“做中学”。这些转变的最大特点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以及协作沟通的能力,也契合独立学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Kiraly, D..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J].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0. [2]查俊屹,付铁岩,王友明.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41-344. [3]王湘玲,毕惠敏.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兼评《翻译能力培养研究》[J].上海翻译,2008(2):52-5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