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舟山“沉寂渔村”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范文 许王敏+刘煜
摘要:随着舟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渔业逐渐衰退,海岛上出现许多“沉寂渔村”。本文以舟山为例,分析了舟山“沉寂渔村”保护性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实现“沉寂渔村”的健康发展,让“沉寂渔村”焕发新的光彩。
关键词:“沉寂渔村”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近年来舟山海洋渔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渔业产业链结构的拉长,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渔业资源衰退后,渔民转产转业步伐加快,小岛大批的渔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出现了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空置房屋,渔农村地域功能退化,聚落空间形态发生异化,出现了“沉寂渔村”这一社会现象。古老陈旧的渔农村逐渐被遗忘,为了了解这些“沉寂渔村”现在渔业的发展状况,现存渔民的数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向情况等,笔者通过对舟山一些“沉寂渔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寂渔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以便能唤醒“沉寂渔村”,让“沉寂渔村”有新的健康的发展。
一、舟山“沉寂渔村”面临的困境
因为政府逐渐重视“沉寂渔村”的重新开发,出台了一些渔村开发政策。有一些“沉寂渔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已经开发了一部分,但因为“沉寂渔村”重新开发时间短,可开发资源少,在开发中渔村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一)海洋渔业资源急剧减少
近年来,由于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无序无度,渔业捕捞强度超过了资源的可再生能力,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地调查中,接受采访的老渔民们皆表示以前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边,靠海吃海,以捕鱼为生。但是现在渔业资源明显减少,光靠捕捞鱼为生,经济来源太少。他们只能选择出去打工、空时捕鱼。所以现在渔村里纯渔民几乎没有。
而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渔具的不恰当选择与使用。为了捕捞到更多的鱼来增加产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许多渔民都会选择拖网,渔网的网眼不符合标准,大鱼、小鱼都捕捞上来,无法确保鱼后代的繁衍生息,从而渔业资源一年比一年少。海洋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此进入一个死循环。再者海洋石油的开采、海上的交通运输、造船业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围海造田等一系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都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
随着舟山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迅速扩大,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政府政策的支持,新技能培训课的免费开设,越来越多的渔民不再捕鱼,而是转向了第二产业和一些较为轻松的第三产业,如服务业。还有一部分渔民因为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更乐意选择一些与渔业有关的工作,因此通过政府安排的水产养殖业课程的培训,进入了与渔业相关联的水产养殖业。在调查中,通过对镇政府各个领导干部的采访,我们得知:目前岛上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仅剩下四、五百人,且都是一些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和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要其学习一样新的技能很难。因此岛上没有新的产业,渔村新的经济活力无法创造,财政多为赤字。没有新的产业,就吸引不了新的人才进入,导致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从而经济很难再发展起来。
(三)海岛旅游开发滞后
海岛渔村的经济想要发展起来,说易不易,說难不难。一些“沉寂渔村”所在小岛面积仅为1~2平方公里,面积较小,能开发出1至2个旅游景点。但由于景点数量过少,游客不会长时间停留,因此靠景点旅游给渔村创造的财富有限。据岛上的渔民说,有些游客停留一段时间就离开小岛。据我们实地调查了解,渔村景点留不住客的原因还有岛上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可供旅客吃饭的餐厅,休息住宿的旅店,没有娱乐设施,岛上交通也极其的不方便,渔村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据了解,政府也曾出台一些政策,想要开发利用这些小岛,但由于改善小岛的基础设施所要消耗的工程量实在太大,所需资金实在太多,招商引资,吸引一些中小企业的投资非常难,因此很多方案都被停滞在那里。面对旅游开发这个项目,大量资金投进去,但收益太慢,所要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所以没有人愿意投资。发展小岛上“沉寂渔村”的文化旅游业十分不易。
(四)产业结构单一
只有产业结构多样化,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加快舟山海洋产业结构多样化的步伐,才能带动“沉寂渔村”的发展。开发海洋,可以促进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新的产业和产业群。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群和产业群之间都密切相关,一个产业的兴旺发达往往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然而海岛渔村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业结构单一。海岛渔村由于岛屿面积较小,发展船舶制造业、港口物流业、近海,远洋渔业捕捞业、石油储运,水泥构造、水产养殖业等都需要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因此在面积小的海岛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很难做到产业结构多样化。一个小岛渔村往往只有1至2个主要产业。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渔村的产业有船舶制造业和石油储运海运业,但两个产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船舶制造业一共就10艘,今年还将出售5艘,船舶制造业也有可能会停滞。渔村主要是发展海运业,产业结构较单一。“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渔村的产业发展也是一样。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整个海岛的经济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实地调查中,被问及是否考虑发展其他的产业时,渔村领导表示:当然想要产业多元化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但关键是海岛可利用资源太少,缺少更多的发展方向。渔村想发展还缺乏资金。所以在唤醒“沉寂渔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对“沉寂渔村”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刻的了解到“沉寂渔村”的现状,也意识到它的发展对整个舟山的经济发展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沉寂渔村”要是能成功转型,发展起来,当地老渔民的生活质量将会提高,年轻劳动力也将吸收回笼,渔村的价值空间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能让渔村转型成功,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严格实施休渔政策,保护渔业资源
