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
范文 | 逯也萍 [摘?要] 人民音乐家聂耳一生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其作品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昂扬的战斗精神,影响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聂耳与音乐道路上影响他最为深刻的几位人物之间的故事,还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走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音乐家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关键词]创作背景;聂耳;《义勇军进行曲》[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65-03 聂耳,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忧国忧民,用音乐生动地刻画出抗日救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形象。他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于1982年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此曲在民族危亡之际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光辉进程,成为了华夏儿女不可替代的文化象征与标志。 一、聂耳的音乐道路 (一)童年的磨难与母亲的影响 聂耳先生的父亲聂鸿仪是一名医生,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名为“成春堂”的药店,小聂耳就出生在这家药店的楼上。聂耳刚满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庭状况急转直下,生计的重担落到了聂耳母亲的肩膀上。无赖恶霸借着各种由头欺负聂家,向聂耳母亲收取各种费用,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如此,聂耳的母亲从未放弃过对孩子的教育,想方设法供他们念书,还教育他们“这个家、这个窝,虽然没有金子、银子,但一定要有骨气、志气[1]。”聂耳的母亲白天在成春堂卖药、做缝补的针线活,晚上就聚集起儿女给他们讲故事和唱歌。就这样,母亲的坚韧不屈影响了聂耳的思想和性格,玉溪的花灯和民歌也成为了聂耳最初的音乐启蒙。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段苦难的岁月,聂耳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和人民群众如此贴切,写出后来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群众歌曲。 聂耳在读小学的时候文化成绩名列前茅,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他积极参加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跟着会吹笛子的木匠邻居学习吹笛子,不久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上初中时,聂耳继续进行着对音乐的学习,跟随法籍老师学习英语和钢琴。或许是因为儿时生活的共鸣,此时的聂耳已经产生了关心百姓疾苦的忧难意识,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地参加学生运动,在自己的作文里也表现出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初中毕业后,聂耳考入了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在校期间他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会”,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读物,还参加了“济难会”,结识了音乐教师张庾候并跟随他开始了小提琴的学习。至此,聂耳对音乐的学习已经涵盖了民歌(母亲吟唱的花灯)、民族器乐(二胡、三弦、月琴)和西洋器乐(小提琴),为之后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8年,聂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积极地投入各种实际斗争,在各地辗转。1930年,到达上海的聂耳省吃俭用地购入了一把二手的小提琴,这把破旧的小提琴成为了聂耳音乐创作的得力助手,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开矿歌》《卖报歌》等被大家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都是在这把琴上创作出来的。聂耳曾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愿与此琴终生为伴。”次年加入了对其影响重大的联华歌舞班[2]。 (二)跟随黎锦晖系统学习音乐 黎锦晖[3]在儿童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令聂耳十分尊敬与崇拜,1931年聂耳以一曲德沃夏克的小提琴《纪念曲》報考联华歌舞班。此时的聂耳虽然技巧稚嫩,程度也不太深,但却以超人的乐感与音乐激情吸引了黎锦晖。在黎锦晖眼中,聂耳是一颗蒙尘的珍珠,静待人打磨。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黎锦晖先生便是聂耳音乐道路上的伯乐。进入联华歌舞班后,聂耳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钻研琴谱,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之后聂耳向黎锦晖表达了想要学习作曲的愿望,黎锦晖先生也将自己在进行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倾囊相授:“歌曲一定要顺口,字音不能倒。”意思是歌曲的曲调要和歌词的平仄相辅相成,要有语言音调的旋律化。黎锦晖先生还总是鼓励聂耳:“你会唱歌,就会作曲[4]。”有恩师的引路,有同好的互助,聂耳就像一株花,在音乐的土壤里深深扎根,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 过了两年,由于黎锦晖长时间的不善经营,明月歌剧社的资金逐渐周转不开,只好和出版社签约写100首迎合资本家和上海滩纸醉金迷的时尚风气的歌曲以获得酬劳。可是,1932年是个什么时局?刚经过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张着对华的入侵,溥仪皇帝被架空,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窘迫之际,黎锦晖的这些作品的内容与时代基调极不相符,观众不再埋单。聂耳作为一个进步青年一方面对黎锦晖和明月歌舞剧社的知遇栽培心怀感激,一方面又心怀战乱中的国家和水火中的百姓,他质问自己:“一天花几个钟头苦练基本练习,几年,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兴奋起、可以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吗?[5]”他认为应该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激昂奋发的群众歌曲来鼓舞群众抗争和传播新思想,于是以“黑天使”为笔名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文章,毫不客气地批判黎锦晖的歌舞音乐是“香艳肉感热情流露”“麻痹儿童无数”“我们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之后便离开了明月歌舞剧社继续参与革命活动。 (三)结识田汉,明确创作方向 正在为中国音乐道路惆怅不已的聂耳遇见了他此生的知己——田汉。此时的田汉已经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非常欣赏聂耳的音乐才华,在得知聂耳的进步要求后主动与聂耳联系,与之长谈,发现两人志趣相投,又有共同的思想追求,于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展开了长期的合作。有一段时间,田汉经常带着聂耳到码头上围观工人们劳作,由此萌生灵感,二人创作了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聂耳与田汉就是这样深入地体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底层人民的渴望与呐喊,才能写出深入人心的群众歌曲,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扬子江暴风雨》的歌词中有这样几句:“大家一条心”“不做亡国奴,要做中国的主人”“结成一座铁的长城,向着自由的路前进”,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一些《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子。 