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的渗透 |
范文 | 曹国军 [摘?要] 本文对国内音乐教育界所借鉴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反思,还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渗入非音乐课堂”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前者主要论及音乐学科内部的跨文化之难;后者则聚焦于如何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非音乐课堂的渗透。将课堂中的“知识灌输”转化为生命中的“文化向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非音乐课程;中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59-03 音乐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对受众的心灵起着浸染、引导的作用,其自身价值与意义日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与肯定。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距今约7800至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还是1957年首演的粤剧《帝女花》,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中学课堂的深度结合,既是尊重本国文化的表现,亦是尊重历史的选择。 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标准》中规定:“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在《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此番规定。这些课程标准的设定,所针对的是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及与同事的交谈过程中发现,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进“非音乐课堂”,也是同等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很多与音乐相关的部分(如雅乐、文人音乐、金石之乐等),其所具有的意义并不仅仅囿于“音乐”的领域,而是从属于更高层面的“大文化”范畴。 一、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借鉴 就中学课堂而言,如想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及理论是不完全适用的。 借鉴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属于音乐学科内部的跨文化问题。所谓“音乐学科内部”,是指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属于“艺术学”的音乐学科领域。从国内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新课标中,要求音乐课程的授课内容要“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2]伴随而来的,不仅是一些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被引入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国外知名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知识也被国内音乐教育界关注。 如由著名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柯达伊·左尔坦提出的“柯达伊教学理念”。在这一音乐教育体系中,较为知名的理论为使用“首调唱名法”进行视唱训练。由于使用首调唱名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学会读谱,国内学校中使用首调唱名法授课的情况非常普遍。除首调唱名法外,“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法”也是非常实用的方法。所谓“手势法”,是指在视唱的时候借用手势高低位置的变化,辅助提示音位高低的变化。由于音乐是一种不显“象”的艺术——看不见、摸不着。“手势法”可以通过视觉形象及肢体感受,使心理层面的“音高感”与视觉层面的手势位置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加准确地把握音高的目的,有助于中小学生对于音高的理解与把握。 但从研究、教学的现状来看,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某些理论、方法,在我国也是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哪怕是至今已经被普及使用的国外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在记录我国民间音乐的时候,也无法做到记谱的完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未经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民间歌手、乐人,演唱、弹奏的音高经常出现达不到专业音乐教育中所谓“准确”的要求。在记录这些民间音乐时,记谱的谱面上经常会带有临时变音记号、微升微降记号、上下滑音记号,甚至一些记谱者的自创符号,以辅助记录音乐的形态,从而达到记谱更加准确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音乐教材中,在那些涉及我国民间音乐的乐谱中,并未见到上述辅助符号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准确反映出传统音乐文化的本真。 总而言之,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中学课堂而言,国外的音乐教育体系及理论难以直接照搬。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不同课程中的渗透 根据音乐教育专家的研究,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程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规律可循的,如表1。 从表中所反映出的学界研究结论来看,虽然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音乐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但单就同一年龄的儿童而言,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对于音乐的感知与审美是有规律的,基本呈现出年龄相近能力相近的特点。在这一认知的基础上,本文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哪些传统音乐文化适合渗透非音乐课程 中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在语文课堂上被学生熟知的内容,如《诗经》《楚辞》,甚至唐诗、宋词,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自古以来的以“口传心授”为主的传承方式,使得“乐谱”因缺位而少受重视。