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广西灵山县烟墩大鼓的艺术形式调查 |
范文 | 邓婷婷 [摘?要] 烟墩大鼓是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的传统打击乐器,主要分布在灵山县烟墩镇、平南镇、沙平镇及相邻的横县南乡镇部分村庄。烟墩大鼓制作技艺精巧,形状高大厚实,演奏方法独特,鼓韵铿锵有力,是灵山县民众用于祭祀、娱乐、体育竞技等民间民俗活动的传统乐器。它在形成沿革、傳统手工技艺、鼓声特点、情感表现、打鼓步骤、节奏表现、演奏形式等方面极富魅力与特色。 [关键词]形成沿革;艺术形式;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86-03 烟墩大鼓于2008年入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灵山文史》第13辑提到:烟墩大鼓脱胎于古代的崇尚铜鼓遗风,在明代形成并流行于烟墩[1]。烟墩大鼓历史悠久,蕴含着鲜明的人文特点和深刻的历史烙印,艺术形式独特丰富,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地域文化。“烟霞烽火越千年,墩台往事谁知晓?大地滚雷天上降,鼓乐曲曲诉衷肠。”当地流传的这首诗道出了烟墩大鼓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艺术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格、丰富的艺术形式、震撼的音色特点。烟墩大鼓宛如岭南古镇的璀璨明珠,千年大鼓雄风让坊间民众、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本文试图掌握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通过走访烟墩镇邓塘村等多个自然村,观摩了烟墩大鼓的各类民俗活动,并对烟墩大鼓非遗传承人黄平修先生的访谈、考查调研、分析研究烟墩大鼓的艺术形式的形成沿革和艺术形式体现,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打下坚实基础。 一、烟墩大鼓艺术形式的形成沿革 (一)烟墩大鼓的起源 关于烟墩大鼓的起源,在烟墩镇百姓口中,流传最多的是“大鼓驱‘年”起源说、“区将军以鼓平乱”起源说两种。 烟墩大鼓起源于隋末唐初,用于民间驱鬼辟邪。受上原地区传入岭南壮族的陶鼓和古代灵山型铜鼓遗风的影响,最早的大鼓是用瓦缸作鼓身,在瓦缸鼓面绷上牛皮制作而成,后因瓦缸鼓易碎,且音色和韵律差,改为用巨型木段,凿空木中心制成鼓身,用绷紧的牛皮作为鼓面,即形成后来的烟墩大鼓。据烟墩镇邓塘村委大塘自然村96岁的黄平修老人讲述,隋末唐初,烟墩镇地处南越与西瓯、骆越交界,居住着部分壮、汉族群,那一带人烟稀少,野兽时常出没。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性情凶猛残忍,常到人们居住处怒吼、啸鸣,让人终日惶惶,不得安宁。为了驱赶“年”,人们模仿“山东黎花大鼓”,找来空心的木头,用牛皮绑成大鼓。鼓声震撼有力,“年”惊恐而逃。因此,人们在高山顶上建造烽火台,燃放狼烟,擂起大鼓,驱赶鬼兽、驱邪逐疫,祈求平安,“烟墩大鼓”之名也由此而来。 宋代,烟墩大鼓被用于战事。据灵山县烟墩镇邓塘村委勒莱自然村89岁的卢春立老人说:宋代时的灵山县战乱无常,朝廷选派了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区将军带兵到灵山县驻守平乱。在平乱中,灵山古榕尖岭山的首战无功而返;第二次开战,区将军带了680面铜鼓到战场击鼓造势,直到铜鼓击破也未能平乱。当晚,区将军冥思苦想退敌良策,看到一棵空心大树后突发奇想,找人做了几十面大鼓。