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琵琶曲《秦俑》演奏分析 |
范文 | 张宇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有了更高的追求。新时代的现代音乐相比较于传统的音乐来说,个性格更加鲜明,具有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传统音乐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冲击。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为现代音乐终究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以琵琶曲《秦俑》为主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自身演奏经验和所搜集的学术文献,对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在音色处理上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刘德海先生的琵琶作品,了解刘德海先生丰富又多彩的精神世界,以表达对老先生深深地缅怀。 [关键词]近现代音乐;刘德海;《秦俑》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062-03 琵琶独奏曲《秦俑》是刘德海先生于1985年创作的一首极具现代风格的乐曲,是对兵马俑这一庄严威武的祖先形象感怀所作,这也是刘德海作品集《人生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品所表现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威武森严的武者气魄,更展現出了中华民族之魂。乐曲同时继承了传统琵琶文曲和武曲中不同的音乐风格,又巧妙地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将武曲文弹,有张有弛。传统的乐曲风格与现代的音乐音响效果既形成了对比,又和谐统一融为一体,使旋律隐晦深沉而富有张力。作曲家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作品的音色效果充满现代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体验,且富有独特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作品概述 (一)作者简介 刘德海是中国当代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演奏家中的卓越代表。早年间,刘德海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HYPER?INK"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ink.htm?lemmaId=14080862&ss_c=ssc.citiao.link"t"_blank"为师,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HYPER?INK"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ink.htm?lemmaId=54670&ss_c=ssc.citiao.link"t"_blank",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之后又向崇明派、汪派、平湖派等著名的老艺术家们学习请教,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 不仅是在琵琶演奏方面,在琵琶教学、创作领域,刘德海都展现出他卓尔不群、巧妙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刘德海认为,“音乐应当直接表达人生。[1]”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践行这一艺术准则的。因此他的作品,从《草原小姐妹》《瀛州古调》的早期改编,到《天鹅》《老童》《秦俑》《春蚕》《童年》等中后期“人生篇”的作品,以及“乡土风情”和“宗教篇”的作品,无一不为经典,无一不对当代琵琶演奏者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刘德海是继四大流派之后对琵琶事业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艺术家。 (二)创作背景概述 琵琶独奏曲《秦俑》,以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马俑为形象主体,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兵马俑气势磅礴的规模和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气质。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发现的最早的直接表现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以及军事规模的艺术品,因为其精美华丽逼真的技艺和宏大的规模,被世人称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问世牵引着所有人的目光,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这位艺术家的心灵。