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新闻体裁也能写好人物 |
范文 | 丁达 表现人物勤劳智慧、宣传人物坚忍不拔或展示人物形象以引起思考的人物新闻,一直在新闻宣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新人新事大量涌现,人物新闻更是勃然兴起。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风尚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社会的主流媒体在反映和表现各条战线新人新事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研究新时期人物新闻的写作特点,有助于新闻记者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新闻能写好人物吗?在2011年《人民日报》对“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的报道中,采用以新闻体裁反映英雄人物的稿件,使刘胡兰、雷锋、毛岸英等一个个英雄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给人清新悦目之感。事实证明:新闻也能写好人物,且这种形式应该加以提倡。 用新闻写人物有两个极明显的好处:一是短,一篇报道几百字,顶多一千字,如果能把一个人物也写得栩栩如生,立体丰满,那么这就足以打破一种狭隘的传统观念——写人物非用通讯不可,一落笔非四五千字不够用,从而发挥了新闻短小精悍的特点,避开了通讯篇幅上的局限;二是快,正因为字数不多,很轻便,不笨重,版面好安排,所以从定稿到见报,周期很短。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的展现,更具时效性,这样就更符合新闻的特质。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这个“快”。快的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效果。鲁迅先生谈写作之道,就主张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编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我们借用这个意思。不妨说,宁肯把写通讯的素材缩成新闻,决不勉强把新闻的材料拉成通讯。 这样的人物新闻是否比通讯要逊色呢?不见得。一篇好的人物新闻远比某些大而无当、虚张声势的大块通讯要中看得多。 经过上面的探讨大家对用新闻撰写人物的短和快的优点有了了解,它是对受新闻的体裁制约这一点的因势利导的典范。但是短和快绝不是我们撰写人物的目的。需要探讨的是,用新闻到底能不能写好人物? 2011年《人民日报》在“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栏目中曾发表过一篇人物新闻,主题是“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丁晓兵”。新闻总共800多字,写丁晓兵20多年来,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事迹。字数有限,容量不大,是不是写得干瘪无味呢?不是。这条新闻写了几处感人的细节:一是“为练习左手投弹,他连着拉断6根背包带;练端枪,战士们在枪头吊2块砖、定型半小时,他吊3块砖、定型45分钟,肩胛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练卧姿射击,他每天几十次、上百次连枪带人扑倒在地,左半身总是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皮破血流更是常事”。二是当指导员4年,他所带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被南京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三是“当宣传干事,他扎实深入采访,先后在军地报刊发表100多篇稿件,被南京军区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他结合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带兵特点和规律,总结归纳的‘心理自我调节12法、‘群众性教育20法等105条经验被上级肯定和推广”。这些细节用墨不多,近乎白描。其实,这正是有情有景、有血有肉、典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细致刻画。以新闻“短”、“快”的形式特点,再现了丁晓兵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保持着“战时忘死、平时忘我”的军人本色。它的优点在于真切、朴实、细腻、简练,既没有陈词滥调、苍白无力的“烘托”,也舍弃了叙述祖宗三代等生拉硬扯的“铺垫”。 既然事实证明新闻完全能够写好人物,那么我们就该再用心琢磨一下如何借助新闻来写好人物。 我们还是借助于2011年《人民日报》在“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栏目中这篇人物新闻来作以分析。 一方面新闻相对来说“短”,要求我们语言的“精”,从而才能收到短小精悍的效果。 新闻语言的“精”就是精当,凝练、贴切、寓意含蓄。古人云:“文之所尚在于当,详略之戒在失宜。”这就昭示人们只有用精当的巧笔细墨,方可绘制精篇。在《人民日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这篇人物新闻中,作者就是借助扎实的语言功底精当地从几个典型方面对人物做了客观介绍,使人过目不忘,回味再三。 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通过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独特性,从而才能达到“以小见大”,从典型细节着手,于平实中见真情,集中笔墨表现人物的特点,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物”。在《人民日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栏目的这篇人物新闻中,作者就是抓住了丁晓兵左手练习拉弹、端枪、卧姿射击等典型细节描写,让人物在读者面前真切、细腻起来,从而才能走进读者,引起共鸣。 再者发掘人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在短小中突出人物品质。人是一个多面体,人的社会角色具有多重性,就像万花筒一样,转变不同的角度,会展现不同图案。人物在不同的时空舞台,也会展现不同的性格特征。只有找准人物最值得写的那个点,人物新闻才能出彩。在《人民日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栏目的这篇人物新闻中,作者就是抓准丁晓兵身残而志坚的这点,从细节入手,短小的篇幅中人物的亮点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参照和比较的手法来撰写人物。在《人民日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栏目的这篇人物新闻中,在写他用左手练端枪时,作者就借助了参照和比较的手法,作者用“战士们在枪头吊2块砖、定型半小时”,与丁晓兵却“吊3块砖、定型45分钟,肩胛常常被磨得血肉模糊”,来作参照和比较,照应下文“当年底,部队军事训练考核,8项课目中丁晓兵得了7个优秀”的必然结果,有力地突出了人物身残而志坚的形象。 剖析这篇人物新闻,是为坚定一个信念:新闻体裁在写人物事迹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新闻体裁的一切特点同写人物的基本要求,不仅不是对立的,如果运用得好,还有助于表现人物。有人一提到“新闻”,就把它同枯燥、呆板等划为等号,认为“新闻”只能写那些乏味的事件,与写人物事迹不相干。这实在是一种偏见。我们应当消除误解,认真实践,努力写出一批精彩的人物新闻。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