第三次开战,区将军就令部下扛上大鼓,边进攻边擂鼓,铿锵有力、震天动地的鼓声大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士气,历经三天三夜取得平乱胜利。从此以后,区将军逢开战必擂鼓,逢擂鼓必取胜。因平乱有功,朝廷封区将军为封疆大将军常驻守在这一带。此后每到过年,区将军就找出这几十面木大鼓排在一起,让士兵和当地民众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击鼓同乐,并渐渐成了当地过年的习俗。 (二)鼓文化在当地的传承 灵山县烟墩镇民众喜欢擂鼓,烟墩大鼓是主要用于祭祀、体育竞技、娱乐等民间民俗活动的传统乐器。在春节、正月初、三月三、丰收季节等时节,民间“击鼓迎春”、赛鼓、拼鼓等民俗盛行,烟墩大鼓的特色民俗文化在钦州市、广西全区,乃至全国负有盛名,成为当地靓丽的文化名片。 “击鼓迎春”。宋代以来,区将军的后代在过年时拿出大鼓,和当地的居民击鼓、拼鼓,一直拼到第二天天亮,大家拿出自家的大粽、粉利、腊肉等年货聚餐,击鼓而食,逐渐形成了灵山每年“击鼓迎春”的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击鼓迎春兴起于明清时期[2],每年农历二十四至正月二十[3],人们都不约而同聚集在村祠堂、公社、晒谷场上擂鼓,擂鼓者不分老少、擂鼓时间不分昼夜,烟墩镇到处鼓声震震、人群密集、气氛热烈,震天动地的鼓声让人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击鼓迎春活动增强了当地人民的凝聚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赛鼓、拼鼓”。在烟墩镇一带,赛鼓、拼鼓竞技活动渐渐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在熙熙攘攘的烟墩镇集市主干道上,隆重举行村屯烟墩大鼓比赛。各村均派出大鼓队沿街道两侧摆开阵来,进行比赛。近几年,在广西钦州市举办“宁越花园杯”烟墩大鼓比赛,从各地精挑细选的近20个鼓队100多名鼓手参赛。擂鼓技艺最娴熟、配合最默契、力度最有层次的鼓队就可以被评为鼓王。 “祭祖祭神”。清朝乾隆年间的《灵山县志》记载:“六月六日,多延尸(师)公击土鼓以迓田祖”[4],记载了清朝乾隆年间灵山“师公”使用烟墩大鼓祭神拜祖。文字记载的“土鼓”指的就是烟墩大鼓。在当时,烟墩大鼓是灵山“师公”(道公、巫师)祭祀的乐器和道具,祭拜“田祖”地神时擂打烟墩大鼓。在灵山县烟墩镇长麓村委71岁的黄增添老人家里,还保存着一面清朝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制作的鼓高1.5米、鼓面直径0.9米的烟墩大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博物馆也把烟墩大鼓作为广西优秀传统乐器予以收藏。 “击鼓驱恶”。当地人们除了使用大鼓祭祖祭神、拼鼓外,在平日,还承担着传递信号的功能,灵山县烟墩镇境内,全镇20个村委264个自然村保留大鼓不少于300面,村村有大鼓,人人会击鼓。百姓崇尚勤劳、实诚,对黑恶势力深恶痛绝。每逢遇到盗贼、土匪入村行恶时,人们不约而同击鼓呐喊,鼓声雷动,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民间长期除恶扬善,到处呈现一片勤劳、勇敢、淳朴、向上的风气。 二、广西灵山县烟墩大鼓的艺术形式 (一)传统手工技艺 烟墩大鼓的鼓形古朴粗犷、端庄高大,独特的制作工艺及形成的“地动山摇”的震撼之音,使其成为世界一奇,世间一绝。烟墩大鼓的鼓体结构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脚和鼓架组成,鼓体形状上宽下窄,呈蕉蕾状,鼓面直径多为1.3米,鼓体高度多为1.8米,鼓身内腔(也称鼓肚)是鼓面振动发音的共鸣箱;鼓脚高度约为鼓体高度的四分之一,呈虎爪形,是固定鼓身的框架;鼓架由4场面长方体木块和若干个大楔子组成,它是用来架空鼓体,不使鼓体直接接触地面,以使发音的气孔内外流通。