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全国卷历史高考题对时空观念的深层考查
范文 关键词 雅典民主,全国卷,演说,民众法庭,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1-0050-06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其主要内涵是要求学生能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全国各地历史高考题对时空观念多有考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如曹大梅和张秋生的《谈历史时空观素养的考查与培养——以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一文,把全国卷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分为五类: 1.特定时空下历史现象的考查;2.从时空变化中分析历史现象;3.对特定时间点背后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4.对一定空间下隐含历史信息的解读考查;5.不同时段历史变化的比较考查。这五个方面概括细致、明确,对教学指导意义大。但笔者注意到,全国卷历史题里还有一类难度比较大的考查类型,值得引起关注。下面笔者以雅典民主政治题目为例谈谈这类深入考察时空观念题型的特点以及相关教学建议。
雅典民主政治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在这些题目里,学生反映难度最大的是这一题:
例1.(2013年全国卷Ⅱ)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无独有偶,2011年的山东高考题也有一道相似度比较高的题:
例2.(2011年山东卷)“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代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例1和例2的正确答案都是A,但很多学生都分别错选了D和B。两段材料都是关于陪审法庭的,正确答案都强调当时的民主原则或民主运作方式在陪审法庭的体现,错选率高的答案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评价。一般教师在解释这两道题时都会感到有一点吃力。就笔者所及,在近几年的中学教学类杂志上发表的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论文中,只有一篇文章涉及例1这道题,这就是中山一中梁明老师的《应重视“程序性民主”的教学》①一文。梁老师从题目中反思,指出教学中应重视“程序性民主”,特别是提醒老师们要补充雅典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把史实教学上升为概念教学,给了笔者很大启发。不过这似乎还没有抓住学生答错题的关键。在例1的题干里已经强调该女子“因亵渎神靈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也就是说当时是有程序民主的,有相当明确的法律规定的。但重点是学生认为审判过程没有运用其他司法审判手段,没有调查背后的客观证据,辩护人仅仅用动情的言辞就打动了陪审团,“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最后法庭判其无罪,这就是典型的缺乏严格程序的体现,公民在这种司法体制下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判决,导致“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显然,学生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用今天的司法程序去度量当时的司法程序。而另一方面,对于正确答案“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和“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学生认为这是积极评价,与材料意思相反,所以就排除了。那么为什么学生认为提到“民主”就是积极评价呢?原因大约是受到今天人们普遍认为“民主”是政治正确的代名词的影响,只要一说民主就是好的。综上所述,学生做错题的关键原因是用今天民主法治的观念去看古代雅典,没有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去分析,把两个时空下对民主法治的理解混淆了。这就提醒我们不仅要强调程序民主,还要强调当时雅典的程序民主有何特点,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那么,古雅典的程序民主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这两道题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提到“演说”,而非常巧合的是,同年的全国Ⅰ卷也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也是关于演说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的:
例3.(2013年Ⅰ卷)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答案:A)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全国历史两卷命题中常有“一鱼二吃”的现象,同是2013年的这两道题,其真正的题眼是“演说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是演说在公民大会上的作用。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舞台就是公民大会,这是一种“面对面”的政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治领袖或精英在公民大会上主要通过演说来说服民众,以便影响民众在公民大会上对其提议的决策。从辞源学角度看,希腊语中的“政治家”和“演说家”是同一个词。①因此民主政治和演说密不可分。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提尼说:“民主政治是一种发表演说的体制。”的确,在古代世界中,演说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普遍现象。现存证据表明希腊人是古代世界试图分析人类相互交流方式的唯一的一个民族,而古代的非洲和亚洲都没有产生演说术。②这部分岳麓版教材也有涉及,讲解起来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现代西方民主政治还保留演说这一重要环节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所以例3这道题的正确率就比较高。但是,学生可以接受演说在对公民大会的正面作用,却不能接受演说在民众法庭上的影响,更加不能在“演说”和“民众法庭”中间搭建一座“民主”的桥梁,认为这是“民主”(现代政治正确的代名词)的体现。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要讲清楚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关系。
其次,则是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关系。受近代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人们常常以为古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这是典型的误解,用今天的概念去套古代。顾准先生在《希腊城邦制度》中写道:“希腊城邦行政官制的一个特色是,全部行政官员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各种行政官员任期不一,全都由公民大会或其他相应机构直接选出,各自独立对公民大会或其相应机构直接负责。……确实,希腊城邦政制,不许有单个政府首脑统一领导下的无所不能的行政权力,使得公民大会或议事会只成为‘陪衬这个行政权的‘清谈的议会,这是直接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庭也是由公民大会选任的,法庭也得对公民大会及议事会负责,重大讼案的上诉和终审机构是公民大会本身。近代西方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度,是古代希臘所不知道的。”①也就是说,为保障直接民主,公民大会具有绝对的最高主权地位,其他机构都是由其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公民大会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延伸。
