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城市大型绿地交通规划方法研究
范文 宋晓俊 吴凡
摘要:大型城市绿地作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留的重要生态资源,某种意义上却成了城市道路网络的天然屏障,为城市交通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城市大型绿地的交通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对其交通特性的论述,提出城市大型绿地规划理念,从分离式道路体系、高质量的公交系统、合理化的道路资源分配、活动策划前置、时空差别化的停车政策、按需进行交通管制、重视运营七个方面提出大型绿地公园交通规划的重点和思考。探求在保留生态资源的同时,为城市大型绿地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撑,对城市大型绿地的规划和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旨在促使更多的人群更便利的使用绿地资源,最大化生态资源的效用,推动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为城市营造一个活力、开放的绿色生态场所。
关键词:城市大型绿地 交通规划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ethod of Large- scale Urban Green Space
Songxiaojun1,Wufan2(1. Nanjing Institute of City & Transport Planning Co., Ltd.;2. Sino-Singapore Nanjing ECO Hi-tech Island Development Co., Ltd.,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resource re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large-scale urban green space has become a natural barrier of urban road network in a sense, which has brought challenges to urban traffic develop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ffi c planning ideas and methods of urban large green spa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urban large green space planning by discussing its traffi c characteristics .The key points and considerations of traffi c planning for large green space park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 separated road network, high-reaching and transferable public transport, rational road space allo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ark pre-planning, time and space divided parking policy, traffi c control on demand, and underlined operation. It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 ca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of large urban green space to seek for good traffi c support for large urban green space while preserv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It aims to promote more people to use green space more conveniently, maximize the utility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and create a dynamic and open green ecological place for the city.
Keywords:Large-scale urban green spac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Ecological
1 概述
城市綠地是指城市中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形态的城市用地,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风景区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等。基于国土绿化大数据:我国城市绿地率36.4% ,人均公园绿地 13.5平方米。
1.1城市大型绿地的定义
城市大型绿地是指具备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基础功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大尺度、大规模(100公顷以上)的开放式综合性生态绿地。城市大型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游憩价值,还承担着城市功能,与周边地区融为一体。
1.2城市大型绿地的作用
大型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标志性生态区域。除生态功能外,其区位和交通条件决定了城市大型绿地还承载着以下6个作用:
是城市的最为重要的景点;是居民休闲娱乐和户外运动的首选场所;是城市居民开展社交活动,推动城市居民活动多元化的场所;是开放性的绿地空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首选之地;是可以显著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重点区域;是打造城市名片的潜力区域。
城市大型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大型生态用地,任何城市建设应优先考虑规避,这对城市交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大型绿地的交通服务体系是否可以满足大众游客的出行需求,是体现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2 城市大型绿地的交通特性
2.1具有城市交通和景区交通的双重特性
城市大型绿地的交通规划可视同于片区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中,道路和地铁线路均需要对城市大型绿地进行合理避让,容易形成城市交通的瓶颈地带。开展城市大型绿地的交通规划和组织工作需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整体上考虑其与周边组团的用地布局和交通协调性;其二,保证内部交通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2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更加强调生态性