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与影响 (一)创作背景 1934年冬,田汉作为爱国党员完成了抗日题材的电影《风云儿女》的故事构想,写下剧本梗概,名叫《凤凰的再生》,并创作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可是,时局紧张,田汉还没来得及再作进一步的修订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聂耳听说这件事后气愤至极,主动请缨来完成《义勇军进行曲》的谱曲任务。拿到田汉手稿的聂耳看着歌词就已然感到热血沸腾,于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进行音乐创作。他后来对《风云儿女》的导演许幸之说:“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会儿在桌子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前弹琴,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地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6]。房东老太以为我发疯了,跑到楼上骂了我一顿。”功夫不负有心人,聂耳成功地创造出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音乐形式:对短小的动机和乐句加以发展,长短不一的乐句使音乐充满动力性、节奏感的同时又富有变化性。同时,聂耳还对田汉创作的歌词进行了修改,在“冒着敌人的炮火”后面加入了“起来!起来!起来!”连续重复的三个“前进”增强了语气,音乐也在此时推向最高点,使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还将“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改成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炮火”二字属实是妙,一瞬间就把人拉到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聂耳还将最后一句“前进!前进!前进!”的后面又加了一个“进”字,变成了“前进!前进!前进进!”这一个字可谓是画龙点睛,读起来更加坚定、更加铿锵有力,同时更具结束感。田汉出狱后对聂耳的几处修改表示了赞同。 (二)音乐分析 从歌曲创作的角度来看,《义勇军进行曲》能够在抗日救亡时期发挥战斗作用是因为以下两点:1.音域适中,适合群众歌唱。2.借鉴了国际上优秀革命歌曲的成果(如《国际歌》),同时将中国歌曲的民族特色(以中国五声音阶为主,少量地使用偏音)与西方的进行曲的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首西洋体裁的中国作品,易于被大众所接受、掌握和学习。 《义勇军进行曲》为一部曲式的进行曲,以开头弱起的“2-5”四度音程为动机,是对《国际歌》的借鉴,像是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充满了昂扬的战斗精神。之后的乐节使用扩充的手法,不断强调与丰富“2-5”的音程,一串上行的音列推动人们情绪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号召性,仿佛是革命的精神唤醒了沉默的群众。中间连续的三个“起来”运用了主和弦“2-5-7-2”中的音程,不断上行,不断奋进,犹如千千万群众汇成同一股力量,掀起了革命的高潮。最后一句“前进!前进!前进进!”三次重复“2-5”音程,强调歌曲的动机,增强了语气,整首作品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了豪迈的气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非方整性的作品,为配合田汉的新型散体诗而采用长短句的结构,搭配曲中大量的对附点和三连音音型的运用,整首作品体现出极强的不安定感,表现出时局的动荡不安,增强了战斗氛围。后半拍的弱起为歌曲增添了紧迫感和动力性,示意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绝不能再犹豫,绝不能再妥协。最后一句以三遍重复的“2-5”音程进行补充终止,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回归的调式的主音,极强的协和与稳定感仿佛给了惶惶不安的群众一个笃定的答案:“要革命!要战斗!”。 (三)影响程度 1935年5月6日,电影《风云儿女》上映,作为中国影坛上最早的宣扬拿起武器与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做斗争的故事片引起了广泛关注,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因此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抗战期间,国民党很多军校将其定为军歌,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定期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播放。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并灌成唱片。1935年6月7日,指挥家刘良模在上海的露天体育场内,指挥着5000多群众,共同唱响了《义勇军进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争。 或许是天妒英才,1935年7月,聂耳在日本离奇身亡。七七事变爆发后,刘良模带领合唱团到处演出《义勇军进行曲》,慰问部队战士,激励工农百姓,所到之处士气大增,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义勇军进行曲》也越传越广。在1944年的联合国胜利日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在全世界的上空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反法西斯盟军胜利凯旋曲目。 (四)定为国歌 1949年秋,全国上下都在筹备开国事宜,政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国歌,海内外人士积极响应,乐谱如雪花一般朝北平飞来,但是,在将近七百份的稿件中,没有一份足够理想,足够让人眼前一亮,足够代表中华儿女的气节。这时,徐悲鸿提出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委员黄炎培、梁思成和田汉都表示了赞同,刘良模也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内外的认可度与传播度。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认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反映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对新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致推举《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10月1日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正式奏响。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庄严的宪法。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将侮辱国歌行为写入其中,规定在公共场合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7]。 结?语 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斗志、战斗历程或宏伟目标,代表人民的心声,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的缩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义勇军进行曲》为万千华夏兒女注入了力量,鼓舞了精神,燃起了熊熊的华夏之魂。聂耳是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8]。聂耳作为音乐战士,真正做到了像他日记里所说的那样,用音乐为群众呐喊,为新音乐的发展指明方向。谨以此文缅怀人民音乐家聂耳先生,歌颂对中华儿女意义非凡的《义勇军进行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