众所周知,兵马俑代表着威武森严势不可挡的古代将士形象,单一的兵马俑并不能体现什么内涵,但秦始皇兵马俑庞大的规模,慑人的气场,所表现的正是一种集体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的意志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文明传承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者创作这首曲子,用一种更加简洁明了的创作手法、更加新颖的演奏技巧,创造出了一个探索历史音响的神秘世界,揭示了中华民族苦苦求索的灵魂,表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团体意志和生命信念。 琵琶作品集《人生篇》,是刘德海音乐创作生涯中最为成熟的一套作品,琵琶独奏曲《秦俑》作为其中一首,更是集中体现了刘德海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创作技巧。深厚的哲学观、丰厚的想象力和技巧,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这部作品中,赋予乐曲强烈的人文精神,并且推进了琵琶音乐发展到更高的程度[2]。 二、段落技巧分析 (一)段落特点 琵琶独奏曲《秦俑》的段落结构非常明晰。不同的技术型段落形成不同的旋律主题,各个主题之间的音色形成了显著的对比,表现出差异的音色效果,各有其音乐内涵和风格特点。以下将从不同音色角度出发将全曲大致分为5个部分进行逐一简要分析。 引子部分营造了一种荒凉深邃的氛围,使用了非乐音的声响。指尖几次变换,既有指肉木然的声音,又有尖锐金属的声音,声响的叠加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塑造出由远到近的空间感,兵马俑大军逐渐出现在我们眼前。整个乐句运用XX,XX;XX,XX[JP2]的节奏重复,所表现出模糊的音高,鲜明的节奏有规律地进行,只是简单的节奏切换,却表达出了律动感,传统的散板更具有规范性和弹性。犹如暮鼓晨钟,塑造苍凉空旷的氛围,仿佛一下子将慢慢苏醒的兵马俑拉到我们眼前,呈现出挥舞着刀枪交战的宏大场面。[JP] 谱例1[3]: 第一部分则承接了引子中那种紧张的气氛,并将这种热烈的情绪发挥到极致。音区不断下移,力度不断增强,将乐段中的几个层次体现得淋漓尽致。激烈的旋律过后,一切声响都消散去,只留下上下拍板的声响。非旋律性的节奏律动,让原本热烈威武的气势瞬间沉寂下来,只留下微弱的打音作为背景音,让位给指甲扣板的指声和指腹拍击的肉声,呈现出一种烟消云散的荒凉之感。 第二部分开始是八个强而有弹性的单音,像号角,又像军营中擂响的战鼓,瞬间营造出了具有紧张感的气氛。紧接着,音高效果模糊的单音有规律地模进,力度由弱到强,发出古代青铜兵器相接清冽肃杀的声音,坚挺锐利,仿佛利刃出鞘,让人不禁联想起青铜兵甲碰撞,短兵相接的声音。 谱例2: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全曲最有特点的一个段落,所刻画的是噪音与乐音的强烈对比。激烈的噪音与音色优美到极致的乐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雄伟的、热烈的,后者是抒情的、委婉的,构成了相对统一的音乐特征,为音乐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潜力。悦耳的乐音似断非断,悠扬的旋律乍一听像是日本音乐的风格,但仔细听起来更像是在模仿青铜编钟编磬的音色,引出无限的遐想。 乐曲第四部分是一段呼吸悠长的单线条旋律,开始为近于木讷冷漠无声,而后逐渐将内嵌的情感一点点释放,意在将最深刻真挚的内心体验以最单纯的外在形式表现,每一次力度的变化都是循序渐进,情感和情绪渐渐上扬然后又迅速回落,只追求最直接质朴的纯音色,好像在时空宇宙中遨游,感受时间与空间的变迁。 谱例3: 尾声部分则是对第一部分段落的再现,头尾呼应,使乐曲达到整体上的统一。最后一个单音,黯哑绵长,最后回归于无,尘埃落定的气质。 谱例4: (二)演奏技巧對比 传统琵琶音乐是琵琶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掌握传统琵琶音乐的演奏是琵琶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琵琶音乐根据其风格和特点可分为文和武两种。传统文曲,抒情优美的旋律,质朴动人,深刻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感情,生动地表现对意境的向往。如《月儿高》《塞上曲》等。其特点在于抒情与写意,抒情即注重对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深刻挖掘和表达,写意笔法善于在整体上表现出深刻的意境,融入音乐的艺术境界。在表演技巧中,推、拉、唱、揉等技巧是常用的,注意虚拟和真实声音之间的巧妙转换[4]。 古代武曲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他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运用中国传统戏曲和章回小说的结构,形成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如《海青拿天鹅》《霸王卸甲》。特点在于它的现实主义,即用音乐来描述故事情节。这些乐曲通常都是标题作品。他们通过每段的标题和副标题描述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运用各种音色来模仿事物,引导观众体验作品生动的内容。在弹奏中,琵琶武曲经常使用扫、捻、拍、打等技术。力求力度上的戏剧性对比,并且在琵琶演奏中,许多表演技巧(如节拍、单曲、煞音等)都不是音乐,而是类似于金属碰撞和摩擦的特殊声音,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达到完美逼真的效果。例如,在《十面埋伏》中,[小战]部分采用煞音的手法,模仿楚汉两军的碰撞声。[大战]一节采用了多种技术,如夹扫、扫拂轮、煞音等。其中,扫轮显示楚军被汉军包围,四面八方陷入一片荒凉的景象。还模仿马发出的嘶嘶声,士兵发出的叫喊和战斗声等,栩栩如生。 传统琵琶武曲给人留下一贯的印象是喧嚣热烈的,即便是有抒情的片段也是大悲大泣的情感走向。