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财务环境对地方国有企业融资的影响 |
范文 | 宁燕妮 摘 要 地方国有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供给侧改革形势下,新的政策不断出台,适应财务环境变化,适度融资、合规融资,促进地方经济稳健发展极为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地方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融资活动如何应对财务环境变化展开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企业融资和财务环境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地方国有企业主要财务环境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地方国有企业忽视财务环境变迁对其融资活动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应对财务环境变迁对融资活动影响的对策。本文对地方国有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融资决策机制以适应财务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地方国有企业 财务环境 融资决策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企业融资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适应环境变化,降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危机,建立一套科学的融资决策机制,合理融资、规范融资,刻不容缓。 一、企业融资与财务环境概述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根据经营与发展的需要,向投资者及债权人筹集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企业在投入自有资金后,既要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还要考虑到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周转以及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因此通常都需要选择不同方式和渠道筹措资金。现代企业一般通过两种形式进行融资,即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主要依靠股东和投资者增加投入,它的特点是无到期日,融资风险低,但该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高。债权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它的特点是由于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其融资风险高,但该种融资方式融资成本低。由此,在企业融资决策中,需要在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最终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 财务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影响的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它包含技术、经济、金融、法律等。影响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环境是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经济环境内容广泛,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周期、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水平等。金融环境,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 地方国有企业通常指,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其同时具有商业类和公益类的特点,其商业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体现为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目前,地方国企主要包括公共交通类企业、水务供应公司、热力供应公司、城投建设类公司、国有资本运营类公司等等。这些地方国企大多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公司化管理,但是由于其兼具的公益性和保障性特点,其经营目标不能完全按照商业化规律运营。在现有财务环境下,完全依赖财政补贴进行资金周转运营,是无法实现其正常运转的。因此,地方国企也要参考一般企业进行融资,要考虑财务环境的变化,防止融资决策失误。 二、企业财务环境的变迁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所处的财务管理环境也日益丰富并不断变化。本文仅着眼于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分析地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提出了实行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就是要确保供给的合理、有效、高质量。2019年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要进行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去杠杆和降成本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收窄,融资规模受到限制,融资方式日益规范,问责力度也持续加大。“金融机构等违法违规提供政府性融资的,应自行承担相应损失,并按照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责任。”一系列的监管配套政策出台,使得地方国有企业融资成为地方国企经营管理的极大难题。 (二)金融政策的变化 继2017年银监会组织开展“三三四十”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2018年银行业防风险、强监管,整治市场乱象之后,2019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出台。中国人民银行严控信贷规模,限制或禁止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以及落后产能企业融资,清理表外贷款和类信贷业务,出台资管新规,规范资产管理类业务。这使得以往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优先支持的地方国有企业融资无法持续。 (三)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 201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修正)》出台,从法律层面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进行约束,明确地方政府债券是举借政府债务的唯一方式,并建立了全口径的财政预算体系。2014年9月,《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見》(国发〔2014〕43号)出台,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逐步分化转制为一般企业,不再背负政府信用;同时,各地加大平台企业的重组兼并,减少平台企业数量。