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研究 |
范文 | 孙慧芳 摘要: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是新课改以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实验教学法能实现对学生物理思维的提高,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和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观点, 本文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办法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物理知识水平;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288 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将物理实验教学法这种能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教学方式有效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中,并且将核心素养与物理知识进行完美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能力与物理思维。 一、全面深度分析教材,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做到的是依据教材内容,对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物理实验这种严谨性较强的环节,更需要教师对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有着深刻的把握,以更好地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气体的压强》这节课的教学时,首先需要基于教材,在课堂开始之初,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原理、能够对生活中的相关的物理学现象进行解释。 托里拆利实验是教师进行《气体的压强》这一章节内容时较为常用的实验之一,因此,在课堂开始时,教师需要准备好进行托里拆利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并且对实验的各环节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把握,以减少实验的失败概率。 在引入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烧杯、硬卡纸、水这三样简单的实验器材,向学生展示大气压的存在。首先可以将卡纸放在空烧杯口,倒置,卡纸掉落,然后将烧杯装满水,放上硬卡纸,倒置,硬卡纸没有掉落。通过这种神奇的物理学现象,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深入挖掘实验本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学习态度 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基于此,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本质,初中阶段的学生富有好奇心,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来设计丰富的实验教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及责任感。例如,教师在讲解 《声现象》 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一把带有刻度的钢尺作为实验道具,将钢尺的一端按压在桌子上,通过改变长度来拨动钢尺发出不同的声调,再让学生记录不同长度发出不同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声调的变化与物品的长度有关。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以此实验结果为基础探究自己身边一些声调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创新优化化学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物理学科的内容十分抽象,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由此可见,单一难度的教学内容不易于被学生接受,长期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心理。物理实验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转变这一现象,教师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法模式,通过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讨论、课外交流等方式来完善初中物理的教学,不仅活跃了初中物理课堂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初中物理的课堂中来,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师讲解 《电流和电路》 中的 《串联和并联》时,可以借助实验教室将 《串联和并联》 这节课作为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为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内包含学习能力各异的同学,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准备电源、开关、导线和小灯泡,首先由实验小组共同完成串联线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着重教导在串联电路中完成实验不顺利的学生,同时对完成实验顺利的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并联电路实现,再引导完成实验顺利的学生对完成实验不顺利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物理实验教学法不仅巩固了完成實验顺利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帮助完成实验不顺利的学生加深了知识的记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也需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命题自主探索,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定律》这一章节的讲解时,首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够自主地展开实验。随后,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小组确定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提问“如何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让学生明确在实验中要探究的内容。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比如斜面、小车、砝码,毛巾和象棋等,方便学生使用器材进行实验。为了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毛巾的作用,给学生的实验过程构建阻力大小不同的两种环境,方便不同小组的经验交流时进行比对。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比如“为什么拿掉毛巾之后小车的运动距离更长了”“小车能否- -直运动下去”之类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究在一个阻力无限小的光滑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等,与学生-.起总结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牛顿第- -定律的内容。同时,牛顿第- -定 律又叫作惯性定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打象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惯性这一新概念,也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学生要平等博爱,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要求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美琴.核心素养下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011):P.47-48. [2]刘瑞英.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17(21):38 ,4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