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索 |
范文 | 游欢 摘要: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不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那么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产生畏难的心理,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式,能够大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192 引言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学科的探究和学习。教师在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兴趣好好实施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乐趣,进而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文章主要探究了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途径,以期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年龄较小,对于数学学科逻辑性、抽象性的学习特点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积极地寻找更优化的教学途径,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数学学习的参与热情。为学生创建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学习中提升学习兴趣,进而对数学产生学习积极性。利用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在实际生活在当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对数学学习更加重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且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难题和问题,从而提升对数学学科的重视程度。 二、利用实践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活动情境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积极参与的过程来加入学知识的探究中。实践活动的情境创建,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认识钟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钟表的手工制作,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制作钟表模型,用剪刀剪出时针、分针、秒针,然后用数字写出时钟的时间点,还可用自己喜欢的小贴纸或者画笔进行装饰。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进行更好的学习了。学生通过制作时针、分针、秒针的不同点,就能够加深三者之间的时间区别,进而进行更好的区分,然后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提问与回答”的拓展训练。学生A:时针从3走到了4,分针是走了多少分钟?学生B就可以回答:时针从3走到4就是分钟走了一整圈,一圈就是60分钟学生A将“时钟”的秒针走了三圈,可以问学生B是几分钟?通过这种实践操作的场景营造,学生很快地就掌握了时钟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区分和利用,就能够为本节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加深课堂的印象,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不愿意受到束缚,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积极的改变方式,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通过直观图像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图像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板书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如何将令学生感到祜燥乏味的,令学生害怕的抽象的数学,转换为学生乐学、善学、喜学的一门学科呢?将抽象化的数学转为图像化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针对数学语言的一种教学。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和代码。语言表达通常在语文教学中常用,但在理科教学中,抽象概念的建立往往也需要形象的描述与解释。如果不借助想象性手段,有些概念是很难向学生讲清楚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數学知识进行转化,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容易理解,无疑要对数学语言进行更加灵活的运用。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极为枯燥的,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极为有趣的知识点,而将其进行充分的表达,就要通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向学生进行传授。 四、利用故事情境,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多媒体应用时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情节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画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多媒体动画中出现了学生喜欢的“熊出没”卡通形象,熊大和熊帮助光头强去掰玉米,オ掰了一会就下起了雨,于是三个人一块回家了,回到家以后,熊大和熊二将玉米拿了出来,并且分别放到了篮子里,熊大掰了8个玉米,熊二掰了7个玉米,这时候,光头强问道:同学们,你知道他来一共掰了多少玉米吗?学生:我数一数就知道了!1、2、3、4、5、6、7、8、910、11,12,13,14,15,一共掰了15个玉米光头强:你们这样数是不是太慢了,能不能用更快的方法计算出来呢?这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特点,熊二面前篮子里的玉米放到熊大篮子里2个,然后问道:现在熊大有多少玉米呢?学生:10个教师:那熊二的篮子里还有多少玉米呢?学生:还有5个!教师:熊大的10个玉米,加上熊二的5个玉米,共是多少呢?教师: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任何的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的思考开始的,同时也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问题的设置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经过问题的思考才能够进行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问题情境开展探究式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积极的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结论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他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一个层次,而不是单纯的教授,如果学生能够进入到这种学习境界当中去,就能够自觉去探究和分辨,从而获得知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模式当中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课堂变得摇曳生姿、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许睿玲.浅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J].明日风尚,2018(8。. [2]张云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追求“四度”[J].数学教学通讯,2020(19。:52-53+5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