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何为“春风”,为何“沉醉”
范文

    王雨墨

    【摘 要】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其诸多作品中的代表,显示了他的又一个创作巅峰。题目中的“春风”“沉醉”二词,在通常情况下代表着美好、浪漫、积极的含义;然而,小说塑造的环境氛围是阴沉灰暗、绝望凄凉的,主题也是“生的苦闷”。题目与内容的反差蕴含着作者怎样的用意?郁达夫想向世人传达什么观念?本文从“春风”“沉醉”在小说中的具体意义切入,解构郁达夫的思想观念与创作艺术特征。

    【关键词】郁达夫;春风;沉醉;理想;情怀表达;抒情方式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231-02

    郁达夫创作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其作品中的代表,创作历程中的又一个高峰。《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郁达夫于1922年回国,他本饱含着满腔热血,期待着大展宏图;然而当时国内的形势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政治腐朽、民生凋敝,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希望的亮光渐渐熄灭,社会再次陷入反动势力统治的黑暗中,祖国满目疮痍。在无奈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后,他痛定思痛,创作了一系列批判社会弊病的作品。这时的他,关注的不仅是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存的痛苦,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生活艰苦、求食无门的劳动人民,“多少带点社会主义色彩”,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与关切。

    “春风”让人想到阳光普照、草长莺飞的季节;而“沉醉”更是使人联想到美妙浪漫的爱情。然而,小说充满着阴沉灰暗、绝望凄凉,讲的是一位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和一名困苦绝望的年轻女工的“生的苦闷”“爱的苦闷”,并没有美妙绝伦的爱情。

    那么,郁达夫为何要以“春风”、“沉醉”这样的字眼命名,他究竟赋予了“春风”、“沉醉”怎样崭新的意蕴?

    一、何为“春风”

    (一)自然的“春风”

    “春风”是小说的时间背景——仲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样温暖惬意的季节,“我”的境遇却潦倒不堪。“我”因失业将住处搬到贫民窟狭小逼仄的房间:“黑黝黝”“矮小不堪”“只有猫额那样大”。所以“我”的境遇及所处的环境同自然的“春风”形成强烈的反差,是自然的“春风”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我”神经衰弱、萎靡不振,所有的财产是一件破袍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只敢在春寒料峭的深夜,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游荡。郁达夫借自然的“春风”揭示了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和社会状况:他们满腹经纶、博学多才、一心为国,却被社会忽略轻视,被当权者排挤打压,于是孤独自卑、抑郁感伤、愤世嫉俗,处在苦闷和颓丧之中。这样鲜明的对比,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目的,突出了温暖的春风与冰冷残酷的现实压迫的对比,使主人公的凄惨遭遇更加明显、悲凉。这就是“春风”第一层意蕴所在。

    (二)陈二妹的“春风”

    这篇小说中“我”和陈二妹,一切的情感冲突都在两者之间展开。陈二妹的形象性格是通过与“我”的交流往来间接刻画出来的。所以,这阵“春风”对陈二妹而言代表着什么,要从“我”和她的认识与交往中来寻找答案:

    初次相见时,“她只放了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一眼中,有独居女子对陌生同租男人的戒备和警惕;“我”对她的外貌有了印象,而且潜意识觉得她很可怜。而“我”和她的第二次接触,是因她邀“我”一起吃面包,通过这次交谈,陈二妹“好像已经相信我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在和“我”的相处中,逐渐放下防备,建构起信任。因此,二人展开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我”知道了她的身世——烟厂女工,父亲逝世,遭受着烟厂管理人的侮辱威胁;陈二妹也知晓了“我”的凄凉境遇,失业、求食无门、颓废孤独,善良纯洁的她还因此哀叹。两人彼此怜悯,惺惺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对年轻人相互取暖,宽慰对方,令“我”感受到了来自她的“春风”,她对“我”的关怀同情。

