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范文

    左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渔鼓;历史背景;文化研究;數字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71-03

    渔鼓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曲艺文化表演形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直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作为地区说唱的表演形式也拥有一定的舞台,其每年的演出场次也在不断地增加,其中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渔鼓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一、渔鼓的历史背景

    (一)发展源头

    在我国,渔鼓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作为一种说唱的文艺表演形式,其最主要的道具就是一个竹筒,通过这个竹筒与唱腔的完美配合,发出特色的击拍声,这也就被称之为“渔鼓”[1]。渔鼓的源头是产生于唐朝时期的民歌小调,是民间流传的乐曲,也是道教传播思想的一种方式,又称之为“道情”。随着民间大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在宋朝出现了用于表演渔鼓文化的击鼓乐器,而渔鼓真正盛行是在元明清三代,那时渔鼓文化遍及全国广大地区,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文化形式。

    (二)内容背景

    在传统渔鼓表演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历史事件和民间俗事,这些在本质上是在宣扬道家的思想[2]。根据湖南渔鼓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渔鼓在湖南民间流传时就拥有了各种不同起源的版本。比如衡阳渔鼓,流传说是由张果老所创始和发展的,而安江渔鼓则是来自于韩湘子的流传,这些都是类似于神话传说的故事,是不能轻信的。但在这其中,有一点是有根据的,那就是渔鼓起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道教道士的帮助,渔鼓也是道教道士宣传道家思想的一种方式。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湖南渔鼓的大部分作品内容都是来自于历史中著名的事件和民间流传的传说,在《湖南音乐普查报告》中我们就发现,其记录的曲艺题目有:《水浒传》《精忠说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根据这些著名的小说和流传的传统故事进行改编,在表演形式上与湖南流传的弹词曲目是有相似之处的,这也是湖南渔鼓的一大内容特色。总而言之,在文化表现形式上来说,湖南渔鼓与其他的湖南传统文化是没有太大区别的,湖南渔鼓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文艺,在文艺形式上来说,湖南渔鼓带有一定的道教思想,但渔鼓也不是只用于道教的思想文化传播,还是民间大众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渔鼓的创作背景是扎根于民间大众生活之中的,所以,渔鼓更是表达民间大众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方法,这也让湖南渔鼓可以得到大部分贫苦人民的喜欢和热爱,也进一步加快了湖南渔鼓这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在民间大众之中的发展[3]。

    二、渔鼓的文化研究

    (一)表演形式

    传统曲艺形式中,各个地区渔鼓在表演形式上有不同的特色。如湖南省有衡阳渔鼓、常德渔鼓和湘西渔鼓等。这些来自于湖南不同地区的渔鼓就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无论是说唱表演、曲目内容还是曲调唱腔等方面,都拥有独具一格的风格和特色[4]。作为一种说唱艺术,首先渔鼓最主要的就是要以唱为主,唱就是渔鼓的主要表现手段,其次就是以说作为辅助的功能。在表演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曲艺的唱词,渔鼓作品的唱词运用可以说是其中心环节,是用来充实表演内容的,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来叙述故事内容。在舞台上,表演者要通过击打渔鼓,再配合相关的表演,在表演时表演者采用不同的姿势来向观众进行演唱。与唱词一起为渔鼓表演服务的是道白,道白在渔鼓创作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整部渔鼓作品就是通过唱词与道白相互作用,来为作品提高艺术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与曲词

    在渔鼓的表演中,其音乐主要是徵调式。五音“宫、商、角、徵、羽”是传统民族音乐的主音,在湖南渔鼓的发展历程之中,这块肥沃的曲艺土地上,民间音乐大部分都是采用微调式,这样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地区优势,让音乐可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拥有绝对优势[5]。这样就会让当地的百姓感到亲切感,在音乐的传播上可以朗朗上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渔鼓文化的传播。比如一些朗朗上口的山歌《对面哥哥过河来》,简简单单的几句歌词,十二个小节,通过微音开始和结束,在曲式结构方面,较为完整,曲调也是协调优美。在以徵音为主音的曲调之中,会让听众感受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这也是渔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通过这种曲调可以将歌曲与衬词进行搭配与配合,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让渔鼓可以获得最大的艺术创造性。在衬词与衬腔方面,湖南渔鼓在小调音乐中几乎都运用了衬词与衬腔,湖南渔鼓的广泛应用离不开这些。同时,这也带动了衬词与衬腔的广泛运用,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宣传当地的语言特色和风俗风格,也促进了曲艺前后情感的转换和承接,而且在曲艺的结构方面,无论是曲式结构的扩充还是曲艺结构的平衡,这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歌曲《十月之飘》之中,一些小曲的衬词采用了当地的特色语言,比如“歪歪哟”“我的干哥”等,这样亲切自然衬词的出现更是让曲艺曲调更加地自然和流畅。在这些衬词与衬腔的运用上还通过句尾式,穿插式和结尾式来让乐曲结构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扩大,让歌曲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总而言之,渔鼓的音乐结构多种多样,湖南渔鼓的音乐结构也是多样的,但无论如何变换,最重要也是最经典的就是徵调式的音乐。湖南的渔鼓具有其地方的特色,就比如小调风格是非常浓厚的,歌曲吸收了湖南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精髓部分。