而乐谱的缺位又反过来,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但抛开上述问题不谈,中国历史上存在的这种“重道轻乐”(即重视音乐的文化内涵,避谈音乐本体),恰恰为本文所提出的“传统音乐文化对非音乐课程的渗透”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那些自身发展历史或传入中国历史相对较短的音乐文化,相对而言更适合于在音乐专业领域之内的传习;而那些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音乐,恰恰是具有对非音乐领域渗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存在,正为本文所言“传统音乐文化渗透中学非音乐课程”提供了可操作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共生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和为贵”的和谐共生价值论,“和而不同”多元互动共生原则,以及以“天人合一”的自然共生观、“仁者爱人”的社会共生观、“修身养性”的身心共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共生性关系内涵。[4]在这些共生思想中,“和而不同”的多元互动共生原则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相关,不太适用于以传授音乐为主要目的的音乐课堂;而“天人合一”的自然共生观则与多种中国古代乐器的产生、文化附会息息相关,如古琴、笛、编钟等,这些正是最为适合渗透非音乐课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二)传统音乐文化渗透非音乐课程的可行性 音乐文化对于非音乐课程的渗透,不是普遍性质的,而是贵“精”而不贵“多”的。此外,根据各个课程不同的自身特点,所渗透的音乐文化也是不同的。经过结合中学教学课程性质与特点而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先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展开探索,这更有助于本理念的试行。 以语文课程为例。上文中曾有提及,我国古代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如果能够在语文课中讲解相关内容时,以这些文人音乐在当代的演唱音频、视频作为辅助视听教材,相信会产生有别于传统文化灌输的另类效果。 再以数学课程为例。有些音乐类的知识,由于涉及数学公式的运算,比起音乐课堂而言,更加适合数学课堂。比如在涉及分数的运算中,可以将计算古琴的徽位作为计算练习。如图1所示,古琴琴面的徽位,把琴弦分成了若干份,里面存在分数关系。如1/2、1/3、1/4、1/5、1/6、1/8处即分别称为七徽、五徽、四徽、三徽、二徽、一徽(图2)。在数学课中完全可以出题:设古琴的有效弦长(自岳山至龙龈)为100cm,五徽位于弦长1/3处,请算出自五徽至龙龈的距离。这真的是一道相当别致的趣味题! 此外,传统音乐文化中很多音乐艺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如律学、乐器学,都与数学知识关系密切,有待教育界继续关注、发现。英语课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结合,更加单纯些。由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具有“崇古”“慕古”情节的人中,不乏外籍人士。他们使用自己本国语言,出版了不少介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文献。如20世纪的一位荷兰外交官、汉学家高罗佩(1910—1967),由于他对中國的古琴文化十分痴迷,写成《The??ore?of?the?Chinese??ute》一书,中文版名为《琴道》。这其实就是很好的一套中英文结合的教材,既与我国传统的琴乐文化相关,又有助于中学生英文阅读、翻译的练习。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非音乐课堂而言,是丰富,是寓教于乐。非音乐课堂的学科性质及自身特点,决定了对特定音乐文化内容的选择方向。 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中国传统音乐”不仅仅被视为音乐本身,而是上升到“音乐文化”层面时,便已突破了学科、课程的界限。诚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是客观存在的,且从各门课程“分而授之”与“分而习之”的过程中被逐渐固化。但我们也需认识到,一旦我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层面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有助于学生从小产生对华夏传统的“文化向往”,构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在潜意识层面形成“文化自觉”,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具有本民族“文化底蕴”的新一代。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这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广东省内,由岭南文化所孕育出的各种传统艺术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岭南音乐文化也因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在校学生的喜爱。比如粤剧进校园、客家山歌进校园等,都是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学校园的良好互动。但从教育的分层来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多的是在社会音乐教育层面,其表现出以学生课余学习为主的、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渗透较少的特点。在这一现状的基础上,如果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更进一步渗入中学音乐课堂,甚至非音乐课堂,使得在校中小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普遍意义的接受与习闻,才能在青少年的心中真正构建对本民族文化的向往、认同,从而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底蕴。这对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本文从“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不能直接照搬”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渗入非音乐课程”两个角度进行展开,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中学课堂的问题展开了思考。前者主要论及音乐学科内部的跨文化之难;后者则聚焦于如何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非音乐课程的渗透。而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在前文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将课堂中的“知识灌输”转化为生命中的“文化向往”,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衷心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审慎思考,为学校课程的改革、完善、施行贡献微薄之力,不辱人民教师之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