城市大型绿地内的道路对于景观和生态要求高,在满足平日车辆通行需求的基础上,道路不宜过宽,且需结合可开展的活动相关设施进行规划预留,例如远足道、登山道、郊外骑行道以及补给点、医疗救护点等等。
2.3规划预留为前提,尽量减少后期的改扩建
一般情况下,城市大型绿地超过50%的面积为禁止开发的生态保护区。基于其生态功能,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应重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预留,尽量减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大修大建,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城市大型绿地交通规划理念
3.1大处着手,跳出红线范围
跳出大型绿地红线范围,将城市大型绿地看作城市的重要节点,从区级乃至市级层面进行干路网、地铁、公交规划,避免仅仅从景区交通的角度,妥善处理城市交通和绿地内部交通的关系。
3.2评估需求与界限,寻求平衡
既要重视判断外部交通挑战,又要分析内部交通诉求。外部交通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大型绿地的生态敏感性。通过从宏观层面对外部交通的诉求进行界定,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红线的界限,在外部需求和内部诉求之间寻找平衡点。
3.3生态出行,强调公平
大型绿地公园需将保护生态资源作为首要要务,尽量降低对景观资源的影响和对植被等生态资源的占用,鼓励公共交通出行,降低单人出行能耗。此类空间多为全开放和半开放性质,作为体现城市资源公平性的区域,应强调绿色交通出行,最大化道路资源和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
3.4功能引导规划
大型绿地是很好的市民活动空间,更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规划工作应充分吸收成功案例的先进经验,从已有案例实际运营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馈,使得规划更加符合运营活动的需求。通过功能引导规划,重视实际运营的需求反馈,在规划层面予以预留。
4 城市大型绿地交通规划的规划方法研究
4.1规划衔接良好,且又相互独立的内外部交通体系
4.1.1构建外部连续,内部独立的路网体系和良好的交通换乘体系
大型绿地的长边往往超过1公里,甚至绵延数公里,最长边都达到了4公里以上。城市道路网规划中,主干路网间距仅为500米。考虑避让原则,范围内的干路网会被隔断,若处理不当,极容易形成交通瓶颈,引发交通拥堵。因此,大型绿地周边的道路网需要和城市道路统筹规划,外部交通层面,控制接入绿地内主要道路的交叉口数量,保证城市路网的基本结构;内部交通层面,道路网系统也应主次分明,绿地内主要道路与外部市政道路衔接,且与绿地内系统相分离。
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公园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被称为“纽约后花园”的中央公园以全世界最大的人造自然景观和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并称为纽约的象征。公园南北长约4.3公里,其的道路交通系统设计思路为:以保证基本的城市道路网格局为前提,强化人车分流,营造友好的出行环境。公园外围由4条城市干道围合,中央由4条东西向的道路贯穿,保证公园东西区主要道路的连续性。东西向道路与公园内部主要步行环路相交处分离式处理。机动车道下沉,并在步行道两侧利用树木遮挡,保证交通安全、高效和美观。公园内部的主要道路形成环路,通过单向行驶的支路与外部路网连通,实现了过境交通和入园交通的分离。
4.1.2规划内外交通换乘枢纽,组织外部交通客流向内部交通方式的转换
路网体系内外交通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在绿地交通关键点设置内外交通换乘枢纽尤为重要。通过换乘枢纽的合理布局,可有效引导客流从外部交通向內部交通方式转移,鼓励游客换乘景区交通,减少景区交通压力和尾气污染,亦可使得景区游览环境更加宜人。
以中山陵风景区为例。景区位于南京城东,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包含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灵谷寺景区等三大核心景区,占地约45平方公里,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6公里,是南京市的核心景区,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和健身的首选之地。规划“四主三辅”,七大交通换乘枢纽。结合七大枢纽合理规划小汽车停车场,鼓励游客在外围停车,换乘旅游公交、景区巴士及观光小火车进入景点。
4.2因地制宜,保障各类设施独立路权和空间
通过对景区客流特征的分析和预测,对游客可能采用的交通方式进行提前预判,在规划和设计阶段予以充分预留。在系统规划的思维下,保障各类交通方式的独立路权,可通过划线隔离、硬质隔离、空间隔离等多种手法实现。
中山陵园风景区以“景区保护、分区组织、枢纽换乘、路网分流”原则,景区主要道路均为双向2车道+双侧非机动车道划线分离的形式,步行栈道与道路分离式设计,保证独立安全的行人空间。沿滨水空间和独有的城墙边规划步行专用绿道。
4.3强调生态交通出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系统
大型绿地公园高峰客流日客流可达数十万,需要规划高质量的公共交通系统,以满足大客流的瞬时冲击。
以纽约中央公园为例,纽约市民和游客可通过10条地铁线路就近到达公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交通节点,通过12条公交线路到达公园边缘四个方向的干路上以及横向穿越公园的道路上,下车步行即可到达公园。
同样,到达中山陵园风景区的市民和游客可乘坐地铁2号线至苜蓿园站、下马坊站后,通过步行游览、在交通换乘枢纽换乘景区公交、景区观光车等多种方式到达不同景点。
4.4活动策划前置,预留后期组织活动的空间和弹性
基于资源特性,在规划阶段引入活动功能策划的内容。通过功能定位和活动策划,在规划阶段,预留所需的附加设施。合理规划自行车租车和停车设施。同时,结合绿地内部现有建筑以及活动需求,规划和预留驿站等郊野补给设施。
中山陵园风景区规划了环紫金山绿道南线和东线,全长22.9公里,线路串联了丰富的陵园景点资源、明城墙历史资源、植物园景观资源等等。根据沿线特征和景点分布,将绿道策划为生态游线路、文化游线路、亲子游线路三种活动线路,供市民和游客自由选择。在两个交通枢纽节点设置驿站,免费提供休息场地、WIFI、柠檬水、卫生间、阅览室,提供自行车租赁、食品补给。
纽约中央公园也在公园西南角200米范围,设置中央公园自行车租赁中心,可提供成年人单人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双人自行车以及供绑定的婴儿座椅等多样化服务。游客可通过在线提前预定,并有优惠套餐可以选择。
4.5利用价格杠杆,提高停车费,降低小汽车使用者的出行意愿