松紧绷拉鼓面的竹篾条,可调节大鼓高音,使大鼓达到最佳发音效果。 烟墩大鼓取材于灵山本地的原生樟木、楠木等,制鼓全程均为手工制作,制作技艺颇为独特。制鼓师首先由上而下手工开凿镂空,内成鼓肚,外成鼓身。在鼓底钻开一个比鼓口小三分之二的圆形发音气孔,在鼓面上蒙上生牛皮,用木钉、丹竹篾固定、绷紧,用楔形木片插入鼓脚而形成。制鼓工艺颇为讲究,要将牛皮裁圆、浸软,并在牛皮四周边缘打孔;破好竹篾,修好竹钉备用,用加厚底板做成虎爪形鼓架;用牛皮蒙鼓面时,需烧一堆柴火辅助,把鼓桶倒立放在鼓架上,用竹钉插入牛皮洞孔,用经过火熏的竹篾扣绕竹钉,穿过鼓架,逐条编织鼓身;把鼓身倒回正立,把楔形木片插入鼓脚,用大斧或大锤敲打楔形木片,垫起鼓桶,即完成制作。制作一面大鼓时长约为一个月,制鼓师没有固定设计图纸及标准尺寸,音质、音高、音准和共鸣的调试,则通过微调鼓体的各种尺寸来实现,这对制鼓师音准、工艺要求很高。 (二)鼓声特点 烟墩大鼓分为高音烟墩大鼓、中音烟墩大鼓和低音烟墩大鼓。高音烟墩大鼓音质清脆、响亮,一般使用较短的鼓槌演奏,它在锣、钹的伴奏声中越打越清脆,鼓声悠扬远传,因而有“脆声大效”的美名,高音烟墩大鼓主要分布在烟墩镇北部邓塘村等村庄;中音烟墩大鼓音质深厚,一般使用粗长适中的鼓槌演奏,它的鼓声铿锵悦耳,富有魅力,让人有“群鹤独冠”之享受,中音烟墩大鼓主要分布在邓塘村的邓家、大塘、勒莱、就地四个自然村;低音烟墩大鼓音质深沉,一般使用较粗长的鼓槌演奏,鼓声柔中带刚,犹如雷鸣,让人有“地动山摇”之感,低音烟墩大鼓主要分布在烟墩南部及中部的石堆、三联、凤山、六凤等。 (三)情感表现 在烟墩镇,无论男女老少,一讲起擂鼓就精神百倍,哪家不会打烟墩大鼓都会被别人看不起。春节期间,当地人走亲访友都爱相互切磋鼓技,一擂就到半夜。当地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击鼓擂声越大越好,倘若震得屋瓦掉落,则预示当年稻谷颗粒饱满。烟墩大鼓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声传十里,能够使人感到遥远的召唤,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回忆和憧憬,同时让人心潮澎湃,信心和力量倍增。烟墩大鼓的鼓乐声,时而暴风骤雨,时而大地滚雷,时而欢声笑语,时而脚步声声,扣人心弦,尽显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四)打鼓步骤和节奏表现 烟墩大鼓演奏的节奏丰富、技法獨特,一般分为起鼓、压鼓、滚鼓和收鼓四个步骤: 1.起鼓:俗话说“打鼓望头槌”。起鼓是整个击鼓过程的开始,由有威望的鼓手敲响第一鼓,鼓点节奏一般为: 4/4咚咚咚O∣当当叉咚-∣当O…… 领鼓起鼓节奏自由、舒缓,采用中速。起鼓后,其他大鼓、锣、钹加入,演奏节奏明快,情绪轻松自然。击鼓约为二十分钟后,大鼓、锣、钹开始喧天,转入压鼓。 2.压鼓:就是正式打鼓。压鼓是利用鼓面的弹性,加上手指下压的力量,使鼓槌产生多次弹跳而产生速度、节奏较快地击鼓手法。它是在起鼓的基础上不停地用力擂打,节奏多为弱起,速度比起鼓稍快趋快。击鼓时间约为一个小时,要求做到鼓法不乱,鼓声整齐,换人不停鼓。 3.滚鼓:滚鼓也叫促鼓,是指击鼓经过了压鼓阶段后,鼓手先快后慢的击鼓速度,急促而又舒缓地击鼓。其主要特点就在于通过控制鼓槌均匀密集的击奏,形成一定的演奏速度。滚鼓时,按击鼓的旋法每3至5分钟滚一次鼓,这时的鼓乐声威雄壮,鼓声镗镗,有时还伴以鼓手激情高亢、富有节奏的“一二三!” 4.收鼓:收鼓就是击鼓在高潮过后的收合,这时,大鼓、锣、钹演奏的节奏、速度、力度渐渐趋缓,随即在起鼓鼓手的鼓声暗示下,收鼓鼓声整齐划一,戛然而止。