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的路径 |
范文 | 张举政 [摘?要] 钢琴即兴伴奏作为一种实用性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第一,介绍钢琴即兴伴奏的实用性价值;第二,探讨和弦配置以及伴奏音型的结构;第三,从伴奏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提升伴奏者的艺术素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得出,要建立在实用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以钢琴基本功、和声、曲式、正谱分析、伴奏实践及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才能够对伴奏者的即兴伴奏水平、艺术素养带来长足的进步。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和弦配置;伴奏音型;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5-0116-04 一、钢琴即兴伴奏的概述及其实用性价值 (一)概述 钢琴即兴伴奏指在无伴奏谱时,伴奏者需即时配以合适的和声与音型,来配合指定的歌曲或乐曲旋律,同时与歌者协作,使音乐作品更饱满的表现形式;钢琴即兴伴奏概念,作为一种演奏形式,超越了固定乐谱文本,据演奏者的乐思动机、状态等多种因素,以及对钢琴键盘的熟悉程度和个性抒发,即时、即地、即兴弹奏乐曲或歌曲[1]。从功能上,为人们带来审美需求和精神愉悦的音乐表演活动。从内容来看,不受各种规则限制,丰富多样。从整體而言,体现出钢琴演奏者的整体音乐素养。 钢琴即兴伴奏分为有旋律伴奏和无旋律伴奏,两者在整体弹奏中并无难度区分,而在于有无旋律声部。作为伴奏者主体,更强调和声织体的编配,旋律声部可作为单声织体弹奏,也可以由演唱(奏)者表演,伴奏虽然作为旋律声部的陪衬,但其和声织体越丰富、越适合,就更能体现乐曲的风格。这就要对乐理、和声、曲式、织体等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把握。 (二)实用性价值体现 钢琴即兴伴奏,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艺术表现也尤为独特,在表演、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诸多表演艺术的合作伙伴。首先,为声乐以及器乐各表演形式进行伴奏活动;其次,为舞蹈、体操等排练伴奏;还包括其他艺术形式,为诗朗诵、话剧、绘画、书法表演伴奏,等等。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即兴伴奏作为教唱课、欣赏课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形式;在高校,则作为声乐教学中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无论对于老师或学生,都为必备技能。 通过固定的模式套路,即T-S-D-T功能和声进行以基本和声连接,在歌曲伴奏中配以相应的和声伴奏织体运用。由于在大小调式中能够套用,在转调时也同样遵循功能性原则,所以在即兴伴奏中,稳定的功能和声进行配置体现出其实用性价值。 二、钢琴即兴伴奏的和弦配置 (一)正三和弦 正三和弦作为大小调确立调式调性的骨干和弦,所在音级分别是一级、四级和五级,在和声功能上对应T、S、D和弦。在和弦配置中运用也最广泛[2]。 首先,一级三和弦在曲子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属于主功能组T和弦。具有明确调式调性的作用,常用于乐曲的开始或结束乐句。开始处用来确定调式调性,其他地方和结束句一般作为终止式,在下属或属和弦后出现。从和弦连接的角度上看,一级和弦后可连接调式内如何一个和弦。在大调中,一级和弦作为大三和弦,在和弦色彩上明亮、稳定,小调一级和弦则为小三和弦,其色彩忧郁、柔和。这也是歌曲所属调式的大体风格基奠。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和弦运用中,一级和弦广泛出现在歌曲的每个乐段,甚至大多数乐句中,起基础性作用。 其次,四级和弦属于下属功能组S和弦,与五级和弦地位相同,在调式和弦中地位仅次于一级和弦。在和弦解决上,四级作为不稳定和弦,通常解决到一级或五级和弦作为终止式出现。功能标记记写为:半终止(S-D)、变格终止(S-T)、完全终止(S-D-T),这也是即兴伴奏中四级和弦配置的一般固定用法。此外,在其他用法上,四级和弦常连接于一级、三级、六级之后,其后一般跟随五级、二级、三级、七级和弦的使用。 最后,五级和弦属于属功能组D和弦,由于该和弦的五音是调式音级的导音,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倾向于解决至主和弦,与主和弦支撑起调式主属功能关系,也是终止式构成的主要和弦。在即兴伴奏中,和弦编配通常也应用于终止式中,如半终止,二级、四级和弦作为下属和弦配置在五级和弦之前;正格终止,五级和弦解决至一级和弦,以及完全终止的使用等。此外,还可以和弦连接六级的使用,作为阻碍终止丰富和声的色彩变化。 (二)属七和弦 属七和弦是建立在五级上的七和弦,在大调与和声小调调式中的性质属于大小七和弦[3]。出现了不协和音程:减五度、小七度和两个相应的转位音程,加剧了这个和弦的不稳定性和对主和弦的倾向性。有时仅一个属七和弦就能够确定一个调性,存在于大小调和声语言中。属七和弦之前可以是六级、一级、五级和K四六和弦,通常其后接主和弦。在小调中升七级,变成和声小调,在终止式时往往把属七和弦的三音升高来强调这种倾向性。 (三)副三和弦 在大小调自然音级上构成的七个三和弦中,二级、三级、六级、七级均为副三和弦[4]。与上述不同,副三和弦表现出和声的色彩性。在即兴伴奏中适当运用副三和弦可获得更为丰富的音响效果,在功能发展上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可能。在正三和弦与属七和弦明确调性的基础上,发挥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之间色彩对比的作用。大小调功能体系包括主、下属、属和弦三种功能。三级与六级和弦属于主功能组,因为它们与一级正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同理,二级与六级和弦属于下属功能组,三级与七级和弦属于属功能组。但在实际即兴伴奏的使用频率,二级作为下属功能和六级作为主功能使用居多,三级次之,七级最少。 二级和弦在副三和弦使用最多,作为下属功能组和弦,使用频率甚至与四级和弦相近,和弦的特点具有小三和弦的柔和又强烈不稳定解决倾向。主要用法:第一种,作为替代四级和弦的使用,如Sii-D,Sii-D7-T,在小调中,二级一般使用七和弦sii7弱化减三和弦尖锐的音响效果;第二种,二级在四级和弦后使用,以延续下属功能和声发展,如S-Sii6,第三种,用于终止式,如Sii-D,Sii-T,Sii-D7-T。 六级和弦同属于主与下属功能组,在使用上偏中性,原则上前后与任何和弦连接,可以连贯连接。主要用法,替代一级主和弦,作为阻碍终止使用,避免歌曲出现过多终止式结构的结束感,起到衔接上下乐句的作用,以及丰富主和弦单一的功能色彩。如S-TSvi,D-TSvi,S-D-TSvi;同样的,替代四级和弦,作为下属功能使用,如TSvi-D;还可用作主和弦与下属和弦之间的经过和弦,使和声进行更加流畅,如T-TSvii-S(ii)。 三级和弦同属于属与主和弦,在音的构成中,具有属和弦不稳定音级的导音,却无主和弦主音,所以更倾向于属功能组,主要用法,在一级或五级和弦后使用,作为和声功能的延续和发展,用另一种和弦性质丰富单一功能和弦色彩,也可以作替换和弦使用;也可以作为经过和弦弱化四、五度和声进行的稳定性,使功能之间进行的平缓和自然,如T-DTiii-D,T-DTiii-S。 七级和弦即导三和弦,归为属功能组。在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里都为减三和弦,不稳定性与不协和性是它的和弦特点,使用的频率是所有三和弦中最少的,因为其使用的范围很窄,一般仅作为替代属和弦使用,进行到一级和弦作为稳定性解决或终止式,如Dvii-T。此外,还包括变和弦,重和弦等应用,但在即兴伴奏中难度较大,所以运用较少。在此不多做赘述。 了解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副三和弦的功能性色彩,以及常用的和弦连接配置有助于对伴奏音型的实际运用和编配。 三、钢琴即兴伴奏的伴奏音型结构 伴奏音型体现了歌曲伴奏中和声与节奏的运用[5]。对伴奏音型的形态和结构的认知,是运用伴奏音型的前提条件。伴奏音型具有多种变化,但其基础形态是建立在三和弦上的。三和弦里包括三种最基本的伴奏音型:柱式和弦式、分解和弦式、半分解和弦式,以及三种基本伴奏型的综合使用。 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特点具有坚定,庄严的音响效果,蕴含进行曲风格的艺术表现力。和声横向连接上,其共同音保持,平稳进行,和弦之间的连接按照就近原则的方式,音程关系以级进为主。因此,此类伴奏音型在和声进行上的特点为明快,趋于稳定,如四川民歌《太阳》。见谱例1: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指和弦各音按一定先后次序和规律奏出的音型。从和声效果上来说,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主要适用于优美动听的抒情风格,优势为加强音乐的流动性,如歌曲《小猴子》。见谱例2: 半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由单个和弦音(通常为和弦根音,突出调式功能性,反之,则弱化。)与其他若干和弦音交替弹奏的音型。由于和弦音交替方式的差异性,既具有单音作为低音的浑厚、清晰,又具有多音和声的立体感。表现为轻松、欢快的艺术形象。主要适用于节奏鲜明的舞曲风格,如歌曲《白云》。见谱例3: 在钢琴即兴伴奏过程中,自始至终仅运用一种伴奏音型会使音乐风格显得单调,同样会使伴奏者自身的伴奏能力停滞不前,所以,在一首歌曲中对即兴伴奏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要善于对不同伴奏音型的综合使用。 四、策略与思考 仅对和弦配置和伴奏音型的理论知识及实例分析,对伴奏者实际的伴奏能力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只是纸上谈兵。还需要落实到手指、编配写作和伴奏实践上。 (一)钢琴基础:扎实的钢琴演奏基本功 娴熟地弹奏钢琴上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及调式功能和弦连接等,这些作为学习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基本功,同时也作为学习即兴伴奏科学的训练方法[6]。学习方法:方法一,把一首歌曲在大调或小调上反复训练,即为了练习快速移调能力。移调弹奏能力在伴奏中学习和弹奏难度较大,必须长期坚持练习;方法二,基础和弦进行练习,如比较常用的①⑥m④②⑤的和弦进行,长此以往,加深每个调的熟悉程度;方法三,加强对伴奏音型的多样性练习。在为钢琴即兴伴奏技术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协同促进钢琴演奏技术。 (二)和声基础:和声织体编配 旋律若是歌曲外貌,那和声的地位就相当于骨架。舒曼认为,对形式有着深刻的了解,才能进一步理解内容。在儿童歌曲伴奏中,运用正三和弦便能保持主旋律的协和以及大致的音响效果,实用性有余,但艺术性不显。所以在难度、风格对比较大的歌曲中,除了运用正三和弦外,还需加强副三和弦的运用,以及歌曲的副歌段和变奏、间奏部分,合理使用变和弦才能体现出特定的色彩效果。 (三)曲式基础:分段适配伴奏音型 在学习即兴伴奏编配时,需要分析歌曲的曲式框架。在弹奏时,对于整曲的伴奏布局才能更好的把控。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中,曲目选择上以简单的、优质的儿童歌曲为主,同时了解此类歌曲的风格特点。因为儿童歌曲的音域不寬,结构短小,所以风格具活泼轻快和抒情性特色。曲式结构多是单一部或单二部的。在钢琴伴奏中要根据作品的曲式结构合理安排和声织体,强调主旋律的主调织体效果。在儿童合唱歌曲中,曲式结构较复杂与多变化,多三部曲式,钢琴伴奏强调对比性的效果,方法:A-B-A'结构,伴奏音型要做出主题、对比、再现的段落区分。简言之,要运用两到三种伴奏型突出对比,起到引发儿童审美听觉兴趣的作用。歌曲《吹草哨》的A、B乐段不同的伴奏音型,体现了主歌与副歌部分的对比,推动歌曲高潮的发展。见谱例4: 谱例4-1: 谱例4-2: (四)分析基础:学习优秀钢琴正谱伴奏 正谱伴奏的伴奏部分是由作曲家精心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强,?甚至与旋律部分地位同样重要。钢琴即兴伴奏和正谱伴奏相辅相成,?原因在于大量学习分析正谱伴奏谱,可以积累和声织体编配、伴奏音型布局、和弦连接、转调手法等等经验。所以,多借鉴正谱伴奏的伴奏织体、和弦运用,有助于促进即兴伴奏能力的提升。肖邦bE大调夜曲的1至4小节,对离调和弦、柱式和弦伴奏的运用值得借鉴。见谱例5: (五)实践基础:积极参与,体验伴奏实践 和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纵向与旋律的和弦匹配,更要注重横向的和弦连接,以乐段为例,要尽量符合T-S-D-T和声功能走向。同时不能只使用正三和弦,对于所属功能的转位和弦、副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甚至较有难度的离调和弦、变和弦等。从教学实用性角度来看,对和弦连接的多样性使用很有必要,这需要大量实践运用积累。 伴奏音型的使用,要根据歌曲的风格而定,同时注意曲式分段,每段所运用的伴奏音型要形成对比。通常中小学音乐教材里选用的歌曲大多为单二、单三部曲式,那就涉及到主歌与副歌部分的对比,通过伴奏音型的变化使用较容易做到。这需要大量分析优秀的正谱伴奏,借鉴各种实用性较强的伴奏音型,学习何时使用琶音、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的技巧。 低音设计与旋律共同构成外声部框架,低音要设计为与旋律反向进行效果更好。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转位和弦的使用,转位和弦的目的在于弱化和声功能,使低音旋律化,富有流动性。 心理素质的培养,光靠理论知识的积淀是不够的,要使得学生多参与实践音乐活动。在课堂方面,以回课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在比赛或考试中,为演唱进行伴奏实践。(因器乐与钢琴的关系多以合奏形式,所以未对器乐做钢琴即兴伴奏加以考虑。) (六)合作意识:协调伴奏和演唱者的关系 正确认识到伴奏者与演唱者地位相同,二者协调合作创造艺术形象,但主导者是歌者,钢琴伴奏作为陪衬。只有在前奏、间奏、尾声以及歌声休止处时,伴奏加以补充、衔接,合成统一的音乐作品呈现。营造出“和而不同”的完整审美的艺术形象。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对即兴伴奏运用中,想引导学生学习歌曲,对于协调伴奏与演唱的关系中,虽然重点是歌唱的教学与处理,但伴奏仍然需要表现艺术形象。弱化伴奏难度不代表不需要与歌声合作,完整的审美艺术形象仍然需要合作意识来协调引导。 结?语 就理论学习而言,钢琴即兴伴奏需要对和弦、伴奏音型的编配具有一定认识。理论知识提供了一般性、实用性的模板,但伴奏中需要与演唱表现出完整的艺术形象,则需要基于实用性价值上辅以艺术性表现。从“懂”提升到“用”之间则需要提升钢琴演奏技术、和弦和伴奏音型的编配写作、与演唱者合作意识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