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富宁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
范文 | 颜兴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6-194 食用菌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等特点,近年来,国家和云南省明确指出,要把食用菌等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来抓,这为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16年,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从福建古田引进了强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强丰公司的优势在富宁县境内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2016年试验种植,2017年推广发展,食用菌逐渐成为富宁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产业。 一、富宁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 (一)大力推广种植,产业初见效益。2017年全县共完成食用菌种植1509亩(其中黑木耳种植面积达1257亩),覆盖多个乡镇39个村委会,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种植550户,带动1500余人就业,实现总产量1030吨,总产值6698万元。 (二)加快研发中心建设,企业主体不断壮大。2017年,县政府投入2000万元,完成了“三通一平”工程,强丰公司投资6500万元建成占地90多亩的富宁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完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接菌室、储备仓库、菌种培育房、智能控温加湿出菇房、大棚保温出菇房、培训中心、新品种及改良品种出菇房、出菇观光园等食用菌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多个乡镇分别建成食用菌菌棒加工厂房,累计占地面积40590平方米,2017年共生产菌棒1000万棒。通过公司的带动和引领,全县已经注册成立了永业、康发、得顺、月鑫等10多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大扶持力度,惠及贫困群众。一是发放贴息贷款。2017年县政府筹集1000万元作为风险抵押金,撬动银行贷款资金1亿元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扶持适宜种植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2017年,全县共发放产业扶持专项贷款37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8户)2003万元。二是发放黑木耳种植补助。2017年县委、政府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专门用于黑木耳种植项目补助。三是提升产业保障水平。引导强丰公司为生产的每一根菌棒购买自然灾害保险,降低群众种植过程中的风险,确保群众在种植过程中只赢不亏。全县形成了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努力抓好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宣传培训,培育带动能人。积极邀请省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等地食用菌种植专家授课,组织学员到丽江永胜、曲靖陆良及贵州安龙等地观摩学习食用菌生产先进技术。2017年,全县举办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100人次。积极深入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宣传活动,制作食用菌种植宣传栏11块,印发食用菌种植技术资料3000余份,通过富宁电视台播出食用菌种植宣传专题片5期(次),食用菌产业不断深入人心。 (五)创新运行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发展运行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使公司发展计划和基地发展计划相吻合,执行订单发展生产,将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紧密联合起来,增强产业凝聚力,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缺乏、产业投入不足。富宁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拮据,资金筹措困难,在食用菌科研、技术推广、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及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无力吸引人才,生产和再生产投入能力弱,严重制約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低。种植地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投入成本增加,现有的生产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群众缺乏生产建设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在菇棚建设、黑木耳菌棒培育棚建设以及地块选址等方面缺乏经验,菇棚、菌棒培育棚建设不标准,稳固性低,生产选址不合理、不科学,导致抵御不了当地自然的危害。 (三)技术人员缺乏、生产技术投入不足。食用菌是富宁县的新产业,从事该项工作的服务人员少,系统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人员缺乏。群众技术不到位,栽培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产出效益不高。 (四)缺乏集中培育棚,增加种植户成本和风险。近年来在黑木耳菌棒培育管理方式上,采取分散到种植农户建简易培育棚进行培育,由于简易培育棚稳固性差、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农户管理不到位,菌棒处于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受气温变化影响大,导致菌棒培育时间过长和感染严重。 (五)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弱。食用菌研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但研发中心在工厂化工艺及生产技术、菌种选育与保藏技术、菌种改良、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菌渣利用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特需科研院校支撑合作并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由于我县财政困难,这方面投入欠缺。 三、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对食用菌种植散户的宣传培训,鼓励种植散户和企业合作,鼓励散户加入合作社。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协调菇农、合作社、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建立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菇农、合作社、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营销等多方面的服务;加大相关部门倾斜力度,水务、电力、交通等部门要形成合力,满足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帮助农户、企业、合作社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政府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使各个参与主体充分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便捷服务。 (二)提高食用菌企业实力。企业要掌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企业还要追求效率,提高仓储、物流配送能力,提高食用菌营销效率,企业还需要创造和菇农平等互利的环境,合作者要和菇农签订买卖合同,合同内容中要明确企业和农户满意的食用菌收购价格,保障企业对菇农的收购底价,努力建立稳定长久的交易关系。企业还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和保险公司合作,帮助自己本公司签约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减轻发生自然灾害时的损失。严格按照食用菌标准体系种植,对食用菌种植环节严格监督,确保生产出来的食用菌都是高标准、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 (三)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适合当地条件的高效、生态、绿色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组建食用菌协会,提高技术普及率;二是加强食用菌生产示范户建设,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拉动全县的食用菌发展,促进规模扩大,尽快形成食用菌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从业人员尤其是技术员要走出去,到科研院所进行种植技术的学习。依托创新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企业和合作社的作用,为菇农种植食用菌提供技术服务,使菇农有途径解决在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一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举办各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外出观摩学习,培养更多食用菌种植专业人才,扶持专业人才种植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辐射发展;二是集中当地种植户或者有意愿种植食用菌的群众参加培训,结合种植出现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现场解答和传授技术,让群众学以致用,及时解决问题,降低损失风险,推动产业发展。 (五)打造良好市场环境,统一商标树立品牌。一是结合我县实际,培育自己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围绕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创造自己的食用菌品牌,向有关部门申请食用菌产品专利,注册有特色的食用菌产品商标,把我县黑木耳、巴西菇、香菇打造成名牌产品。二是要规范产品包装,请专门的机构进行设计,有档次的包装食用菌产品,创新营销方式,走礼品、电商经营模式,方便消费者需求。三是要做好食用菌产品认证,组织企业、合作社、大户带着自己的品牌走出去,参加食用菌招商会和食用菌推介会,扩大市场份额。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