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
范文

    杨 齐

    摘要: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对企业国际化行为的解释,以及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分析均存在众多不同的视角和差异。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对大型企业国际化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但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解释力不足,文章从社会资本视角出发,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国际化;社会资本;中小企业

    一、企业国际化理论回顾

    (一)基于贸易的国际化理论

    二战结束后日本恢复重建,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迅速进入贸易大国和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对这一经济现象研究的兴趣,逐渐建立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赤松的雁形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筱原三代平强调,一国不能按照既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应借助各种手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赤松的雁形理论解释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提出后进国的贸易格局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雷蒙德·维农从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基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化理论

    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是建立在收益率基础上的,认为国际资本必然会从资本供给充裕、利率低的国家流向资本供给短缺、利率高的国家,国际投资的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斯蒂芬·海默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对“国际投资的原因在于各国利率的差异”的传统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加以批判。海默认为,传统国际资本移动理论说明的只是证券资本的国际移动,而不能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直接投资的现象,如美国利率虽然较低,但大批美国公司却在海外借款投资建厂,同时大量的外国投资进入美国。海默抛弃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假定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主张将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不完善理论,当一个企业决定在国外投资的时候,它们与当地企业相比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来自于企业的特定优势(Firm specific)和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美国企业在海外生产才能拥有和维持特定优势,取得垄断性的高利润。

    (三)基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优势存在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并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活动使引进的技术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和需求,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质量相适应,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家电企业大量引进欧美及日本的家电技术和生产线,并不断消化形成自己的特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家电不但大量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而且还大量反销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是这一理论的写照。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尔士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服务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成本较低,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要。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在这种市场无法获得规模效益,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一理论的针对性较强,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现象的解释,因此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基于发展阶段的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是由一批北欧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关于企业国际化成长历程的理论观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有Johansson J. 、 J-E. Vahlne,Carlson,Forsgerno。我们可以把这些学者称之为企业国际化理论的“北欧学派”。该学派把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看成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一理论常被称为“优泼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北欧学派”还用“心理距离”(Psychic Distance)来分析解释企业选择海外市场的先后顺序。除了Uppsala模型之外,20世纪70-80年代,北美学者们提出了基于Rogers的创新扩散理论(Rogers,1962;Reid,1981)的模型,把国际化过程看作是企业内的一系列管理创新(Bilkey & Tesar,1977;Reid,1981;Czinkota,1982)。根据这些模型(Bilkey & Tesar,1977;Czinkota,1982;Czinkota & Johanston,1981),国际化可以被看成采用创新或新观点的学习过程。他们都认为,企业的行为相对一致,都会沿着国际化学习曲线渐进地发展,从而把国际化分为6个连续阶段:不愿意、不感兴趣、感兴趣、实践着、较有经验的小出口商、经验丰富的大出口商。Luostarinen、 Hellman(1993)在研究芬兰家族小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国际化过程模型,在传统的外向型国际化过程之外,提出了内向型的国际化,认为尽管在战略层面上内向型与外向型过程紧密相连,但传统理论忽略了内向型过程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

    二、传统理论的不足

    传统理论以大型跨国公司及其国际业务活动为研究对象,在解释企业的国际化时都以成熟的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而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情况专门进行分析。而中小企业在管理风格、独立性、所有权以及规模与范围方面都不同于大公司,传统理论认为,要确保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有利可图,跨国公司必须具备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各种独特优势,这是所有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的出发点。传统理论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具备相应优势条件下展开的对外经济扩展行为。而鉴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传统的跨国公司所拥有的能力、市场力量和其他资源,传统理论也就无法解释并不拥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的海外扩张。此外,传统理论还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模型。然而,一些中小企业几乎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这类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方式(Knight,1997;Oviatt & McDougall,1994),对传统的观点,即企业必须以渐进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历经阶段模型所建议的各阶段之后才能成为全球企业,提出了挑战。

    对此问题,众多学者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的理论有:随着全球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改善、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和市场的日益同质化,“心理距离”的概念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Czinkota & Ursic,1987;Bell,1995);利基市场(niche market)的作用日益重要(Robinson,1986),随着市场的日益全球化,许多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竞争,不得不专门为一些较狭窄的全球利基市场提供产品(Knight & cavusgil,1996);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较为经济地小规模、多批量地生产高复杂度的产品,向全世界销售(Robinson,1986;Holstein,1992;Knight & cavusgil,1996);小企业自身有其固有的优势,比如快速反应、灵活性等。尽管这些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被资源较为缺乏这一劣势所冲抵,但这些有时还是促进了它们进军国际市场,并使它们具备了满足顾客不同需要的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Gary Knight,2000);企业资源论;集群理论;信息和知识化等理论,但尚未有一理论能完全解释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三、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国际化

    社会资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 1980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上首次提出的,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美国学者普特南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所在以后使社会资本理论真正受到重视,他指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支持,具体来看有以下3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知识获取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缺乏国际化的知识,并且很多知识都是以隐性和未编码化的形态存在的,这些知识是很难转移的,要顺利转移,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的和持续的交流才能实现。企业间长期的持续的交流不仅推动了显性知识的转移,而且加速了隐性知识和技能的转移。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越紧密,其技术吸收能力越强,学习和知识获取的机会就越多。而目,成功需要一些隐性的要素,尤其是隐性知识,而这些要素又是企业内部难以获得的,而通过网络,则可以较容易地从外部获取这些知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其拥有的社会资本有效获取国际化的知识,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增加信任

    信任被普遍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本,它是经济活动得以稳定协调进行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另一障碍是中小企业缺乏国际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而且资金实力和企业规模不足,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无法获得对方的信任。

    首先,社会资本能够催生信任规范。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企业参与网络,这种网络有利于培育强大的互惠规范。其次,社会网络可以传递信任。信任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再次,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经常进行交流和互动。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就是社会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链拉长,形成重复博弈,这时合作就会成为事实上的最优选择。因此,社会资本所具有的信任机制能够有效增进合作伙伴的信任,使得具备良好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能够快速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增进彼此的合作。

    (三)信息获取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第3个障碍是难以及时有效获取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一项高度依赖信息的活动,对信息的准确了解和把握不仅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客户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可以及时获取各国政府的各种政策信息,同时通过信息的交流还可以掌握国际市场技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因此,及时而准确的国际市场技术信息和政策信息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的必备条件。中小企业虽然在资金和渠道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中小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其获得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使得中小企业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获取企业国际化所必需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传统国际化理论很好地解释大型企业国际化的原因和过程,但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现象解释不足,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由于社会资本的特性,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克服了中小企业国际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社会资本是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应当积极有效的培育社会资本,以社会资本为依托促进国际化。

    参考文献:

    Dunning J.H.Reappraising the Eclectic Paradigm in an Age of Alliance Capitalis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5(3).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管理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