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的探讨
范文 楼然苗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电子设计能力不强的现状,提出了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实验环节的改进方法,为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电子信息电子设计能力培养
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提出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特征。从高校电子信息类毕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电子设计能力欠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重点反映在电子产品设计(电路设计、电路板制作)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把握“知识、能力、品德协同发展,职业技能证书必备,本科生应用技能不低于高职生,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交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五大能力”的总体目标下,提高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电子设计应用创新能力,增强市场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显得非常重要[1]。下面就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实验环节的一些教学改进方法。
1.培养计划的修订
培养计划修订要遵循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2],坚持全员性与社会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基础性与实践性、个性化与自主性、特色化与国际化五大原则,建立一个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1.1课程内容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课程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些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 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辅修或选修课程。
1.2课程学时
以“精简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为原则,合理分配课堂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对于与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关系密切的课程需适当增加一些学时。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 电子综合设计辅导等课程可适当提高实验学时数;专业核心课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可按2:1.5设定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32学时+24学时)。
1.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去消一些效果不好、由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的课程或减少学分,减少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时或改为完成设计作品学分制。为了让学生拥有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成品的全过程能力,除一般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可重点开设电路图与PCB制作、C语言编程、单片机设计、电子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1.4形成系统教学
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与辅导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学分系统中,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及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1.5学分的替代制度
建立学分免修、替代制度,将学生专利、学术论文、竞赛获奖等纳入学分免修、替代等制度中,促进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2.教材改革与建设
要鼓励教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校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出版编写一些实用性强、有工程项目应用实例的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电子综合设计实例与辅导、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辅导等等。
3.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基础课程中可探索包班制、分级制、分层制、挂牌上课等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基于问题、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对一些与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关系密切的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可作以下一些偿试。
3.1将与计算机操作关系密切的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等理论课放在电子交互教室(机房)上课,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内容交替进行,强化教学效果。
3.2探索慕课等网络助学平台教学方式。分清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内容,在网上可布置课外学生个人学习内容、探究式学习内容、拓展性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些选修课、方向课可借助网络课堂等形式开设。
3.3实验项目尽量与实际电子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真题真做,促进“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3.4实施教考分离,以机考替代纸质考试,或实施以设计作品为主的课程成绩评分制度,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实践环节的改革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合理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标准,明确职业技能考证要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从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四个步骤及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综合实习和创新实践六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评定制,可改成以课程设计实物作品、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发表的科技论文、获得的知识产权(专利)证书、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等为主的成果学分评定制;一些分散的学生自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可改为教师带队制的集中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校内电子焊接加工生产线,使之成为具备电子路线设计、加工、生产、测试全过程功能的电子设备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5.课外学科竞赛教学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促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一套与教学培养计划相辅助的学科竞赛教学体系,适当开设一些电子设计类知识的公选课、必修课,成立学生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社团),提供开放的活动场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日常的电子设计活动,鼓励并辅导学生进行科技论文发表、知识产权申请等学术研究活动,活跃校园学术研究气氛,也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
6.职业证书考证教学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上一定要强化与职业考证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将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内容整合到相关教学课程及实验内容中,减少课外考证辅导的教学学时。建立校内电子工程师考证、电工考证、电子CAD考证点并设立网上辅导平台,开放考证训练的实训场地,提高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考证学生的持证率。
7.小结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实践性,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社会责任,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颖,曹立新,包理群.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3,36(4):58-61.
[2] 徐煜祥.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5,8(2)36-38.4.适配理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需要遵循“人岗匹配”
适配理论源于种群生态学的模型和情境理论,以协同学为基础,意指协调一致或互相搭配,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主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管理2个领域。[6]
迈尔斯和斯诺等学者1984年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适配理论,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环境和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适配”关系,不同的组织战略需要有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良好适配能为组织带来更高的绩效。另一方面,这些适配理论是单向的,它们都是假定在组织战略既定的情况下,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实现组织战略的工具和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战略的形成没有影响,而现实中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单向的适配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等问题上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学者也发现同一组织战略会对组织人力资源政策产生相互矛盾的需求。
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人岗匹配,即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的一致性和对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和反映了“适配理论”。高校教师聪明才智发挥效果和工作效率水平,都与人员配置中的人岗匹配适合度成函数关系,人岗匹配适合度高,不但工作效率高,还会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根据这一原理,科学的工作岗位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必须在高校的人才招聘、任用环节和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得到较好运用,从根本上提高人岗匹配的适合度。
5.比较优势理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需要达到“合理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由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与赋税原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存在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来组织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7]
“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在其他经济活动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一原则都应该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在组织人力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源个体都具有其个人的比较优势,组织若能把每位员工配置到其相对最擅长的岗位,则会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具体到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中,如高职等教学型的高等院校,应该是大力配置教学型教师,研究型的综合性高等院校,更应该倾向于配置研究型人才,以充分发挥两类人才在教学及研究中的不同优势。相应地,不同类型院校,应该根据所侧重配置的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类型,有针对性制定不同的配置制度及相应评价、激励等制度,保证制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切实发挥制度的规范、引导及激励作用,从而实现高校组织所承担的“合理分工”的社会职责。
6.边际理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实现“边际递增”
边际理论是研究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数量可能产生的效应及其对人们决策的影响的理论。[7]其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于人力资源配置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边际效益规律认为, 每个经济实体当资本的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投入,其效益就会减少。
对于高校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设备等物质条件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获得最大利润,而当劳动力超过设备等物质条件的需要时,一些人的工作就是处于无效率的状态,这时的边际效益在达到一个均衡点后开始回落递减。由此得出这样的道理:第一,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总量必须以组织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根据高校的组织方式、规模程度确定,人力资源的增加数量也要以增加组织效益为考量,以获得较高边际收益;第二,高校组织为获得最大效益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还需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进行教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增。
参考文献:
[1]王爱敏.我国公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论文,2009:11
[2]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动态,1996,77(5):224-225
[3]段钢.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才, 2003(5):26-29
[4] 帕累托最优-互动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5%B8%95%E7%B4%AF%E6%89%98%E6%9C%80%E4%BC%98
[5]王爱华.从帕累托最优视角看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提升[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3):60-62
[6]苏敬勤,崔淼.基于适配理论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J].管理学报,2009,6(7):853-860
[7]谭玉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论文,201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4: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