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
范文

    梁志方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强调在课堂上,应该培养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教学课堂改革。实践证明,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后,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协同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走班制;数学课堂;分层教学

    一、前言

    按照均衡教育的实施政策,学生都是以就近入学为原则,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入学基础出现较大的差距,再加上初中两年的不良学习习惯的积累,这种差异化变得越来越大,形成“马太效应”;因而实施传统行政班组织教法,即以固定行政班级、一种教法、一种作业和一种评估测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在当前现实条件下,既能实现均衡教学,又能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实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教学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走班制分层教学就应运而生。

    所谓“走班制”分层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有着两个基本要义:一是“走班制”,二是“分层教学”。我们对“走班制” 分层教学的界定,顾名思义,是一种教学班不固定、教学班层次有区分,外加学生可流动的教学模式。我校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本人有幸,参与了这次教改,由于没有经验,所以走班制分层教学都是参照以前有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学校操作经验实施的。我校遵循小步子策略,首先分层教学主要先在数学、英语两个科目之间进行分层;其次,走班只是以两个班为一组实施,在保留原有行政班基础上,只有在上英语课和数学课时,这两个班的学生才进行走班制教学。

    二、走班制分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学生分层

    首先应向学生明确,分层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分等级,他们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分层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更易于接受知识,更好地掌握好数学方法。而且这个分层是动态的分层,根据评价机制,在适当的时候B班的学生与A班学生可以互相转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明确学习目的,这个非常重要。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学生,教师更应花精力与其谈心,促使其对自身的基础和目标的认识,从而在上英语或数学时更容易接受和融入新的班级。

    对于学生的分层,本人操作步骤如下:通过学生自主定班和教師利用数据分层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问卷分析收集学生的意愿,对于个别学生过高或者过低的自主定层定班,教师主要通过成绩分析与学生谈话、谈心,让学生自主定在适当的班级,这样学生明白定班的意义,学习上就会更积极,更用心。

    (二)教学分层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堂是最重要的教学元素,也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舞台。首先,我将教材划分成基本目标与层次目标。基本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实现基本目标才能培养学生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才能保证基本面的得分,让不同层次学生体验成功感。这让我想起某位教学成绩很优秀老师的话,例题不用讲太多,但例题即使再简单,其解题思维方式也要学生花时间去获得,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掌握了数学基本方法,大题、难题才有根基。所以基本目标必须是A班、B班都必须要掌握的目标。如圆的垂径定理,分式的运算等中考的大概90分基础题目,无论是A班、B班都必须掌握好。但讲课的问题层次设计,对于A班、B班又应有所不同,对于B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渗透,通过循环练习渗透基础知识,让其掌握解题方法。对于A班则多鼓励学生代替老师去展示,多开阔他们的解题思路。如在讲授2018年中考几何压轴题,四边形ABCD中,AB=AD=CD,以AB为直径的⊙O 经过点C,连接AC,OD交于点E.

    (1)证明:OD∥BC;

    (2)若tan∠ABC=2,证明:DA与⊙O相切;

    (3)在(2)条件下,连接BD交于⊙O于点F,连接EF,若BC=1,求EF的长。

    作为几何压轴题,题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A班学生,教师要着重启发,特别是第二第三问,可以先让学生参与讨论,再让学生上讲台展示,之后进行分类讨论有没有其他方法,证明方法用了哪一种模型?用了那些知识点?而对于B班学生,因为学生基础比较差,因而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性问题:如(1)要证OD//BC,是要证哪些角相等?根据题目可以连接OC,连接OC后有全等三角形吗?对于第二个问,其实可以提示:题目给出tan∠ABC=2,有没有直角三角形参与其中呢?有的话可以用勾股定理逆定理直接求出吗?通过不同的具体化问题,培养B班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他们的中考思维模式和答题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作业分层

    研究作业分层的论文很多,我就不在此一一叙述。下面谈谈我的做法:首先,由于A班学生做基础比较好,做作业较快,而B班学生做得慢,因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只布置一个标准的作业。否则,B班学生由于做不完作业,会出现抄袭现象,而A班学生又会因为太快完成而无所事事。因此,以A班后五名和B班前五名为基准,对B班学生与A班学生的作业进行减少和增量地布置。通过不同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都能完成和掌握老师布置的题目,同时令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感。实践证明,这种布置方式效果较好,很多B班的学生也能完成部分的提高题,A班的学生做题的效率也有所加快,讨论的氛围也很好。

    (四)评价分层

    由于作业分层模式的存在,那就不可能只有一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对照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分层评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于A层学生,若在平时测试中,一般一学期统计5次(满分120分),能有4次以上超100分者为优秀,3次以上超100分者为良好,两次以上超100者为合格,只有一次或者连续5次没有一次超100分者,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要做好分析与辅导工作,根据其实际与这部分学生进行讨论:自己的学习存在什么不足?B班是否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呢?同理对B班学生也同样进行划分评价,对于个别特别优秀者,可以关注其是否愿意申请到A班学习。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时刻检查自己的学习状态,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学习评价模式,能降低其学习压力,放下其思想包袱,获得自尊感和成就感,增强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