    三、渔鼓的数字化保护

    (一)保护的价值

    湖南渔鼓因为具有一定的价值所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因为湖南渔鼓承载了远古的文化[6]。湖南省某些地区受到古代楚文化的一些相关的影响,这样也导致,在该地区一直具有一定的楚文化痕迹,湖南渔鼓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其次,渔鼓文化也在一定上丰富了本土文化。湖南渔鼓艺术可以说是民间大众十分喜欢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湖南渔鼓通过对当地历史和故事的讲述,将当地的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这也就促进了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最后,湖南渔鼓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九澧渔鼓曲艺在表演時采用了湘西北地城方言进行说唱表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保护当地的语言,甚至是传播发展了地方语言。湖南省为了继承、保护好湖南渔鼓,省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在临澧县设立相关九澧渔鼓培训班,让渔鼓文化可以从学生阶段就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让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基础。

    (二)保护与传承

    1.通过数字修复技术来保护和传承渔鼓文化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说是当前社会在文化传播上较为关注的一个重点。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空间上不断地流动,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被继承,甚至是被创作[7]。所以在对渔鼓进行数字化保护时,更要去注重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冲撞和变迁。作为民俗的一种,渔鼓就是一种发源于过去并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

    在现今文化发展现状之下,许多传统曲艺的传承受到了阻碍,这也就导致社会大众在传统文化的发展方面赋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在对渔鼓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时要去注重渔鼓表演内容,可以运用一定的数字修复技术,将之前与渔鼓相关的资料进行修复和还原,还可以将其存储在云端上,进行共享,让更多的人去更好地了解渔鼓文化。

    2.用数字技术来创新渔鼓文化舞台

    现如今,数字经济技术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在湖南渔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我们要一直积极地去拥抱新技术,通过古典的湖南渔鼓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碰撞来超越自己,从而可以激发湖南渔鼓文化更强的创新力量。比如,我们可以基于人工智能设计和大数据技术,来对湖南渔鼓文化的表演舞台进行一定的搭建,让[KG(0.1mm]表演舞台的灯光和背景受到现代技术的帮助,这样就可以打造更加丰富的湖南渔鼓文化的表演舞台的形态。不仅是舞台效果,在表演的配件道具上,也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帮助。这些年来对渔鼓表演舞台上服装、道具、化妆、布景等方面的不断创新,越来越接近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形态和风格,让渔鼓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传承和宣传方面还可以通过拍摄相关的视频,再将其上传到相关的平台,通过自媒体的相关作用,来提高社会大众对于湖南渔鼓的关注和重视,通过一些电视节目的宣传进一步推进渔鼓进学校,这样也在不断地去扩展渔鼓对于社会的影响[8]。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渔鼓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变渔鼓的表演形式,为渔鼓带来与之前不同的表演形式,这些方面的创新都会使得渔鼓的魅力得以延续。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加入之后,利用科技的进步,将现代的声光影像融入到渔鼓的表演舞台上,这也是渔鼓文化创新的必要手段之一。我们也希望通过前沿科技的帮助,让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能以更时尚、更具创意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实现文化的新传承。

    3.运用数字技术传播渔鼓文化

    在湖南渔鼓的长期发展历程之中,渔鼓艺人在渔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对渔鼓文化进行保护时要注重渔鼓艺人与渔鼓之间的关系。据相关资料记录,渔鼓文化早已建立起了一套由家族和师承的传承关系系统。在家族传承方面,一般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传承,随着渔鼓表演的不断壮大,这样家庭形式的传承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相关市场的发展了,所以,师徒之间的传承就占据了较为主要的传承市场。在对渔鼓文化进行传承时,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相关艺术的发展形式和传承方式,让渔鼓拥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增加湖南渔鼓文化的推广渠道,即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电通信等这些较为容易的传播渠道,将湖南渔鼓文化进行跨时空跨区域地传播。湖南的渔鼓文化是具有一定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地域的限制一直是湖南渔鼓文化传播的一大问题,将数字化的传播技术应用湖南渔鼓文化的传播上,就可以打破湖南渔鼓文化的地域限制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样也就可以进一步去保证文化传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通过数字技术还可以将湖南渔鼓文化的历史进行情景再现,将湖南渔鼓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历程通过数字影像进行展现,让受众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湖南渔鼓文化的态度,这样也进一步拉近湖南渔鼓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湖南渔鼓文化迅速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湖南渔鼓作为湖南一张文化名片,其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社会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2014年湖南省陆续将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纳入非遗名录,形成个性鲜明的“湖南渔鼓”。所以要对湖南渔鼓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实施相关的保护政策,让湖南渔鼓可以积极健康有序地进行发展。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我们要去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对湖南渔鼓文化进行数字技术的修复、舞台形式的创新和数字技术的传播,这些数字技术方式可以将以湖南渔鼓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物化的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总而言之,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大对湖南渔鼓的保护和传承,采取一定的措施扩大对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的宣传;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让湖南渔鼓可以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下发展,甚至走向全世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