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钢琴改编曲艺术特征及其演奏风格探析 |
范文 | 康若诚 [摘?要] 中国钢琴改编曲为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自从钢琴演奏进入到我国,各式各样的音乐创作就没有停止过,其中,对民间歌曲、爱国歌曲、民族乐曲以及歌舞剧配乐的改编使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另外,在我国钢琴改编曲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衍生出了在改编中体现传统音乐标题性、在改编中体现传统乐曲的线型思维、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以及编曲结构突破束缚的艺术特征,并形成了应用五声调式、调整演奏节奏、构建新时代音乐审美的演出风格,使我国钢琴改编曲的艺术内涵得到了更多的充实,从而迎来了中国钢琴音乐艺术以及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高潮。 [关键词]中国钢琴改编曲;中国民乐创新;西方音乐;钢琴曲 [中图分类号]J62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126-03 钢琴作为一个来自西方的乐器,其表演功能之宽泛给我国音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在我国众多优秀作曲家和音乐家的研究下,我国传统民乐的融合发展也使钢琴这一乐器在我国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我国传统乐曲在钢琴的改编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风格”,体现出了我国音乐的生命力和可塑性,同时也体现出钢琴的强大迁移创作能力。在中国钢琴改编曲不断形成自身独特艺术特征和演奏风格的过程中,中国的音乐也在保留既往传统民间音乐审美的同时打造着现代化的音乐艺术,让当代中国音乐不断展露出新的锋芒。 一、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演变历程 (一)近代发展时期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随着20世纪初期以探索“民主”与“科学”为主体的社会运动而兴起,人们开始解放自身传统的思想,接纳新鲜事物,在此期间,西方的音乐与我国的音乐也有了更多的交融与互通。1902年后,我国陆续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日本等地进修研学,这让我国音乐专业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开拓眼界的机会,为钢琴这一乐器在我国的发扬奠定基础。 通过对西方音乐技巧的学习,更多的音乐模式和音乐技法得以被中国留学生所掌握,在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新旧文艺人士对建设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献计献策,对于钢琴音乐创作、钢琴教育等内容提出了“以西为师”的发展建设思路。1921年,李荣寿引用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的旋律创作了钢琴改编曲《锯大缸》,全曲仅有14小节,右手是明显的民歌旋律,左手配以简单的和声织体伴奏,大多为I-V-I或是I-IV-V-I进行,这就是我国最早诞生的钢琴改编曲。 (二)初步发展时期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内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十年内战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反军事围剿的行动,同时也陆续团结我国文化界各方进步力量进行文化反围剿。当时,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工农大众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左联”迅速形成,这其中就包括音乐小组,革命音乐家提倡左联音乐创作要“在内容上是无产阶级的,在形式上是民族的”。在爱国音乐者的聚集下,我国左联音乐形成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文艺骨干力量,他们用各种合法方式宣传爱国救亡歌曲,以“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为代表的音乐组织在上海成立,参与者有田汉、聂耳、张曙、吕骥等人。[1] (三)稳定发展时期 在1945年后,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我国也开始全面进入反攻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共产党解放战争带来了新的机遇,而音乐创作也更多为描述工农生产、人民生活现状、歌颂共产党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歌民乐。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双百”方针的推行,我国钢琴音乐家开始向苏联音乐家学习钢琴改编创作技法,这为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国的钢琴改编曲同样板戏、传统戏剧、民族乐曲、民歌、革命歌曲等音乐形式不断融合发展,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于作品的表现形式也更为深刻。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发展打破了西方音乐的惯性,赋予了钢琴音乐一些中国特色旋律艺术特征,实现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有机结合。 (四)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各项发展政策的松绑,“发扬文艺民主”“创作放大多样化”的文艺政策也为钢琴改编曲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创新概念音乐和抒情流行歌曲获得了广泛的创作和传播空间,这使得钢琴音乐为我国音乐创作中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刘云山在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上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要跟紧时代步伐,顺应人民对于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也激励了当时老一辈钢琴作曲家在音乐当中不断创新。