    当她对“我”深夜游荡、昼伏夜出行为产生怀疑和担心时,还为此感到愤怒伤心,规劝我不要走上邪路,劝解我节省开支,希望我“改过”。当她发现误解了“我”时,大方坦然地承认错误,而且乐观单纯地希望“我”可以每天都翻译一篇稿件,赚钱谋生。这样真诚温暖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陈二妹的人生也艰苦无奈,却能给“我”关怀;“我”看到了劳动人民身上的善良忠厚、同情他人的美德,此时陈二妹“春风”一样的温情令我沉醉。

    然而,这股“春风”也是无奈的,“我”被二妹所感动,产生了微妙的男女之情,想伸手拥抱她,但是理性压制住了这种想法,睁开眼后,“我”反而觉得周围更加光明。

    (三)理想的“春风”

    “我”处于暖春,目之所及却不是欣欣向荣;吹着春风,更觉内心寒冷;沐浴在春光下,却发现四周仍一片漆黑。这让“我”的内心无比煎熬悲痛,所以“我”才固执而顽强地呼唤着“春风”。

    这里的“春风”,显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都在遭受着社会的压迫欺凌,在社会的黑暗现实中苟延残喘,其中也包括作者郁达夫。他创作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身在虚拟世界的投影——同样身为知识分子,在现实的重压之下生存。这股“春风”就代表着广大知识分子群体求而不得的理想。

    二、为何“沉醉”

    (一)“沉醉”于伤感、哀愁的情怀

    郁达夫小说的特征之一是浪漫主义抒情色彩鲜明,“自叙传”式的第一人称叙述,烙印在文字间忧郁感伤的情调,抒发着荡气回肠的呐喊,热烈深刻。不论是在逼仄的小屋中,抑或是在空茫的大街上,甚至在与陈二妹交流的过程中,都隐藏着孤独落寞、哀伤感怀的气息。

    郁达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悲剧观念绝不是当时社会学者批判的那样纯粹是生来伤感哀颓和着意刻画。他才华横溢却一贫如洗,为国效力却无门可投,拯救世人却自身苦难,他的人生经历代表着当时青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二)“沉醉”于超常、精致的视角

    这篇小说并非单纯批判社会黑暗、政权腐朽的小说,郁达夫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更宽广的视域——探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的存在状态,体现出了对人本、人情、人性的关怀。首先,小说里写出了社会中被迫“零余”边缘化的备受忽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爱的孤独。除了在明线上展现“生的苦闷”,还有一条隐藏的暗线,即“爱的苦闷”——当“我”想去拥抱二妹时,“我”却克制住什么也没做,因为“我”认为自己没有爱的资格。这也是郁达夫想要表达的,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条件下爱而不得的伤感和苦痛;代表了一代青年觉醒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命运背道而驰的现象,代表了觉醒知识分子与落后社会生活和传统伦常的对立,也表现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朦胧性意识。

    其次,这篇小说暴露了男性知识分子对异性爱的浪漫想象:这从陈二妹的人物形象上可见一斑。她是一位弱势女工,单纯善良、正直温柔,这样的女性会激发男性知识分子担当拯救者、保护者的欲望。这样的描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大胆的,是对封建文化中保守思想、传统观念的颠覆和反叛,激发了一代觉醒知识分子的强烈认同感。

    (三)“沉醉”于委婉、含蓄的抒情

    《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抒發对社会制度、现实世界的批判失望之情时,并不再像早期作品《沉沦》那样热情坦诚、肆意呐喊,毫无遮掩、大胆剖白。这时的郁达夫追求理性、有节制地抒情。比如对男女之间的试探、进退以及情愫的理性调控,“我”最后想拥抱却并未拥抱陈二妹,就是一种理性的情绪;在刻画“我”和二妹的感情线时,“我”的状态大多是“沉默”“理性的命令”,显现出“我”的理性战胜了感性,作者的目的就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潜藏在理性下的情感就成了“别有幽愁暗恨生”,小说因此诗意浓浓、韵味无穷。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价值颇高的作品,是郁达夫见证了社会现实之后视野扩大、思想深化、写作艺术更加纯熟的成果。这篇小说可说是“大巧之朴,极浓之淡”,不论是在情节架构、艺术张力还是情感表达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