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模式研究 |
范文 | 苏明全 摘要:当前,高中体育课堂存在教学观念较为陈旧、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阻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应通过改变传统观念、重视体育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和增加资源配置等途径,保障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情感等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核心素养;体育教学;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04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体育态度与习惯以及体育品质与情感等核心素养。可见,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 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教法单一 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受场地器材、天气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以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为主要教学项目。学生经过小学、初中体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高中体育课学习应以提高技能质量、纠正错误动作和实战应用为主。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学内容与小学、初中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仍以单项技术动作学习为主,缺乏技术应用和战术的学习,体育课也就很难吸引学生专注学习。课堂中教师教法单一,主要还是以讲解示范为主,学生模仿性的重复性练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致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低下,不愿参与到练习中来。 1.2运动负荷不达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需达到一定的量和强度。在一堂体育课中,运动负荷能体现出这节课的强度,只有适宜的负荷才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在实际授课中,由于体育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充分,制订的教学方案、练习计划和练习强度不太合理;学生受畏难情绪影响,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堂中练习量与强度达不到锻炼身体的要求。 1.3体育课中“教学比赛”环节缺失 教学中缺乏教学比赛环节,学生所学技术动作没有实践机会,学生无法体验到成功的感受,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对于规则的学习成了纸上谈兵,无法在比赛中切身体会。 1.4学生缺乏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通过中考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受家庭、社会及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平时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体育课始终被视为一门“副科”,无论学校、家长、学生都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体育教学得不到足够重视。事实上,即使学生喜欢体育课,也只把体育课当成“放松课”,课上来操场晒晒太阳、玩儿,放松一下身心,缓解文化课学习带来的压力,并非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需要身体承受一定的负荷,不适当的运动运动方式和运动习惯都会引起运动损伤。由于学生对体育课的误解,课中不清楚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和重要性,准备活动不到位,基本部分学习只是简单模仿练习,错误较多,形成错误的运动习惯,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从而导致身体损伤的发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随着我国新课改工作的进行,对于高中体育的教学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教学改革工作应对其重点关注。因此要对核心素养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2.1創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体育课上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动作要领,还要让学生能够大量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制订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今的大环境下,教育界教育理论已经不单单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文化课的教学任务也越来越重,体育课的重要性显得不足,这样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所以,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体育课上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能够释放压力,尽情放松,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2.2改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与单调,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其固定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课堂的新鲜感大大降低,对于知识的接受逐渐变得被动,一味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自主学习能力随之降低,这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极为不利。所以,体育教师要改善创新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让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课程选择相关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新颖的教学情境会更加主动地融入并接受,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远远不能达到的。此外,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运动前要督促学生做好热身,尽量避免学生受到运动伤害。 2.3注重团队竞赛活动的开展 团队竞赛活动中的表现是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在实际情况中的最好体现,多开展团队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培育学生合作的体育精神,还能有效促进班集体的团结。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将每学期仅有的1-2次体育竞赛活动开办好,抓住机会让学生能在竞赛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发挥集体的合作精神。除此之外,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班级的体育竞赛,比如,按照高中体育课程要求,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开展班级篮球、接力跑等比赛,既能满足课程要求,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有极大帮助。 结论 核心素养对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不能仅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还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以及体育情感和品质的培养。只有明确当今时代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体育资源配置,重视体育课堂教学,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方法,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高中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2] 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邵伟德,齐静.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思路[J].体育教学,2020,40(1):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