城市大型绿地受其区位和规模的影响,具有“景城结合”的特点,旅游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叠加会给景区交通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景区与城市道路交叉口及景区主要道路容易形成交通拥堵瓶颈。为尽量降低对绿地资源的占用,大型绿地景区停车配建以满足平日客流需求为基准。节假日客流激增,停车需求也随之激增,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整体应结合停车动态收费,通过价格杠杆策略,抑制小汽车出行意愿,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推行该策略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空间差别化。城市大型绿地位于城市主城区或其边缘地区,应执行所在城市区域停车收费管理政策,根据需要可划定独立的停车收费分区。如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划定中山陵园风景区停车收费专用标准。
第二,时间差别化。节假日客流高峰期,城市大型绿地往往会成为城市客流最为集中的地区,据历史客流统计,极端高峰客流可达平日客流的数十倍。为了避免大量小汽车集中涌入造成景区甚至绿地公园所在区域交通瘫痪,有必要针对客流高峰制定时间差别化的停车收费政策。
第三,停车收费管理标准通过地方物价部门公示和发布,让市民在出行前可通过相关信息做出更准确的行程计划。
南京市将中山陵园风景区设独立的停车收费区域,并根据景点分布划定核心和外围区域,针对国庆、春节长假费率是平日的2.5倍,是核心区公共停车场费率的3.75倍。
4.6进行合理的交通管制
结合景区节假日道路拥堵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交通管制和疏解,分离景区交通和市区交通,避免过多过境交通与景区交通的交織,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到达。
中山陵风景区规定在周六、日和法定节假日,对进入景区车辆设置交通管控路段,并提供绕行路线建议。第一层面,可有效引导车辆规避交通拥堵点,保证节假日景区道路的顺畅。另一层面,也从降低小汽车出行者意愿的角度,降低景区交通压力。
4.7重视官方宣传和信息发布,提高出行体验
大型绿地空间大,可组织的活动内容丰富。若出行前无计划,容易出现行程混乱,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实际运营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重视信息发布的工作,让市民和游客有计划地出行。可通过线上网站预约、官方通讯公众号信息发布、旅游手册发放、旅游标识指引等多途径来发布相关信息。其二,重视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结合新技术和时下流行新热点,提供符合引领当代文化潮流的活动内容,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通过官方宣传,可提高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供使用者提前安排行程计划,提高城市旅游出行体验。
纽约中央公园的旅游官方网站明确发布了行、游、住、观光、婚礼、野餐和特色活动策划,并公布了可举办活动的参与方式、时间、地点、持续时间,供游客和居民能够提前了解和预约行程。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市民对户外健身和交流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大型绿地更显得稀缺和珍贵。如何在保证生态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好大型绿地的功能效用,用活、用好大型绿地,以城市大山、大湖、大绿地为基础,打造城市景观名片,是城市大型绿地发展的方向。
大型绿地公园的交通规划重点要明确“城市交通+景区交通”的双重特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求契合点,科学规划、活动运营前置,同时与时下新技术和新潮流相结合,实现功能聚合的、有活力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通过赋予绿地空间当代文化气息,使得大型绿地不仅仅是一片绿地,更是不分阶层的一片栖息地。
不过,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大部分地区为原始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会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死角,在后期运营中需重视做好使用指南和夜间安全保障工作,使得市民和游客可以乐于出行且放心出行。
参考文献:
[1] 吴继红,金永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功能的拓展——以绿地与慢行交通功能结合为例[J].浙江建筑,2011 , 28(4):12- 15.
[2] 顾超.谈超大型城市公园及其交通系统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11(2) :24- 27.
[3] 蔡彦庭, 文雅等.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11): 1647-1652.
[4] X iaolu Z hou. Social benefits of urban green space [J].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2,23(2):173- 189.
[5] Jennifer R . Wolch, Jason Byrne, Joshua P. Newell. Urban green space,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challenge of making cities ‘just green enough[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125):234- 244.
[6].Lucy Taylor, Dieter F. Defining green space: Multiple uses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58):25- 38.
[7] 卢摇宁,李俊英等.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0):2951- 2958.
[8] 尹海伟 徐建刚.上海公园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分析[J].城市规划,2009,16(6):71- 76.
[9] 惠英,柳翠怡.城郊出游自驾车游客方式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以东钱湖为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7,41(6):984- 988.
[10]田逢军.城市大型公园绿地游憩功能的综合开发——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9(7):52- 55.
[11]韩炳越, 郜建人.大型公园绿地引领城市发展[J].规划设计理论,2013(10):74- 78.
[12]江俊浩,邱建等.成都十陵郊野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7(8):71- 75.
[13]李博,宋云等.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的可达性指标评价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 (4):618- 624.
[14]汪如钢,丁蔓琪. 杭州西湖景区停车场问题与对策[J],华中建筑,2010(11):61- 6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