常见的鼓谱如下: 烟墩大鼓渐进式的击鼓节奏和强弱有致的击鼓手法,使其鼓声震撼,鼓手和听者精神抖擞,鼓手伴着鼓点节奏的呐喊声激起了大人、小孩挥槌上阵,人换鼓不停;鼓声不断循环下去,绵延不断,春雷阵阵,响彻云霄。 (五)演奏形式 由于烟墩大鼓高大厚重,因此每个鼓都配有相应高度的木板凳,鼓手演奏时站在高凳上击奏。每个鼓有一百多斤的重量,打鼓大都为年轻精壮男性青年,也有少数为儿童量身定制的小鼓。每支大鼓队通常有鼓手八人及以上。鼓手一般着色彩喜庆的无袖布褂和灯笼裤,用腰带束腰,用红条绕头系扎,显得神采奕奕、精神豪迈。烟墩大鼓演奏大部分以摆鼓阵的形式,一般呈“一”字型、“八”字型、阶梯型。打鼓步骤分为起鼓、促鼓、压鼓、收鼓,四个步骤节奏鲜明、快中慢结合。烟墩大鼓的演奏多为四拍子,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在鼓法上有起鼓、压鼓、滚鼓和收鼓四种演奏手法,音乐表现力丰富。 烟墩大鼓的鼓乐音色多样,节奏丰富,情绪表现变化多样。其鼓阵式的演奏形式,表现灵山人勤奋、智慧、开朗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烟墩大鼓的演奏形式包括:齐奏、合奏、协奏、混合演奏。第一种是烟墩大鼓齐奏,采用清一色大鼓,音色浑厚有力,动作整齐划一,鼓手们按起、促、压、收四个步骤,层层递进,鼓点变化多样。第二种是鼓锣钹合奏形式,主要是在大鼓齐奏基础上,融入锣与钹,锣敲击四四拍的强拍、次强拍,钹敲击的是四四拍的四拍分拍。锣钹与烟墩大鼓共同表现鼓声的力度层次,有锣和钹的合奏,烟墩大鼓的表演音色更高亢有力,氛围更热烈喜庆。第三种是协奏形式。主奏乐器一般为唢呐,烟墩大鼓、锣、钹、号角等作为“乐队”进行协奏。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与烟墩大鼓浑然天成,使烟墩大鼓的表演,既有力度层次,又有动听音律,欣赏性更强。如烟墩镇邓塘村大鼓采用唢呐协奏形式,一举夺得钦州宁越花园杯二届烟墩大鼓大赛一等奖。第四种是混合演奏,烟墩大鼓与当地八音一起为灵山山歌演唱伴奏,如2017年3月,广西钦州的“歌飞三月三·情满八寨沟”壮乡嘉华活动中,那蒙八音与烟墩大鼓倾情合奏,给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烟墩大鼓与当地民间舞蹈、跳岭头、舞龙舞狮混合表演,烟墩大鼓则成为了独特道具、震撼的伴奏乐器。 结?语 鼓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5]。烟墩大鼓厚重粗犷的外型、震撼有力的音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各类鼓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是灵山县极具魅力的民间非遗项目,是烟墩镇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财富,它给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带来了重要的作用,呈现了积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笔者在此次认识学习、艺术调查中,深入了解了这一民族乐器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意识到,烟墩大鼓的鼓谱相对比较单一,传统的擂鼓手法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还尚存不足。笔者也将继续努力,为烟墩大鼓的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利用做出积极贡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