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进孩子内心,做孩子的大朋友 |
范文 | 王慧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走进孩子内心,做孩子的大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无邪、身心尚不健全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喜爱玩耍、存在依赖性、心理脆弱、敏感,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关爱、更多陪伴、正确引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从心出发、从爱出发,善于观察,走入孩子内心,与他们深入沟通和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疏导其心理,启发其思维,培养其性格和习惯,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从教之初,我满心欢喜,热情高涨,对所有孩子都疼爱有加,将所有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都视作活泼好动。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我的工作积极性逐级开展降低,面对孩子们的喧闹、调皮捣蛋,我开始出现不耐烦、生气,爱发脾气,我总是在想,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听话,如何才能让孩子安分,我开始变得严肃、严厉起来,对孩子们的错误进行指责和惩罚,慢慢地孩子们开始害怕我、不敢和我对视,不愿意与我一起交谈,表面上孩子们“规矩”了很多,但是我却发现我和孩子们都没有了从前的快乐。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某次我在组织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孩子们在谁当老鹰,谁当鸡妈妈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而导致游戏不能正常开展,我了解情况后对孩子们说:“不如教师来当鸡妈妈吧,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你们”,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适合当老鹰”,我有所不解地问到:“为什么老师就不能做慈爱的鸡妈妈呢?”一个胆大的孩子说:“因为老师和老鹰一样凶猛,而鸡妈妈比较温柔”听到孩子的回答,我深感惭愧,我才意识到我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如同凶禽猛兽一般,让人畏惧和讨厌,这不是我从教的初衷,也同我的职业信念产生了巨大偏差。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刺激,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探索如何才能找回那个对工作、对孩子们、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自己,开始探索怎样才能赢回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通过深入反思,积极向其他教师请教,以及一些列的实践尝试,我明白了要想改变当前处境,就需要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去,就需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与孩子平等地、亲切地进行交流和沟通,成为孩子们的大姐姐、好朋友,在与他们的玩耍中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启发他们。我的做法是: 留心觀察,把握教育时机。亚里士多德曾说:“虽然教育没有明确界限,但有对的时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个时机,开展针对性教育才可以真正达到预期目的。幼儿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没有太多的顾忌,其行为和情感往往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当平常异常活跃的孩子突然之间安静下来,当一向文静的孩子突然闹腾起来,当孩子们告状行为不断等现象出现时,那一定存在某些影响因素,我通过分析影响孩子行为的原因,在课后期间、游戏活动中、生活辅导时,结合孩子的心理状态、现场环境,实时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全方位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引导其走出困境。 正视幼儿行为,合理评价。幼儿虽然认知不高,无法准确分清对错,但他们思维活跃,脑子里充满了奇思妙想,这也是造成孩子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某些在成人看来毫不起眼或无关紧要的小事,对幼儿来说可能就是大事,而我们教师在对待这些问题时要注意思想转变,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幼儿的思维来看待分析相关问题。有时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少不了各种推推嚷嚷,有时甚至还出现互相指责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成年人眼中非常平常,但对于幼儿来说,当他们受到委屈时便会产生两种行为,一是哭闹二是告状,从幼儿心理来看其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引起老师或家长的注意,以便于寻求安慰和保护。面对这种情况,我通常会一边安慰哭闹的孩子,一边向其他孩子了解情况,然后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如鼓励孩子勇敢坚强,引导孩子互相关爱,纠正孩子活动行为及表达方式,启发孩子们树立自主意识。同时对孩子的一些好的习惯和行为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对某些错误行为以故事的方式来启发教育他们。 与孩子一起玩耍,言传身教。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幼儿的思想和情感会得到最大解放,同时在玩耍中建立起来的感情也更加牢靠和真实,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夸美纽斯曾说:“聪明的教育者,往往以他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育目的。”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感受活动的乐趣,一起认识和分析问题,一起努力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亦师亦友,既指导孩子去主动探索,又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在教学中我总是保持一颗童心,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们一起折纸飞机、一起画画、一起玩游戏、一起歌唱、一起讲听故事、一起讨论等,彻底消除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感、陌生感,改变以往严肃的教师形象,让孩子们更愿意亲近我并始终围绕在我的身边。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爱心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和养花种草一样,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种法,这便是因材施教。”鲁迅先生也曾说:“教育植根于爱”。因幼儿之间也存在性格、爱好、认知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本身并无对错之分,甚至还可能成为孩子的独特技能。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并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着重培养,以此让孩子放飞自我,真正获得快乐。同时在教育中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孩子的错误,以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积极改变,或许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拥抱、一句鼓励的话、一次亲切抚摸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塞德兹说:“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主动降低身段,放下架子,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学习和生活,一步步走进孩子内心,探知其真实情感,以一颗教师的赤诚之心和无私的爱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