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老庄美学观念对中国绘画之影响
范文

    张媛媛

    摘要:老子和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中国道家美学观源于老子,發展于庄子。老庄美学,以其对艺术精神的精妙思辨和独特的美学思想,滋养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古代画家正是运用了这些美学思想和老庄的艺术思想,在中国绘画艺术表现中充分地展示出了他们对美的认识,以及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中国画家审美情趣和特点的中国绘画。

    关键词:老庄;美学;中国绘画

    一、老庄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想,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美学观念,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庄的美学思想表现在:

    (一)自然之至关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关于老庄的道,我们或者可以理解,“道”就是以自然为其本性,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为就是顺应“道”,不去人为的破坏自然。由于庄子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所以,在他的审美观上也就表现为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

    (二)顺应自然

    老子多次强调的“朴”与“素”和庄子强调的“真”,就是合乎自然美原则的表现。以人调节为辅的审美意识,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质朴、真诚的境界。老庄在激烈的反对人工之美的同时,提出生机灵动的自然美的形态,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众生平等、美丑没有界限

    老庄把“自然”作为美的本原,任何事物(包括人)只要契合了自然真谛,就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即老子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正是在此观点上,老子把自然、纯朴、没有经过文化熏陶的人——儿童——作为审美对象。而庄子则进一步发挥,把人的自然容貌也作为审美对象:他在《齐物论》中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一方面揭示了美和人的关系(鸟兽不会欣赏人体美),另一方面也肯定了自然容貌这样一种美的客观存在。另外,庄子在《齐物论》中还提到“厉与西施”,“道通为一”,说长着恶疮的丑妇与大美人西施在“道”这个层面上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如果仅以“庄子否定人体的美丑区分”这个观点来解释,未免过于肤浅。庄子在这里所要说明的是,人的容貌无论美丑,只要是自然生成的、不加装饰的,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

    (四)天人合一

    庄子的《齐物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的内心体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通畅、和谐、完满的契合状态,一种对生命精神的自由体验状态,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样,人移情于物,身与物化,精神世界与自然现象彼此交融;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浑然成一。人与物相统一,人与自然得到冥合,即人与自然在审美精神下的一敛与融合。

    二、老庄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文人画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颇大。纵观中国绘画脉络我们可以看到:六朝人清雅俊逸重神韵,所以有了宗炳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说;宋代人士心灰意冷,纵情田园,因此画中总表现出“萧条淡泊…高古荒寒”;元代计“逸气”;清代尚“空寂”。中国传统绘画体现出艺术既是万物自然(客体)的写照,又是艺术家(主体)内心的映射。

    受老庄美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和艺术反映的构思带有很浓厚的东方色彩,庄子认为在自然审美中强调的是清心静意,排除杂念,凝神观照,沉思冥想,追溯物象背后的深远涵义和人生哲理,是意识升华,求得一种空灵澄澈的心境,达到无物无我的状态。所谓“境界”是指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与自然外物、人与他人不再有隔阂,而呈现出无我两忘。

    首先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中国艺术的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上不过分强调理性分析,而是强调主客观的和谐交融。山水画由风景到作品,从传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

    中国艺术求空灵的审美取向,也是从老庄哲学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理论支持的。宗白桦先生在评论宋元文人山水花鸟画时曾指出:在这些画里“自然生命集中于一片无边的盛白上。空虚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就是说,室之“用”由“无”而显,因此中国艺术也讲究一种“盛”的境界,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所以,董其昌作画,特别善于用“隔”的手法创造出恍惚变幻的盛境之美泊居易赏曲,尤其欣赏“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宗炳提出的近大远小的绘画透视原则,从美学角度看,也是为了在构图准则上摆脱焦点透视的羁绊,用散点透视和视角记忆来布局构图,以达到表现意趣、灵境、神韵的效果,来引发出游者对整个宇宙、人生的反思、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升华。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