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通过《翻译的政治》解读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思想 |
范文 | 岳晓钰 摘 要:斯皮瓦克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后殖民语境下,她将政治与翻译两个命题相结合,通过《翻译的政治》表述其重要的翻译思想,其中主要包括作为阅读的翻译,修辞、逻辑和静默的“三面结构”及其女性主义的翻译思想,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提供了新的洞见与视野。 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翻译的政治 1 引言 盖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Gayatir Chakravorty Spivak,1942—)出生于印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加尔各答攻读英美文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先后获得英美文学硕士、博士。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维龙基金会人文学科教授。斯皮瓦克著述甚丰,她的主要作品有《论文自学》(翻译并写序言,1976)、《另一个世界:文化政治论集》(1987)、《底层人研究选集》(1988)、《翻译的政治》(1992-1993)、《后殖民理性的批判——走向行将消失的当下的历史》(1999)以及《学科的死亡》(2003)、《另一个亚洲》(2007)等。 斯皮瓦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是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也是著名的解构主义者、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思想体现在《论文自学》(翻译并写序言,1976)、《翻译的政治》(1992-1993)等著作当中。斯皮瓦克与赛义德、霍米·巴巴并称为“后殖民的圣三位一体”,足见其后殖民理论及其翻译思想的重要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理论立场呈现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独特, 同时这也让她成也众多的后殖民理论家中是最难以捉摸、复杂和有争议的学者。”(张建萍,赵宁,2010:85) 2 斯皮瓦克与后殖民翻译理论 斯皮瓦克作翻译思想主要在《翻译的政治》中得以体现,探讨了在后殖民语境下作为阅读的翻译,女性翻译者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受解构主义学派影响她所提出的逻辑、修辞、静默的“三面结构”。 1.作为阅读的翻译 在后殖民主义的语境之下,为了抵制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暴力翻译,及其将第三世界文化边缘化为“他者”,斯皮瓦克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场上,针对第一世界的译者,在《翻译的政治》当中提出翻译是阅读最亲密的行为 (Translation is the most intimate act of reading). 在这种阅读中,如果译者没能成为原文本最亲密的读者,译者将不能完全服从于原作,也不能响应原作的召唤并将其体现于译作当中。“这样, 翻译所表现的原文与译文, 作者与译者, 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彼此间的对等, 而是踪迹的延异;不是语言层面上的语词转换, 而是文化意义上的再现;不是同一性的追求, 而是对他者差异性的尊重。”(刘永,胡晓宇,2010:29) 因此“翻译是一种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在原文与译文之间促成一种交流,设身处地地体现原文的修辞性。”(刘军平,2009) 2.逻辑、修辞与静默的“三面结构” 受解构主义的影响,斯皮瓦克消解了逻辑、语法和修辞之间的等级,提出了逻辑(logic)、修辞(rhetoric)和静默(silence), 构成了语言的“三面结构”。在《翻译的政治》中,她分别定义并理清了三者的关系。 语言的逻辑性指语言内部的关系:其指示关具有指涉意义;修辞性则关注语言的特殊性;静默是修辞的运作方式,存在于语言之外,“引诱文本展露其语言的局限,并根据语言的线索, 揭示写作主/能动者如何被语言和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所书写。”(李红玉,2009:14) 三者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且具有一定破坏性的。斯皮瓦克认为,修辞性能够干扰和破坏逻辑的系统性,从而显示出修辞内部静默的暴力。斯帕瓦克“将修辞扰乱逻辑而使语言和文本解除疆界、在差异中播散的状况, 比喻为‘磨损(frayages or facilitation) ”。(李红玉,2009:14)这一“三面结构”让人们意识到文本当中的不确定性,即修辞对文本逻辑的影响,同时要关注文本之外的“静默”。因此,对译者的启示在于对后殖民语境下的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到这种语言散播过程中的“磨损”,同时“散播”的过程正是一种跨越疆界的经历,译者应正视差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文本意义的丢失,而不妄加添改。 3.女性主义翻译观 同时作为一位女性主义者,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运动介入后殖民主义翻译活动,鼓励女性译者在女性身份认同以及译者主体性两方面做出努力。她探讨了第三世界妇女的地位問题,以及第三世界女性译者如何通过翻译来构建性别主体。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为依托,她批评第一世界国家在翻译第三世界国家文学时所采用的流畅译法,这样不仅使第三世界国家后殖民的语境不复存在,更是一种强权的体现。 斯皮瓦克在《翻译的政治》中强调后殖民语境下女性翻译问题不仅是简单的传递意义,更需关注政治伦理问题,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能动的解放力量,把女性从充满种族主义、父权化以及殖民化的文本中解放出来。“斯皮瓦克强调女性主义译者的使命就是,思考语言作为性别能动机制的过程。女性译者的形象、女性译者的意识形态,都受这种翻译机制的牵制。”(刘军平,2009)而语言作为这一能动机制的条件就是利用翻译的修辞。翻译的修辞能够赋予女性译者从自身性别角度出发,重新阐释、理解文本的权力,从而通过翻译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在修辞与逻辑之间,女性主义译者应当选择修辞,修辞具有颠覆性,女性译者可能消除东西方女性的距离,进而解构殖民文化。 因此,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作品应当被得体地翻译为西方语言,这样才能使西方国家逐渐消除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偏见。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译者(包括女性译者),也应积极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种族、性别及政治等差异,努力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从而达到平等对话交流的目的。 3 结语 斯皮瓦克在《翻译的政治》中所表述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了三方面,即作为阅读的翻译,修辞、逻辑与静默的“三面结构”,以及她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不论是第三世界还是西方国家的译者,都应作为原作最亲密的读者,把握文化间的差异,并通过翻译反映这些差异,不在忽略或扭曲“他者”的身份。这其中斯皮瓦克将翻译与意识形态、种族、性别等因素联系起来,将翻译置于后殖民的语境之下,为第三世界国家的译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后殖民翻译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Routledge, 2000. 397-416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建萍,赵宁.斯皮瓦克之于后殖民翻译思想探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12). 85-88 [4]李红玉.斯皮瓦克翻译思想探究.中国翻译,2009(2).12-16 [5]刘永,胡晓宇.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10(1).29-35 [6]袁晓亮.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读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24-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