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教学设计
范文

    乔建康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201

    《小学语文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并多次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抓住古诗文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吟诵能力,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借插图,培养学生细心观察。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为了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生动贴题的插图,通过直观性和形象性的图片将古诗中抽象语句形体化。教者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清晰地理解诗意,深切地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设计教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教学伊始,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景物。

    师:“从这些景物中,你们能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学生们根据图画的提示,能迅速找到“黄鹂、翠柳、白鹭、晴天、西岭、雪、船。)

    (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些景物的感知)

    出示课件:()的黄鹂,()的白鹭等。

    师:“同学们,鹂鸣翠柳,一片春光;鹭上晴天,扶摇直上,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的景物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春和景明、赏心悦目;请同学们说说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作者看到冰雪消融,门外还有一只船,他会想干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纷纷发表见解。教师结合诗句的描述,诗人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二、巧借文字,锻炼学生诵读能力。

    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样式,她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生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但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学生必然能在整體上感知诗的美感,自然而然地爱上诗。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教师紧扣引发诗人愁闷的景物和学生合作朗诵,霎时间,课堂里书声琅琅。

    师:“月落乌啼——”,生接:“霜满天”。

    师:“江枫渔火——”,生答:“对愁眠”。

    由于教者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感情朗读,节奏、语气、变调等各方面都读得比较到位,学生在接读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模仿教者的方法,在一唱一和的配合中,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悦耳顺畅的音韵,均匀和谐的节奏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听读、领读、齐读、自由读、加手势吟诵等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三、紧扣诗眼,帮助学生品味情感。

    中国古诗词感情色彩强烈,内涵丰富,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很多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分享美的蕴含。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为例,就紧紧围绕“烟花三月”一词帮助学生深入品味诗人的感情。

    师:“同学们,请想想诗中三月指的是什么时候?”

    生:“春天,花开季节”。

    师:“既然是春天,当然是鲜花遍地。为什么说烟花三月,而不说鲜花三月呢?同学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

    生:“烟花表达的意思比较生动。 黄鹤楼在长江边,春天到了,江面上浮起一层烟雾。 花开得很茂盛。”

    师:“想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烟花三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想象一下。”

    音乐(想想花的颜色、种类、香气、花瓣一瓣一瓣绽放的样子)

    师:“想到什么了?美好的词或诗?”

    生:“五颜六色”

    生:“各式各样”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千里莺啼绿映红”

    师:“如此良辰美景,应与友相约,一起好好欣赏。而此时的李白却要送别最好的朋友。他的心中必然充满了——”

    生:“依依不舍”

    生:“无限留恋”

    师:“李白真是一个——”

    生:“重情的人”

    四、拓展意境,丰富想象。

    古诗词语凝练,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使学生进入诗境,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意。拓展的方式方法有很多:

    1.画面拓展。教师在学生品读诗文时,先印发一张描绘诗意和简笔画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读诗文、领悟诗情之后,借助积累的表象,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如:春色满园关不住(哪些景物)、日照香炉生紫烟(烟雾)、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景)等。以上名句都可在学生笔下成了另一派新气象。并从画画中,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用字之巧妙,遣词之考究。

    2.文字拓展。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教师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

    师:“如果要把‘不识庐山真面目改成‘要识庐山真面目,那么,下一句该怎样接?”

    (在一阵议论过后,不少学生都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悟出诗人没说出的哲理。)

    生:“还须身在庐山外”,“必须走出庐山来”。

    3.表演拓展。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教师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境。

    1生:饰演白发苍苍的老公公在溪边欣赏风景。

    1生:饰演斑斑白发的老婆婆略带几分醉意。

    (他们在用地道的土语对话,说孩子们的表现。)

    生动有趣的表演,不但使学生帮助他们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还领略到诗人笔下的和谐甜蜜的田园乐,通过品析鉴赏诗情,推敲领悟神韵,丰富了他们的想象。

    总之,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古诗文教学之路漫漫长兮,我们要上下求索,不断传承,使这经典文化在新时代奏响凯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5: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