近几年,政策面持续重申地方政府在债务限额范围内规范举债,严禁各种形式的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财政部陆续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8〕23号)《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规范管理的通知》(财金〔2018〕54号)等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中办发〔2018〕27号)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中办发〔2018〕46号)两份文件,就各种形式的隐性债务进行系统性梳理认定,提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规范举债、健全长效机制的管理框架,同时明确问责办法,将国有金融机构纳入问责范围。一系列的法律、办法出台,使得地方国有企业融资举步维艰。 三、地方国有企业融资忽视财务环境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地方国企由于忽视财务环境的变化,给企业融资造成了许多问题,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变相增加隐性债务规模 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等的客观情况,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通过借道平台公司等途径变相取得资金,累积了大量的隐性债务风险。比如在财务报表处理上,企业往往对此类债务记录在其他应付款,无法像银行借款、应付债券等科目明确列示出债务性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资产端包装了大量非流动性资产,比如划拨类土地,表面上资产负债率不高,而实际速动比率极低,偿债能力差,极易造成现金流断裂,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刺激融资需求,帮助政府创建融资平台,降低担保承诺。贷款不行,类信贷,委托、信托、投行一齐上,表内不行就表外甚至表表外。银行报表往往记录在长期投資、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规避监管,最终造成债务没有统计在财政债务系统,形成隐性债务变相增加地方债务规模。根据央行的披露,2018年,我国的宏观杠杆率达到了249.4%。 (二)短期融资占比高,资金结构不合理,偿债风险增大 地方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比较单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失衡。间接融资即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而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的占比较低,根据央行统计,2019年末社会融资规模中各类贷款占比72.8%、债券占比24.3%、股票占比2.9%。我国的银行贷款主要分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而流动资金贷款都是需要到期一次性偿还的,这对地方国企的资金运用产生极大的压力。除了银行贷款以外,还有很多企业选择发债,这种经过包装发行的公募或者私募债券,期限也大多是5年以内,这也与经营周期不匹配。一般地方国企的投资回收期多在10年以上,平均每年的收益极低,依靠财政的补贴仅能偿还融资的利息,到期一次性偿还,除了财政短期周转借款,根本就没有其他来源,同样缺乏可持续性。随着财政资金的监管日益严格,存量债务的偿还风险日益增高。地方国有企业融资的无序扩张给整个金融体系埋下了大量的潜在坏账风险,存在诱发金融危机的可能。 (三)融资成本增高,银行贷款难以取得 随着政策的变化,地方国有企业在银行的融资变得越来越难,一方面是大量存量贷款到期无法续作问题,一方面是新建项目不符合政策要求难以取得授信。而在资本市场,当前我国总融资中有相当大的比例需要用来借新还旧,新债发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8年,我国非金融信用债的总偿还量在总发行量中的占比高达67%,净新增融资的空间仅3成。而在这仅3成的净新增融资中,企业还需拿出相当大的比例用来支付利息。如果用6%的利率进行估算,我国社会融资净新增融资超四成需要用来偿付利息。比如盐城国有资产投资集团AA评级,2019年度第三期超短融发行价格为5.66%,第四期为5%~6%,远高于财政部公布的2019年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3.47%。这还是发达省市地方国有企业发债的利率,实际上一些三、四线城市,融资成本更高。而用途上从公告来看,很多是用于偿还信托贷款和短期贷款。 四、地方国有企业应对财务环境变迁对融资影响的对策 地方国有企业要适应新的财务环境要求,科学规范融资决策。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组建治理明晰、管理科学的地方国有企业 首先,地方国资平台和投资运营公司要加快政企分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各区、各县不应都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要打破利益格局集中资本,打造凸显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的资本运营公司。其次,要完善授权经营体制,出资人要把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强化监督作用,重点加强董事会建设。最后,要加强合规机制和内控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加强财务管控。对于资产优质、规模大、运营状况好的资本运营公司,可选择的余地较大,融资成本必然下降。 (二)合理规划生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 地方国有企业的经营要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发展规划配合开展,不能脱离实际,其融资需求除了满足经营运转需求外,要兼顾投资发展需求。比如在项目立项时就需要和财政部门进行交流磋商,项目要有可研究性,要明确财政资金承担的部分,如何承担,有没有稳定的预算安排,预算的周期是多长,项目自身能够产生的现金流是多少,在此基础上选择融资渠道、融资期限、融资成本。对于确实无法产生商业效益,完全公益性的项目,要充分考虑通过地方债的形式解决融资问题。 (三)利用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适度融资 合理利用金融机构,比如更多地选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争取表外融资。对于已组建资本运营公司的,可以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到长期的、大额的资金。而对于没有组建到资本运营的地方国有企业,更多地选择银行贷款,这个时候要摒弃短期或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10年以内的项目,鼓励采取项目贷款的形式,降低还款压力和合规压力。要明确短期融资只是解决日常经营的资金补充,项目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规划之上,采用项目贷款解决长期资金问题。要求地方国有企业适度融资,避免国有资本公司随意扩张、多元化经营、泛金融化。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财务环境的变迁以及对地方国企融资成本和融资结构的影响,针对国企经营特点,提出融资的应对策略。主张从公司治理、项目可研、融资工具等多个角度进行改善,有助于地方国企的融资决策。除了财务环境外,地方国有企业融资涉及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极为丰富,笔者管窥之见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思考。 (作者单位为威海市环翠区信元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俞建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债券,2019(10):55-60. [2] 刘明.浅析财务环境对国有企业融资战略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8(10):89-90. [3] 赵进,苗新雨.财务环境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及改进策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6):38-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