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农村幼儿留守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策略 |
范文 | 杨敏 摘要: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较为贫穷落后的山区,父母常年外出务工,致使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正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幼儿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社会规则等各个方面的教育都有所缺失,加剧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所以,对于农村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和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 关键词:农村幼儿;卫生习惯;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96 引言 幼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所养成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著名思想家培根曾经指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需要努力养成好习惯。童年养成了好的习惯,会对其一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文章提出,要积极落实行动,培养礼貌习惯;关注生活实际,培养卫生习惯;搭建教育活动,培养学习习惯;关注自我意识,培养保护。 一、做好家园共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依靠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应及时通过网络和家长做好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及发展情况,促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能从自身做起,改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骂人、不说脏话、讲诚信、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遵守公共交通规则等),形成文明和睦的家庭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感到温暖、自信和愉快,从而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充满爱心和同情心,也能学着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关心体谅他人,关心集体。作为幼儿园,要办好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开好家长会,可通过咨询、讲座、研讨、亲子活动、幼儿成长档案及网络互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则要帮助家长转变育儿观念,特别是转变祖辈传统老旧的思想,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认识幼儿成长的规律。家长学会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则能有效地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文明习惯需积极落实行动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将纯粹的礼仪知识传递给幼儿,直接告诉幼儿,遇到认识的长辈要主动打招呼、问好。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很多幼儿最初由于好奇和一时的热度,在短时间内还能够做到,但时间久了,就会将所有的礼节要求抛到九霄云外。因此,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不能看成是一种教学的要求,更不能当成一种知识的积累,而要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朝着更加长远的目标去关注和实践,为幼儿的可持续性發展提供助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将良好的文明礼貌,作为一种长期的习惯、意识来培养。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要求、呈现示范、不断激励和深入督促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全面调控,将文明礼貌的意识播种在具体的言行之中,使良好的文明习惯伴随幼儿的人生。 三、培养卫生习惯需关注生活实际 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将这种习惯嵌入到他们的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认知规律入手,尝试运用顺口溜等方式,鼓励幼儿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最简单的“洗手”为例,看似并不复杂,但很多幼儿始终不能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为此,教师可先作出示范,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然后出示自创的顺口溜:打开水龙头,认真洗洗手;肥皂搓一搓,才能洗好手;手心手背不放过,换上一只再洗手。幼儿被这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方式所吸引,跟着老师一起边通读顺口溜,边进行实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保持着高涨的兴趣,并没有将老师要渗透的知识作为机械化的任务。除了在课堂中进行训练之外,教师还需要着力引导幼儿将自己积累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之中。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在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同时也需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成为每个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习惯。 四、培养保习惯需引导幼儿关注自我意识 教师要经常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让他们懂得生命的珍贵,这对于幼儿一生的生命成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上下楼梯要有序,尤其不能在楼梯上推搡拥挤;不能将尖锐的东西擅自带到幼儿园来,需要使用些刀具时,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平时放学或者上学的路途中,不能轻易与陌生人说话。幼儿安全,重于泰山,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教师要针对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生活、学习的真实状态,捕捉与幼儿生活直接相关的价值点进行教学。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教师不能蜻蜓点水般告知幼儿以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安全教育。这种点拨,即便教师完成上千遍,对于幼儿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仍旧没有明显的帮助。教师可以利用真实情境,来对幼儿的具体言行进行指导,如可以邀请外来人员,扮作某个幼儿的“叔叔”,用红包和糖果来哄骗幼儿,说自己是爸爸的朋友,要把幼儿带到单位找爸爸。经过几次尝试,果然有几个幼儿欣然接受了“叔叔”的要求,表示愿意跟着一起去找爸爸。整个过程,教师事前都进行了视频拍摄,利用这些视频,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另一方面与父母沟通,将这种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结论 总之,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从学习到走向工作岗位,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根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重要的目标。教无定法,农村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因而教师和家长要有效配合,相互学习,为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小康.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84. [2]王晶晶.关于农村幼儿卫生习惯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教育,2020(09):8-9. [3]乔丽玲.农村留守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2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