琵琶独奏曲《秦俑》虽属于武曲作品之列,但却展现出了与传统武曲作品截然不同的风貌——以一种冷静理性却不失威武气魄的音乐情感来表现刻画,同时又带有一些印象主义风格的色彩。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琵琶武曲中对音乐形象展开描写的手法,在乐曲的开始,运用分弹绞弦的音色来模仿冰冷沙哑的金属碰撞声,又巧妙地运用多种节奏型变换的方法,使听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兵马俑的复活,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画面。 谱例5: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本曲又打破了传统武曲多段体结构逐一描写的旧例,从第三段落开始都是以旋律线条的刻画代替情节的描写(例如泛音、长轮、扫弦的余音等)。避开了冗长的写实,以长线条的旋律勾勒秦人的灵魂、风骨等所体现的崇高又肃穆的美,这运用的正是传统琵琶文曲中所常见的写意手法,虽没有描述出具体的事物或情感,但冥冥之中就会让听者领悟到旋律中所要表达的内涵。给听众和表演者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便是继承了传统琵琶文曲的创作风格之处。 在《秦俑》中,你可以感受到古代琵琶如《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等雄伟而坚强的武士气质,也可以听到古代琵琶如《寻阳月夜》《月儿高》等文人气质——优雅、轻盈、高贵。既柔化了武曲的太过热烈,更加追求技术与音色;又融入了文曲典雅生动的气质,大段抒情的长轮。可谓是武曲文弹,真正意义上将武曲和文曲的气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与传统作品相比较,琵琶独奏曲《秦俑》真正是集大成者。同时,也可以看到刘德海对作品中的一些细节的专注用心。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古代歌曲的细腻、简洁、生动的意境,而且增加了当地氛围的质朴、亲切和时代的特色,以及琵琶演奏技巧训练的新特点。他的创作体现了一种不可否认的、整体的、全新的音乐风格[5]。 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意境和演绎技巧的创新,而且在于对其时代感和美学的追求。《秦俑》的创作高度体现了刘德海的人文思想。它不仅指导我们深刻理解琵琶演奏和琵琶创作的艺术本质,而且指导我们理解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做人的原则。《秦俑》一曲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思想内涵不仅是局限于追古伤今或是个人道德品质情操,而是上升到了社会文化历史性的高度。思想上的创新是更伟大的创新,作者通过《秦俑》一曲,更是想要告诉我们,切莫忘记民族的传统与民族的精神,看看祖先的足迹,要将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继承、发扬。 综?述 刘德海创作的琵琶独奏曲《秦俑》,其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技巧、简洁的肌理和丰富的音效,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本质和特征的挖掘。刘德海所创新的琵琶演奏技巧严密且富有逻辑,复古而充满新意,他善于从万物中寻找音乐,并以新颖的方式将其运用到作品中,表现出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广阔的意境。作品力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达到形象生动、细腻动人的效果。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即声调与结构的自由融合,强调追求独特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大胆巧妙的创作和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 作品以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为历史表征载体,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表达了生命群体的意志和信仰。借鉴了传统文武曲中对音乐推进展开描写的手法,以场景的刻画代替情节的描写,避开了冗长的写实,以长篇写意的旋律勾勒秦人的灵魂、风骨等,体现了的崇高又肃穆的美,给听众和表演者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结构形式看似松散自由,但段落与短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严谨而合乎逻辑的结构形式,使整个音乐充满了大胆而奇特的想象。 笔者收集了关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对传统武曲作品风格特点分析的资料,并阅读了大量学术史上对这篇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汲取经验成果,以便更进一步地了解作品、理解作品。但不论是通过什么角度、什么方向来研究一部作品,万变不离其宗的便是探究作者的内心。无法理解作者的内心,就无法演奏出一部好的作品,而演奏一部作品,就像塑造一个人一样,只是单纯地用技巧堆砌骨架皮肉,这个人始终是不完整,没有灵魂的。同样,如果具备了一个深刻的灵魂,却无法用完整的技巧来填充,也不能算演奏好一部作品。 学无止境,我们年轻一代琵琶人应该继续学习,为今后的艺术探索提出更高的追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