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巧用教材插图,学文妙趣横生 |
范文 | 高中语文经过多次修改与提炼的语文教材,集结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叙事说理皆是内涵深刻。书籍排版中也经常会利用插图来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插图的形象表达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文章内涵,直击学生心灵,激发读者想象。因此,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的应用进行探讨,教师应如何运用插图让语文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希望对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所助益。 一、高中语文课文插图内涵价值分析 课文插图,是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它以自身的可视性、趣味性等特点发挥着普通文章无法替代的作用,不仅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可操作性,也使学生的阅读妙趣横生,透过插图来感受作者的内在思想表现,吸引学生走进文字世界,增強对文本的理解,体味到文本诗一般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的插图,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能够直接反映出名篇巨著的主要内容,直观而鲜明,也能够弥补文字空泛表述的缺陷,巧妙地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增加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通过直观的插图深入地理解名篇巨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文社会,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吸引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学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重视教材插图,并引领学生多注意插图中的细节,在细节中领略课本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的意境与思想。 根据插图去探索知识,其实就像是寻找藏宝图一样有趣,能够发现更多的课本着重提及的材料,如故事背景、人物形象等等,也许文章内学生无法记住的内容能够因为惟妙惟肖的插图而更加深刻。 二、高中语文课文插图应用策略探寻 (一)巧用插图,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巨著,对于具有一般文学素养的高中生来说朗读作品是非常简单的,但是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对高中生来说未免过于苛刻。而课文插图无疑是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一种很好的方式,形象直观的语文插图能够提升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进行《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时就可以充分运用插图教学。《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深入人心的代表作,语句浅显直白却朗朗上口、意境悠远、耐人寻味。但是一般高中生很可能并没有看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容易忽视其中的意境。课文的插图就巧妙地将诗中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是在描写康桥的美。插图中远看一座桥倒映在金柳、波光之中,虽然黑白的插图不能够直观地表现出其色彩的波动,但是已经勾勒出了诗词意象的大体形状,这模糊的影像已经成为了学生理解诗词的重要渠道。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插图,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康桥风貌,让书本的插图更加形象立体,方便学生理解书中意象:康桥的美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心头荡漾”的是永远不变的牵挂。类似于《再别康桥》之类的诗词在高中语文中大多运用了插图的方法,不仅仅让短小篇幅的文字变得丰满,更让其中的意象更加生动立体,有利于学生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学生自己理解了书中的意象,就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意见,在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时就可以用自己的声音与老师交流,而不是把辅导材料的内容简单地复制到课堂上。因此,课文插图的直观效果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文学理解力,为单调的文字增添了色彩。 (二)妙用插图,开发潜能 插图是语文课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使单一的文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不仅能够缓解视觉疲劳,还能够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当然,插图的妙用也不止如此。高中语文教学虽然在高考的背景之下,但是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也是不可代替的。许多着眼于高考的语文教师仅仅把背诵课文、交代主旨思想、归纳语句用法等当成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课本排版、插图运用等方面的用意。插图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将插图作为排版的一部分,注定插图是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它能够将课文的主旨大意通过简洁明了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能够直击心灵。在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就经常运用到插图,例如我们熟知的《老王》、《天净沙·秋思》等等,寥寥几笔的插画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学习形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书本学习的疲劳。更为重要的一个优势是,可以根据图片的表达去探究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故事发展背景,将更多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开发学生潜能。 例如《鸿门宴》一课中,就用了一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插图来表达整个课本的意义。《鸿门宴》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历史故事,即使在没有学这一课之前,我们也有所耳闻。霸王力能扛鼎、范增智慧超群、刘邦任人唯贤等历史故事都是深入人心的,一说到《鸿门宴》就立马能够联想到秦王暴政、社会动乱的那个年代,一群英雄豪杰揭竿而起反对暴政,最终谱写一曲历史高歌。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韩信点兵等等,最让我们难忘的莫过于要学习的《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插图能够让我们更直接地理解项羽与刘邦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但是为何刘邦最后取得胜利,而项羽却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可以发动学生根据插图和已有的历史常识去畅想:何以霸王会失败?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语文课本与历史知识、社会常识相互联系,自己去推敲整幅插图到底说明了什么,又暗示了什么。语文知识并不是学生理解背诵了就能够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目的,真正的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在练习中学会妙笔生花。插图会成为语文教科书的一部分,必然是有着自己的妙用。寥寥几笔便可以勾画出名著意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直观简明的文章思想,让学生在与课文的直接对话中感受文章深刻的内涵。若是教师仅仅把它当做无足轻重的事物,会为接下来的文章解读与品味增添烦恼。 (三)活用插图,激发想象 好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诠释与注解,更应是文意的阐发与补充,是艺术的再创作。不仅易于激发读者想象,而且能撩起人的情思。魏景泗也认为,学生在读书时会对文章内容和插图进行对比并寻找异同点,通过自己的想象对图文进行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力得以培养。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挥想象,并图文对照,更能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拨动学生的心弦。 拿夏衍的《包身工》一课举例说明,《包身工》向我们描写了旧上海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苦,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来突出重点。如芦柴棒的身材、包身工眼神的空洞、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学生难以想象的。但是插图就能够用寥寥几笔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绝望,苦苦挣扎却又无可奈何。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去理解包身工生活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那种情境之中,发挥想象,假设小福子与芦柴棒的对话,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将这种静态的图画转换成动态的影像,对图文进行再创造,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的生活方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而且吸引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与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深刻理解,而不只是各种教材的“传话筒”。课堂上再让学生交流时,他们表达出来的个性与思想很多都是老师没有想到的,学生在形成自己独特深刻见解的同时也带给了教师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总之,插图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巧妙技巧,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应用插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寓教于乐,妙趣横生。 (舒萍 湖北黄冈交通学校 438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