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现代视阈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策略分析 |
范文 | 余可锋++任丽平 摘要:目前国内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文探讨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存在的障碍因素,并在后现代主义的指导下简要探讨了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高校教师 隐性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提出,是指潜藏于人大脑中,主要经由个人亲身经历以及体验领悟而获得的,在特定情境中能够重现并不自觉地利用,但难以言表和模仿、形成规范化的文字材料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等的内隐性知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注重于显性知识,但往往隐性知识在决策过程及行为模式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正如荣·扬所说:“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1]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利用者、传播者,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研究教师对其隐性知识的挖掘、转移以及共享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学习中自身建构的,深置于头脑中高度个人化、无法用结构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的主观体验或体会。它主要体现于执行高校职能的过程中,有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心得及经验等;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他们独特思维方式、灵感直觉、研究方法与途径、未公开的研究感悟等;还有为社会服务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2]。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是指高校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隐性知识的积累、挖掘、转移、共享、创新等过程进行的管理[3]。 一、影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 笔者认为影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隐性知识的本质属性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并且在特定情境下才会重现,有时连其拥有者也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它难以形成规范化的文字或语言对他人进行传授,即使拥有者有意识将其讲出,也常出现言不达意或信息遗漏的想象。并且由于其个体性,是个体在其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的,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接受者理解不准确。因此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易交流和共享。 2.教师的个体因素 教师个体方面的阻碍因素主要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对隐性知识的重视和反思不够。由于传统知识管理的影响,大多数高校教师重显性知识而轻隐性知识,不太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的觉察、反思,使隐性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流失,从而不利于它的交流与传播。二是由于竞争引起的信息屏蔽。在大家都可以平等地学习显性知识的情况下,个体对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竞争市场中取胜的武器,因此高校教师对隐性知识的独占与保护意识比较强,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或故意隐藏,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3.学校文化与制度影响 首先在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不注重隐性知识的管理,导致教师也不注重自身隐性知识的反省。再次高校中盛行利己、不信任的文化,大多数教师存在利益相关关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而自己不愿意付出,结果导致群体性隐藏自己的隐性知识。最后是学校缺乏相应的共享平台和激励机制。学校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不利于高校教师之间平等、直接交流。另外,目前学校的考核制度并没有与隐性知识的分享挂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部分教师分享隐性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4]。 二、后现代主义及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旨在反思、批判和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反思和批判性;反对统一性,崇尚多元化、多重价值观;反基础主义、反对真理科学;反对理性、主张非理性主义;反对“人的中心化和主体性”[5]。 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启示主要在于其批判与反思的精神、多元化的思想、对“知识霸权”的挑战、平等地对话以及对创新性的关注。一是批判精神与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理念,反思过去知识管理存在的不足,主张回归人的本性,注重主观体验与感受。二是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反对封闭性与单一性,主张采取开放多样化的综合管理模式。三是倡导交流民主化。反对等级化的科层制,倡导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强调差异性,尊重个体独特性,倡导平等自由地进行多方位多层次交流。 三、后现代视阈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分析 1.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挖掘的策略分析 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应予以重视,突破传统思维,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在教学实践和科研过程中即时反思自己,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对自身“思维的思维”进行关注和总结。其具体方法有:(1)以自我言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述说事件的方式对日常教学和科研进行详细的“深描”,分析当时当地内心的思维方式,对自我的教学经验以及习惯等进行剖析。(2)对日常经验进行记录。通过对日常经验的记录使日常经常使用的知识但不为拥有者意识的东西呈现出来,并使之由零散化、碎片化的状态通过分类汇聚形成逻辑性的思路,从而对其进行概念化,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3)外向表达。将自身的体验领悟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对自我教学习惯、教学思路以及价值观、个人情感模式的深入认识。 2.师生之间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分析 后现代主义强调存在即过程、互动,互动的主体是彼此差异的个体。因此高校教师首先应注重教育的开放性与民主性。后现代课程论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经验[6]。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倡导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分享,使教学由单向的知识灌输走向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多样化的课堂设计。高校教师应反对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设置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课堂形式,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现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转化作用。最后,团队导师制,这主要适用于高校教师与研究生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一个研究生不只向一个老师学习,而是从多个老师身上习得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等。 3.教师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分析 高校教师之间实现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提升学校的优势地位。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有:(1)破除理性思维,提高共享意愿。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主张非理性,认为理性有限制人的作用。高校教师应该意识到理性造成的非理性,主动与同事分享、探讨自身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共享中获得自我成长。(2)构建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倡导自由分享的文化氛围。高校组织机构应意识到教师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建立平等自由交流的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的教师组织,促使教师相互分享与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3)隐性知识管理手段的多样化。高校不仅要为教师之间的面对面直接的沟通创造条件,还应建立无障碍的网络平台,综合运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多种媒体为教师创建一个自由分享的空间,促进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4)建立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影响了教师共享意愿,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教师知识转化绩效”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知识转化为贡献率计入教师奖励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荣誉奖项,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来调动教师共享行为的积极性[7]。 ※基金项目:吉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现代视阈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研究”(课题编号:2012ZC12057) 参考文献: [1]王得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p41 [2]胡泽平.高等学校隐形知识管理—聚焦于教师的隐形知识转移[D].兰州大学,2007,p26 [3]李斌斌.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管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p159-161 [4]胡泽平.高等学校隐形知识管理—聚焦于教师的隐形知识转移[D].兰州大学,2007,p34. [5]侯文翠.后现代视阈下的教师观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p7-9 [6]马福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现代视阈[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p116 [7]蔡梓丰,邹双秀.教师隐性知识管理与转化的策略分析[J].文教资料,2009(01),p109-110 作者简介: 余可锋(1976—),男,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任丽平(1973-),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