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赵晓生的《空谷回音》、陈怡的《多耶》等作品突破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形式,带领我国钢琴改编曲向新的阶段不断迈进,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各种音乐奖项和比赛活动的举办。 二、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类型 (一)改编自民间歌曲的钢琴曲 对于我国民间歌曲的改编来说,钢琴曲在保持歌曲原有的民族特征的同时,运用钢琴的和声技巧进行改编,从而创作出民间歌曲的表演新形式。这也是我国建国初期钢琴改编曲创作最为集中的题材领域,其中就有《和平进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兰花花》《洪湖赤卫队幻想曲》等广为人知的钢琴改编曲作品,这些作品都做到了对原曲特征的升华和对谱曲技法的创新,丰富了我国民间歌曲的演绎形式,为我国民间歌曲钢琴曲的改变提供了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二)改编自爱国歌曲的钢琴曲 由于我国爱国歌曲的创作本身就融汇了许多民族的、民间的旋律特点,其创作的目的也是通过音乐来激发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爱党情怀,鼓励人们追求新生活、勇敢对抗不法势力。因此,在创作当中,音乐家除了对于音乐技法的创新,也十分注重对于人文情怀的体现,一方面要通过技巧的创新和应用对中国新旧社会的情况进行对比,歌颂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美好社会,另一方面要加深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热爱,凝聚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在此期间,有《共产党的恩情唱不完》《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的红色歌曲被广为传唱。 (三)改编自民族乐曲的钢琴曲 我国56个民族的多元文化也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带来了广泛的素材,加之我国各民族本土乐器的演奏特点以及渊远的历史,以宫、商、角、徽、羽为基础的各色民族音阶所演绎出的特殊调式,使得我国改编自民族乐曲的钢琴曲也颇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建国初期我国作曲家根据北魏时期的《典乐》所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以及根据琵琶古曲《蜻蜓点水》所改编的《初夏夜曲》钢琴曲等作品,在钢琴的音色中不断探索和塑造出中国民族文化的意境之美,为我国民族乐曲的钢琴曲改编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后期创作的钢琴改编曲也开始陆续模仿出了琵琶、胡琴、古筝、笛子等乐器的音色,对于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铿锵、柔美、悠扬的效果都进行了更为别致的创新,在对于情绪的体现上给人以熟悉而又新颖的感受。[2] (四)改编自歌舞剧的钢琴曲 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除了来自歌曲、乐器,还来自歌舞剧的演出。歌舞剧中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氛围感,给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灵感。例如在吴祖强、杜鳴心合作改编的舞剧《鱼美人》选曲当中,二人以自身对于剧中人物的深刻理解,将艺术创作的“拿来主义”加以实践,通过舞蹈的素材寻找创意和灵感,为钢琴改编曲增添了许多生动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这不仅将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推入一个新的境地,同时也给我国歌舞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中国钢琴改编曲艺术特征 (一)在改编中体现传统音乐标题性 中国钢琴改编曲对传统音乐改编的标题性体现在对于音乐内容的高度概括,诱发听众对于演奏意境的联想。“标题音乐”的概念最早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提出,其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听众对于音乐的理解范围,促进音乐传播的效率,让人们在对音乐的解读上不会偏离主题。李斯特将标题音乐定义为“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面前的一段通俗易懂的话”,他认为“作曲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听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因此要“事前指出全区的诗意,指出其中最重要的东西”。标题可以点明作曲人的创作立意,在对传统音乐改编的过程中,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也继承了这一鲜明的命题特点,加强了概括性词语的引用。[3] (二)在改编中体现传统乐曲的线型思维 我国传统乐曲的发展演变规则一直呈现出一种旋律、节奏和曲式的线性发展,这源自我国古代思想哲学对于世界、自然、宇宙的看法,而这也引申出我国长久以来独特的音乐审美。这种审美包含了一种文学性的意境,音乐叙事的事态氛围、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心情都通过横向的旋律的艺术表现出来,让当时人类的感情能够搭乘音乐作品这一载体,穿越时空,为后人所感受,并且这种线性审美同时还应用在许多不同的艺术人文领域。这种线性思维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中的语言,启发了广大听众对于隔空行云流水、浑若天成的幻想。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中,依旧继承了传统乐曲中的横向旋律,例如在钢琴曲《浏阳河》中,对于原有的旋律和风格进行了较为完整的保留,但是同时钢琴演奏的和声更为清脆爽朗,对于听众的听觉思维有了更丰富的填充,让听众能够更好地去感受《浏阳河》叙事中的优柔与明媚,体会浏阳河在流动中所呈现出的多种美感。