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探 |
范文 | 曹彦东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学科,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又可以提高综合素养。同时数学还是门工具性学科,可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教师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数学素养为核心,让数学具有生活性,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习具有探究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乐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204 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结合数学文本特点、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资源、创优教学氛,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生活情境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开端,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能够乐学数学,自主、主动地进行数学探究,实现有效导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生活情境,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在动画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数学内容时,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探究中理解其周长计算公式。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数学课本、电视机、手机、手表、礼物盒等,在创造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图形的数学几何形状,在设计生活导入的基础上导出此次所学知识点,为学生准备剪刀、尺子,让学生动手裁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量一量、看一看、写一写,它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信息化导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分析,为理解周长公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从而培养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可以充分开展远程教育,通过线上课堂,为其准备作业课件,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知识巩固,提升其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数学内容时,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以微信平台为载体,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条形统计课件,在课件中为其展示条形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利用疫情统计疫情发展趋势。在直观展示的基础上,以课件为辅助,利用微信、钉钉等进行线上教育引导,让学生利用统计知识,调查生活,引导其根据数据的走向进行分析,随后,在微信中就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展示,让学生自己进行点评、互评,完成作业检测,由教师根据远程教育数据点评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便于在复习引导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高效指导。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后作业教学中的融入,创新作业教学模式,提高作业完成质量,让教、学有效,让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改变学法的过程中,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解析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在充分理解难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数学学习自信心,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圆锥》数学内容时,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圆锥的计算公式,使其能够运用公式解决数学问題。因此,在解决有关圆锥体积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按照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直观展示,将数转化为形,在明晰题意的同时,利用体积公式解决问题,如工地上有一堆沙子,近似于一个圆维,这堆沙子高为1.2米,地面直径为4m,这堆沙子的体积约是多少?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5t,这堆沙子大约重多少?,如:在搭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图形和题意思考沙堆的底面积、体积应该怎么计算,促使这抽象的问题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在问题转化中,解决学习难点,引导其搭建数学解题模型,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难点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析有关难题时,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在转化的过程中,寻找出最佳解题路径,让学生知道问题问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从而提高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核心素养。 四、及时回放录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俗话说:“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出错的时候,何况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小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好学生出现困惑问题的心理准备。但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因此,教师不妨利用信息技术的录像功能与回放功能,将先前的课堂重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反思活动,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乘法算理”时,很多学生在课后训练时习惯将“25×35、26×28”这类乘法算式转换为“20×30+5×5、20×30+6×8”。亳无疑问,这是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使得学生忽略了乘法的计算规则。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认知上的失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视频,以此让学生自觉把握问题的关键。为了丰富学生课后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录像进行裁剪,并将重点、难点片段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进行多次温习,反复体验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结论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可以集中学习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此,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将其应用与课前导入、课外作业布置、课中难点解析中,通过设计生活情境、线上教学引导、数学结合等方法,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其城.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20,(3):42. [2]张克诚.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20,(3):147. [3]王晓丽.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优势与实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2):5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