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实践思考 |
范文 | 沈一帆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我们对计算机一般操作技术的基本普及等社会飞速发展的实际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该文结合实践,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169-0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我们对计算机一般操作技术的基本普及等社会飞速发展的实际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的定位,如今的信息技术课程绝非是像以往传统的计算机技术课程一样立足于学生对操作技術的掌握,而是基于技术并高于技术,旨在关注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实现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应当以生活作为激活课堂的主线,生活引领课堂,课堂回归生活。要想做到这两点,我是这样思考和实践的。 1 深化课标 回归课堂 拓展思维 1.1 找准自身定位,切实回归课堂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题词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自此开始,全国各地各校都开始加大力度,朝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前进。三十多年来,教育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就在这三十年间,各地自上而下设立电教馆、教技室,这为基层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双重身份”埋下了伏笔。 就目前实际而言,信息技术教师兼职教技室成员的情况几乎是一种常态。这样的现状往往会导致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重技术维护而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的产生也并非仅是因为教育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重视量化测评,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更多地在于操作实践的课程缺乏必要考核;其二是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繁杂的技术维护工作重视技术本身而淡化课程教学的研究;其三是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误解和偏见。其中,我个人认为最为本质的原因当是其二。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对自身定位的偏颇直接导致课堂成为技术灌输的“加工厂”。因此,在追寻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清自己的身份,回归课堂,潜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课堂,使信息技术课堂首先成为有“人气”的课堂。 1.2 结合课程整合,拓展教师思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来的。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信息技术整合作了如下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得最优化。” 例如,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教材中画图软件模块的教学,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让学生以教材为根据画房子、画树等无疑显得枯燥乏味。我们不妨把美术老师的美术课请进课堂,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的基本操作方法,再请美术老师讲解简单的构图、上色等原理,从而再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结合两方面的所学来用计算机画图软件进行创作。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既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计算机的工具性质也在平凡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地淋漓尽致。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原来画图软件如此有趣,学会了计算机画图,我们可以省去很多的画图工具,也不会弄脏衣服和课桌。 2 立足基础 生活引领 关注过程 生活引领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关注学习过程,确定三维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个显著特征是实践性。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了“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换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绝大部分都是上机实验的课程。因此,在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时,通常我们将学生掌握操作技术作为重中之重。一个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我们不应当只停滞于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更多的应当融合新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设置全角度、多方位的综合的三维课程目标。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综合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我们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课程走出技术范畴,实现促进技能与素养共同发展的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以目前执教的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教材中《LOGO语言》教学板块的《画正多边形》为例。本节课是该单元中的第五课,要求学生在掌握LOGO语言基本命令的前提下,学习了解重复命令的作用,掌握REPEAT命令的用法,进而掌握LOGO语言中正多变形的一般画法和操作命令,是整个模块教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课。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正多边形;2)掌握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3)掌握使用重复命令画正多边形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画出正多边形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总结画正多边形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2)以重复命令为契机,逐渐渗透计算机程序编程中模块化的思维模式。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定既有知识技能目标,又有情感态度目标,体现了知识性和情感性的和谐统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完全归纳法的方法引导,推出正多边形旋转角度是“360度/边数”的一般方法,进而巩固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达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小组讨论探究、自行上机试验等方法的运用也得以使情感态度渗透进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了猜想、争论、证实的科学探索过程,也尝到了合作共赢、团结协作的甜果。可以说,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生活化的典型实例。基于教学内容又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给整个课堂增添了生气。 2.2 架构主题情景,优化任务驱动 《画图》模块是三年级学生在认识熟悉计算机后所接触的第一个软件操作。我在教学该模块内容时尝试以故事形式来设定情景。每一课的情景设置都围绕一个故事主题所展开。第一课教学时,我将完整描绘故事发展的图片展示給学生看,展现的是春天里郊外春游时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地激发,紧接着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设置整个模块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画图》软件的学习来画出自己向往的春游画面。每一节课的情景我将完整的画面进行分解,让学生每节课来完成画面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景创设和任务布置的过程中,我圆满完成了本模块的教学任务。 完整的场景或故事描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想要画出自己向往的画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成为我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大任务的驱动下小任务的完成在学生感受成功快乐的同时对进一步更深入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好奇,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且,在不同小任务构成的大任务完成后,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知识架构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尤其在高年级段编程教学中,这对学生形成模块化编程思维、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大有裨益。 3 勇于探索 力求创新 共同发展 3.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的出现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教育体制改革和信息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有效结合,是时代背景下教育实践的结晶。它给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有价值的启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校设置的一项课程而存在,应当成为“翻转课堂”深入普及的“试金石”,同时,“翻转课堂”的发展也催促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形态的变革。就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视角而言,“翻转课堂”真正将教学与生活高度融合,实现了向学生自主、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曾经看到洪榴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让学:“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文章概括了“翻转课堂”中的三个“翻转”:时间翻转,让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充足;关系翻转,让学生自学动力更充沛;方式翻转,让学生自由思维更充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的表现形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于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是生活教育所要致力研究探索的有效教学方式。 3.2 努力追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发展 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活化,首先是以生活为引领,充分将生活元素、生活资源放进课堂教学,丰富教学素材。其次是让信息技术走进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生活实际为载体,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的。以上两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发展是一致的,都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关注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