[4] (三)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我们能够随口列举的就有数十种之多,在演奏技法上也各有特色,推、拉、揉、捻、拨、滑、刮、击等技法不仅用于表现乐曲的情绪与氛围,同时还能作为和声装饰其他乐器,从而相辅相成,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音效。钢琴作为一种音域宽广、音色丰富的乐器,在对其他乐器音色的模仿上可谓别有一番优势。中国钢琴音乐很多都是改编自传统乐器演绎的作品,因此也会模仿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效果,从而增强钢琴曲的中国风格和特色。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来还原我国传统乐器中琵琶、古筝、萧等乐器的音色,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来改变钢琴琴键发声的方式,以表现出原曲音乐中的神韵。[5] (四)编曲结构突破束缚 在西方音乐的创作与演奏理论当中,有一套严格而完整的曲式结构要求着作曲人的音乐创作,如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套曲曲式、奏鸣曲式等,然而中国的作曲家并没有被这种创作形式所局限,因此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中,许多旋律的演绎也摆脱了惯性思维,结构和布局也相对自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另外,由于中国钢琴作曲家的改编素材大都广泛来源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因此在编曲的安排上,他们也较为注重对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应用,所以在这种突破编曲格式束缚的融合创作中,钢琴改编曲逐渐呈现出一种渐变性的旋律特征。作曲家根据创作的需求,或保留原曲结构,或对中西方二者的旋律格式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一种相对自由的创作风格。[6] 四、中国钢琴改编曲演奏风格 (一)五声调式在钢琴改编作品中的应用 各个民族的音乐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它们的调式不同,中国音乐是以五声性为基本律制的音乐。我国的五声调式由春秋时期计算乐律理论中的三分损益法衍生而来,以旋长为基础,计算得出音阶上的“宫、商、角、徽、羽”这五个正音,同时还夹含有两个偏音,从而组成了七声音阶。在五声音阶中没有小二度和增四度的音程,所以五声调式中各音之间的关系简洁,稳定性强。我国很多传统音乐的钢琴改编曲都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如陕北民歌《槐树花开》,还有冼星海的《二月里来》以及阿炳的《二泉映月》等,在经过钢琴改编后仍然是具有民族代表性音乐作品。通过对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五声调式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规定了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根本法则,从而使中国传统民乐的钢琴改编作品在我国音乐文化中大放异彩。[7] (二)通过调整演奏节奏来呈现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的民族乐曲大都柔美、婉转,有一定的叙事意味,对比明显的是美洲地区热情奔放的民族音乐,这种演绎风格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乐曲的节奏控制。虽然我国传统民乐的旋律较为柔美,节奏较为舒缓,然而其整体的叙事氛围依然能够做到具有整体性、逻辑性、框架性,给听众以“形散神不散”的体验。这种通过调整节奏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旋律的延展,从而带领观众的听觉思维不断蔓延、跳跃,直至整曲的高潮。这种形式在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应用当中,被归纳为“散起(起)、入调(入)、入景(中)、复起(快)、尾声(散)”,即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格式,不以先前的经验为指导去解释事物,十分近似于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理念。[8] (三)构建出新时代的音乐审美 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过程中,如何让钢琴更为准确地体现民族气质,如何在创新中完美地选择扬弃,从而打造出新时代中国音乐的风格,是当今中国作曲家不断探寻的问题。在传统民乐中,虽然包含了很多当时社会氛围中百姓的思想和情绪,但这些情绪的表现都过于内敛和含蓄,相对于当今包容开放的时代思想特征来说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我国现代的钢琴改编曲也应当陆续构建出新的和声音乐审美方式,创新出更多具有多声织体的饱满旋律,从而化腐朽为神奇,打造新时代的民乐创作氛围,让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众情绪特征烙印在我国民乐的发展历程之中。现代的钢琴改编曲创作更多地应用了当代先进的哲学艺术观念,在不同的音乐格局中增添了不同的审美元素,因而在传承古典的基础上融汇了当下的音乐文化内涵,从而体现出我国创新审美对于当今时代文化的引领作用。 结?语 钢琴自从进入我国以来,就展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钢琴改编曲已为我国的音乐事业提供了丰富的作品,也给广大听众带去了更为新颖别致的审美体验。我们通过钢琴感受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给我国的钢琴改编曲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让中国传统音乐钢琴改编曲不断获得创造性的成功。在当前中国改编钢琴曲不断发展以及各类音乐人才不断活跃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地宣扬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民乐的钢琴改编曲,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民众的音乐审美水平,继而打造出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