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戏剧小品中的喜剧美学追求 |
范文 | 安龙 【摘 要】喜剧小品在戏剧小品家族中,无论在作品的数量上,还是在作品的质量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主要由于喜剧小品具有较强的通俗性和娱乐性,且观赏起来容易使人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和轻松平和的心态,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观众的积极参与,也更能够创造出热烈火爆的剧场效果。因此,无论是戏剧小品的作家或演员,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都把追求戏剧小品的喜剧性,当作戏剧小品创作表演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产生热烈火爆效应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戏剧小品;喜剧美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34-01 戏剧小品的喜剧美学追求,大致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喜剧性中的平民意识 在西方传统的戏剧理论中,经常把悲剧与严肃、崇高、不平凡的事物相联系,而往往把喜剧与普通寻常、滑稽可笑的事件相联系。西班牙著名戏剧家维加在谈及这一点时说:喜剧讨论的是卑贱和平民的种种行动,而悲剧则是王室和高贵的行动。这里我们不探讨维加所说的悲剧与喜剧的高下,因为这一理论无疑带有明显的维加生活时代的痕迹。但从这句话中我们却可以领悟到,喜剧艺术,是更贴近社会生活中平民生活本质的艺术样式,因而它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而这一点恰与戏剧小品的通俗性、大众性、生活化等特点相契合。说明戏剧小品中喜剧小品创作表现出的通俗性和大众性,是有着较为悠久的喜剧传统的。当然,今天的喜剧小品,已经注入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时代精神。因而,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喜剧仅仅停留在逗乐和搞笑的浅薄层面,而是要求在体验到情绪宣泄与放松的同时,还渴望得到一种审美的快感,获得一份心灵默契的愉悦。其实,这也是我们喜剧小品创作表演时应该注意和真正追求的喜剧效果。 在戏剧小品前一时期创作表演的大量喜剧小品中,出现了一批相当可观的优秀之作。剧作家和演员们都在创作中,敏锐地感应着时代的脉搏,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具有喜剧性或具有喜剧因素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创作中注人其相应的思想内涵,使之不仅具有持久的喜剧艺术魅力,而且还会给人们留下久久的思索和回味。诸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喜剧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以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与少数思想意识落后农民超生之间形成的反差与矛盾,构成作品中荒谬的基本情节。创作者努力在矛盾的情节中挖掘喜剧因素,并调动和运用大量诙谐幽默的语言,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氛围。这一喜剧小品反映的是平民意识的平民生活,但却并非只停留在平民的审美层面上。在揭示出违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害己误国外,还展示了这对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农民夫妇,仍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一喜剧小品,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成为喜剧小品中的经典作品。再如郭达、杨蕾、吴刚表演的《大米与红高粱》,表现的是普通演员和换大米者的平民生活。作品通过正统美声声乐演员与破锣嗓子的换大米者之间不同际遇的矛盾,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某些观念上的错位。并在这种错位中,寻找揭示人物性格的喜剧因素。人物性格之间的反差越大,喜剧性就越发的强烈。在强烈的喜剧氛围中,反讽了某些人无原则的跟风心理,当然不仅仅是在艺术追求上的随波逐流。由此产生出的喜剧性,无疑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此外,如《英雄母亲的一天》《张三其人》《打扑克》《懒汉相亲》《主角与配角》《说事儿》等喜剧小品,表现的也多是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由此产生出的喜剧性,都具有较强的平民意识色彩。 二、多以讽喻为主要特色 讽刺,是喜剧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属于艺术的审美范畴。它多是以正确先进的审美观点和尖锐有刺的形式,戳穿社会生活中丑陋一面,揭露它们的表里不一、名不副实、以丑为美、以假乱真等内容与形式不符的实质,从而使人厌恶丑,热爱美,通过否定丑来肯定美。讽刺与幽默和诙谐相比,较为尖刻和锐利。这一表现形式在喜剧中运用得好,不仅会使人在笑声中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而且还会使人们受到寓教于乐的教益。讽刺和劝诫是戏剧小品一个重要的手段和功能,在喜剧小品中,这种功能和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前期的喜剧小品,多是截取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生活断面,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近距离地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均属于以讽喻见长的喜剧小品,都表现出了创作者介入社会生活和干预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以及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弊端,或乖谬丑陋的人和事,采用阴差阳错、是非颠倒、以假乱真、以丑为美等形式,运用夸张放大、幽默讽刺和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并从中寻找和创造出戏剧小品的喜剧因素和喜剧性。以此反映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讽刺和鞭挞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端和乖张丑陋的人和事,否定和批判假、恶、丑,肯定和赞扬真、善、美。并以此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戏剧小品就不只是娱乐,它还承载着社会责任和人们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薛年勤.戏剧小品的美学追求[M].《戏文》,2002.4. [2]武杨.从历届春晚看相声与小品的“杂糅”[M].《戏剧文学》,2012.6. 作者简介: 安 龙(1977-),富锦市人,专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