比如陪审法庭,其原意是“作为法庭的公民大会”(Assembly as A Court)它是由行政官员于集市日在市场上审理讼案,并由有空暇的若干公民参加。然而,把这一做法制度化,则是司法上民主化的重要措施,后来成为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参与审判权利的表现”。②因此,所谓的民众法庭其实就是五百人的公民议事会在一起作司法裁决,这与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进行其他方面的决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次参与民主政治的内容是对某个案件进行审判而已。民众法庭的审判流程和公民大会的决策流程是也是一样的。大致过程如下:“古代的雅典没有今天所谓的律师,在开庭之前,一方可以请人代写好诉讼词,但是诉讼人必须亲自进行控告或辩护。……在开庭审理之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对整个案情进行了解和判决的唯一根据和来源即是诉讼人的陈述。在诉讼人陈述案件之后(原告首先发言),陪审团即刻投票表决。裁决根据多数票原则,如果票数相同,则被告被判无罪释放。如果被告有罪,那么在一些案件中,对罪犯的处罚可以根据法律量刑。还有一些案件则没有固定的惩罚,所以陪审团要在诉讼人双方的补充演说提出的两种惩罚之间作出选择。……诉讼人若想在公民法庭上赢得陪审员的同情和支持,使得案件的审判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演说是他们唯一有效的方式。”③在例1的题干材料里呈现了演说辩护和投票这两个关键的民主审判过程,因此体现了“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中”或“体现了民主的运作方式”。
以上把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关系以及民众法庭的审判流程讲清楚了,学生就能初步理解“演说”作为一种常用的起诉或辩护手段,同样也在民众法庭的审判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接受正确答案的表述。不过,即使如此,说“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这是不是也太绝对了呢?这难道不是缺乏严格的司法审判过程吗?怎么排除“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这个选项?那么,要完全清晰这个问题还必须要注意古代社会的特殊情况。
再次,要说清的便是为什么“演说”在雅典的民众法庭的审判中具有如此关键的地位?因为古代希腊还只是个口述社会。不可否认的是,在古代希腊,书面文献发挥着相当大作用。但是古希腊人在利用书面文献方面存在许多限制。由于缺乏印刷技术,所有的文献,要么是刻在石头和金属上,要么抄写在莎草纸上。前者耗时而费力,后者价格不菲。此外,对书面文献的利用也存在多种限制,查找文献,要么去国家档案库,要么到文献所在地,要么查找有关书籍。相应地,希腊人对书面证据的态度也表现了口传社会的特征:重口头证据而轻视文本证据。长期以来,雅典缺少作为官方标准的国家档案馆。有关国家的各种信息,贮存在演说家们的大脑中。公元前5世纪以前,书面证据甚至不被采信。商人之间签订书面契约可能是公元前4世纪的现象。即使到那时,仍需要口头证人宣誓作保。在法庭诉讼中,证人即使事先写好了讼书,也需要像是临时发表那样现场背诵;而有关的证据,包括引用法律条文,也都不是展示文本,而由秘书口头宣读。总体上看,希腊人始终认为,写成书面的东西,最多也就是个记忆的帮手,不能成为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记忆手段。于是,演说就登场了。①
关于古代社会的口述特征是我们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很容易用今天相对完备的司法程序去评判古代,得出程序不完善的结论。因此这道题,命题人的立意是想告诉学生古代雅典的程序民主就是这样的,民众法庭用演说和投票的方式来审判就是当时直接民主的具体表现,答案里的“民主”不作任何褒贬的评价,只陈述当时的客观事实而已,不能被今天政治正确的“民主”混淆了。综上所述,学生做错题的关键原因是把两个时空下对民主法制的理解混淆了。
全国卷里还有很多这类题目,或是当时历史特征与现代社会反差较大的,或是后人认识与前人变化较大的题目。例如以下题目:
例4.(2014年Ⅰ卷第32题)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答案:C)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这题也是强调古代雅典民主的特征,城邦集体利益高于公民个人自由,与今天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民主政治不同。
例5.(2015年Ⅰ卷第25题)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答案:C)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从“按例封侯和汉家之制”等字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一再强调在汉代当事人看来,外戚干政是常见现象,是符合汉代制度规定的,合法合理的,而并不是后人认为的对皇权政治的破坏。“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是汉代的特有现象。不要错用后人的眼光去评判它。
例6.(2016年Ⅰ卷第29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答案:C)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本题也是强调在甲午战争前,当时人认为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而不是后人认识——“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例7.(2013年Ⅰ卷第30題)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答案:B)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本题旨在强调1928年中共内部关于革命道路的选择还存在较大分歧,中共中央的主流观点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而不是我们后人以为的毛泽东的“井冈山道路”一提出已得到广泛认可。
这类型题目大部分难度都较大,针对的都是我们认知的误区或薄弱点,这给我们平时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以下还是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来举例说明。
第一,深入挖掘历史现象与时空背景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例如,雅典城邦为什么会形成民主政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肯定会提到小国寡民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确实,城邦制度是那个时代突出的特征,何顺果先生曾经总结说,“城邦是解读希腊文明全部问题的钥匙”。①但仅仅说“小国寡民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是不完整的。要搞清楚城邦与直接民主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弄明白“城邦”这个概念。“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polis,即城邦)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对此,古希腊人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例如,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说:‘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公民团体。公民集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②在当时城邦林立、战争不断的背景下,“许多城邦为了激发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战的热情,需要最大限度地赋予他们各项民主权利”。③所以说,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直接民主又巩固了城邦公民集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为城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保障。在当事人的观念看来,城邦公民集体的利益至上。当我们教学讲到这个层面,接下来很自然就能引出,当城邦公民集体利益与个人自由发生冲突时,个人自由要让位于城邦集体利益。全国卷几次考查了这个知识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例4之外,还有一题:
例8.(2016年Ⅱ卷第32题)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答案:C)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这题强调了在古代雅典公民只有积极的参政自由,而没有消极的不参政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是不完整的,因为当时人的观念就是城邦利益和公民集体的利益至上。
第二,要关注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尤其是与当今的区别和联系。
前面提到古雅典时期公民个人自由要让位于城邦集体利益,而这一点到了近代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开展,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近代价值观逐渐确立,人们认为国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为了保障公民个人自由和利益。正是基于这一点的不同,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民主起源于中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对古雅典民主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古雅典民主对现代民主的影响更多的是精神和理念层面的。正是因为现代民主与古雅典民主的内涵以及形式(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民主政治”的评价也发生了几乎是颠覆性的变化。从苏格拉底以来,近代以前西方主流学界对“民主政治”的评价都比较低,认为它是暴民政治的代名词;但到了近代,“民主政治”逐渐摆脱了这种不光彩的色调,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代名词,时代发展的潮流,西方向世界推广的核心价值之一。当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还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相关,本文限于篇幅不能详述。④由古代的直接民主到近代的代议制民主,通过这个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和片面地学习历史,必须放到大的时空背景下,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尤其要注意历史与当今社会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思接千古、关照现实的价值取向。
第三,要在动态的时空发展中理解历史现象,还原历史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比如关于古希腊“公民”这个概念,“一般是指除奴隶、妇女(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外邦人以外,祖籍本城的成年男子,并能自备甲胄武器,不领薪饷地参加公民军的那部分成年希腊居民,包括已经退役的老年人在内,总是它的公民,或至少是它的公民中的主要成分”。①这是一般情况来说,古希腊城邦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各邦的各个时期公民资格的宽严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古典时代的雅典,凡是自备甲胄武器和马匹,参加公民军当骑兵和重装步兵的富裕阶级或中等阶级的成年男子是公民,参加海军当桨手的贫民阶级,领取国家发给薪饷的也是公民。正因为在希波战争中“划船投入战斗的划手都是无财力将自己装备成重甲步兵的公民,所以,城市贫民这时在军事上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有财产的重甲步兵还要重大。这自然加强了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期达到最高潮”。②
还有梭伦改革时,曾向外邦手工业者开放公民权,这是初期雅典得以吸收外邦艺匠商人,发展它当时很不发达的经济的一个重大而有效的措施,后来也正是发达的手工业经济和海外贸易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但到伯里克利时期又收缩了公民权的范围,严格限制为“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是因为首先把公民人数限制在少数范围内是保障直接民主的前提,而且那时的雅典繁荣富裕起来了,雅典公民是一个庞大帝国中心的城邦中“轮番为治”的集体,拥有被选任为有報酬的公职,充当武装移民移居海外,领取观剧津贴等种种特权。雅典人不免认为,这是他们先辈在严酷的希波战争中,忍受极大的牺牲,英勇奋斗争取得来的。倘使公民权还是向一切新来的外邦移民开放,新来者无异坐享其成,这是他们难于同意的。在这种心理前面,雅典公民权事实上也许已经愈来愈有限制了,不幸的是,号称贤明的热诚的民主主义者伯里克利,固然努力发展了雅典公民范围内的民主,都未能免于这种狭隘的城邦旧公民的本位主义。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雅典城邦的发展。通过考查不同时期公民权资格的差异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这给我们考察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另一个角度。雅典民主政治的命题在今年2017年的高考题里也尝试变换新的角度:
例9.(2017年全国Ⅱ卷第32题)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答案:D)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僭主政治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介于梭伦和克利斯提尼之间,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这道题属于新材料新情景的命题,若从公民权资格的变化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去命题,也可以丰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了解历史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命题人希冀通过此类题目引导中学教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时代背景,理解历史现象与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延续、发展和变化,打破孤立和片面的思维定式,最后落脚点在与当代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上,体现历史学科关照现实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也应随之深入发展。
【作者简介】黄杏婵,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