面临着过度投资、种群枯竭、渔获物质量下降、资源利用冲突加剧、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重受到制约等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渔业资源,我们提出的建议是:一是严格遵守休渔政策。伏季休渔由国家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它规定在每年一定期限内,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因此被称为伏季休渔制度,是迄今为止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施行最为彻底的的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我国自1995年开始在东海、黄渤海海域实行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即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衍及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对鱼类的生长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二是严禁使用违规渔网。我国《渔业法》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仍有个别不法分子使用“绝户网”等违规捕捞网具破坏渔业资源。所以要想保护好渔业资源,执法部门要抓好对违规渔具的专项整治,做好平时工作,呼吁渔民保护渔业资源,护海护家,实现渔业的生态发展。三是控制近海水域捕捞。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重视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调整产业和作业结构,鼓励开发外海新渔场、新资源。对近海水域捕捞生产实行限制政策。对未经批准擅自建造的无船名号、无船籍港、无船舶证书的渔船,要坚决查处。加强捕捞许可证管理,严格制止非渔业生产者从事近海水域捕捞生产。要切实采取措施改善渔场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二)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吸引劳动力回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农村的发展,劳动力是农村发展的首要因素。劳动力回归创业是实现农村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的倾斜,劳动力回归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可能性,我们的建议为:一是增加就业机会。小岛大批的渔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渔村劳动力大量丧失,村中只剩下一批老人,制约了渔村的发展。而劳动力的回流需要的是就业机会,当地政府参与规划并给予各种优惠措施和补贴,吸引投资商,创造就业机会。同时要创造性地融入商业模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劳动者在劳动中可能发生工伤风险、疾病风险和失业风险,女职工又要生育子女,这将使部分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岗位,失去和减少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此外,劳动者也必然会由青年走向壮年,最后步入老年而丧失劳动能力。所以当地政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使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获得社会给予的物质帮助和保障,能够正常地继续生存下去。这就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三是加大政府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各级政府可根据本地的需要,设置“创业计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广大创业者。政府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代偿损失补偿机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使更多的创业者享受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三)加强海岛旅游开发,打造特色渔村
我国对于海岛的开发基本上是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出发的,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我们舟山的海岛环境幽静,山林景观诱人,又有不少文化古迹,并且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是观光、避暑、疗养、度假的好去处。但我国海岛旅游尚处于发展增长阶段,不仅旅游产品层次结构高低不平衡,而且海岛景观资源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故在海岛旅游开发方面我们有以下几条主要建议:一是加大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舟山的这些“沉寂渔村”大多数地处偏僻海岛,跟外界的信息渠道不多,这对保持村落的原生态有很大的益处。而现在要想跟上经济社会的步伐,必须加强与外部的联系,解决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和知名度问题。政府应加强“沉寂渔村”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海岛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因地制宜开发海岛旅游。通过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沉寂渔村”发展应因地制宜,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自身独特的渔村文化,让文化创意产业在旅游领域拓展和延伸,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反过来,旅游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机遇、新动力。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的背景下,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景区、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领域、新热点。通过各种宣传方式,让渔村最美、最独特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三是加大旅游开发投资力度。一般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沉寂渔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沉寂渔村”开发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资金。在开发的初期,应该以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金融贷款为主。但若只靠政府,无论是在初期开发还是后期运营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回避的短板。所以,中后期应靠民间资金、外资等多方面资金投入,依靠资本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景区的开发建设。
(四)实现海岛多元化发展,推进渔村转型
单一的产业结构制约着渔村的发展,多元化格局才是渔农村发展方向。而在多元化的这条道路上,有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着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一是调整渔村当地产业结构。当地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规划、开发、引进等方法,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例如旅游产品开发、加工,饮食,工艺品等领域。通过丰富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并能在当地居民创业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帮助与支持。二是大力鼓励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其鼓励渔民大兴造船织网,政府不如把更多资金投在发展休闲渔业上,完善其产业链,为渔民前期投入减少负担,对建造休闲渔业设施提供补贴,相比捕捞渔船的柴油补贴此举更具有“授人以渔”的前瞻性。比如对无人岛屿的开发,将其变为垂钓基地,同时也可以进行旅游观光,不断另辟蹊径这样才能加大渔业产业多样性,从侧面减少了商业捕捞对渔业的伤害。基于渔村、海岛的特殊资源优势,沿海渔村发展以旅游观光和游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是一条振兴渔村经济的重要出路。三是促进渔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外,当地政府通过网络、新闻等渠道宣传渔村文化与特色,增加渔村知名度,并与旅游局合作,开发特色渔村路線,为渔村带来游客和收入。对内,加强文化保护----古遗址保护、民俗传承等等,同时应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渔村渔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 韩玲冰.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选择[D].郑州:河南大学,2001.
[2] 毛玮茜.我国伏季休渔政策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效果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3).
[3] 任淑华,蔡克勤.舟山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