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
范文 | 刘淑坤 摘 要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认知,轻情感 语文的诸多能力不是靠直接的讲授与机械的训练获得,而是在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但有些老师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缺少对阅读兴趣的培养,缺乏对阅读态度的引导和阅读方法的点拨。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能力减弱了,思维僵化了,对阅读存在恐惧感。 1.2重分析,轻感悟 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本应该是学生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演绎成教师对阅读内容的纯理性分析,以教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感受体验、读书感悟,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特理解,而且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倦心理,久而久之,严重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1.3重讲授,轻自主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而不是当作教学的“主体”。只突出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不敢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看明白的,不放心让学生看;学生能够自己讲清楚的,不放心让学生讲。教师以自己预设好的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没有一点自主的空间,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1.4重课内,轻课外 大部分教师着眼于课内的阅讀教学,特别是精读课的教学,而放松甚至放弃略读课的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引导和点拨。在方法上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教学常常局限于课本,阅读途径比较单一,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 2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5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