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建地州本科高校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
范文 寸常兴
摘要:本文试着对新建地州本科院校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索,希望能对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的高校,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以保山学院为例,对新建地州本科高校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档案文化 传承与发展 对策 建议
一、保山学院档案文化发展的历程
保山学院前身是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4月成立,占地面积132亩,建筑面积31000多平方米。2009年5月升为本科院校,占地面积1000多亩,校园依山而建,环境幽静秀美,建筑面积25万㎡,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可以满足10000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研究。档案文化随着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78—1999年
1978年4月,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档案处于分散状态,无人管理。1981年,学校组织专人对库存材料立卷归档,成立了档案室。1990年清理了会计、基建、出版物、部分文书、部分教学等材料立卷归档。当年获《保山市档案工作》一等奖先进单位、会计档案获达标单位。1991年12月,学校各系(处)确立了兼职档案员,1992年1月成立了综合档案室,该时期的档案数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见表1。
(二)2000—2008年
经过多年努力,档案工作在2000年1月获“云南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11月在《保山市级单位档案工作检查》中得96分。2007年12月在《云南省档案工作“八项工程”验收》考核中,获“三星级”标准。该时期档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见表2。
(三)2009—2015年
2009年5月升本为保山学院,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档案在内容和数量上、在基础条件和规模上有了较大发展。2011年11月获“云南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12月在《云南省高校档案工作执法检查》中,评价为优良。该时期的档案不仅有数量的增加,在质量上也是一个飞跃。见表3。
二、保山学院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难点
2016年10月对三所新建地州本科高校的档案现状,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从中找出了差距。见表4。
从表4 中看出,保山学院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难点有三个方面:
(一)机构设置不全,档案专业人才紧缺
保山学院在机构设置上,有办公室和查阅室,少了业务指导部、利用部、信息部、技术服务部、文物管理办公室、党史校史研究室;在档案专业人才配备上,有1人,需按时完成一年一度的全校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因此,专业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档案工作的需要,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档案立卷归档、日常查阅和统计上报工作。无法开展档案的利用、编研和社会化服务工作,更加满足不了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二)库房面积小,档案库存数量少
保山学院档案室总面积75平方米,其中:库房50平方米,办公室15平方米,查阅室10平方米,造成了很多档案进不了库房,比如:近5年来的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新校区基建档案、设施设备档案等等,从而导致档案库存量少,1978—2015年的档案储藏数仅为:案卷数1964卷,件数5689件,严重影响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少
保山学院的档案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档案文化发展的需要,档案室只有30个档案柜,其中1981年成立档案室购买了10个木质柜,1999年档案达事业标准时购买了10个木质柜,2007年档案达三星级标准时购买了10个铁皮柜,库房呈现出三色档案柜。
三、保山学院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档案经费投入,建立档案馆
应该安排500平方米的房子,投入30万元经费,购买档案密集架,建设一个智能型的档案馆,这是当前我校搞好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档案馆建设中应该导入CI系统。CI直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设计。 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BI即商务智能,它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用来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快速准确的提供报表并提出決策依据,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 VI即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
系统中行为识别(BI)对内包括:组织制度、管理规范、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库房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外包括:服务接待窗口规范、公共网络平台、文化性活动行为等。还要充分利用档案馆、校史馆等平台,导入VI并发展多元化的文化衍生品。档案管理部门的VI设计、标准字、标准颜色为核心开展,将档案的理念文化、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可识别的形象,从而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形象。
(二)加强档案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档案专职人员1人,应该配备8个档案专职人员,其中,档案专业人员6个,计算机1个,历史学1个。学历结构,研究生80%,本科生20%。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到两点:第一,加快档案队伍的更新换代。在档案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为档案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自我选择的契机。第二,加强档案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档案人员进行培训,除了档案管理理论知识、档案工作流程及业务环节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之外,更应注重新知识运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丰富档案文化资源,增加档案储藏量
保山学院的馆藏档案数量:案卷数1964卷,件数5689件。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大学,其文化弥足珍贵。要增加档案的库存数量,增强档案馆藏的文化底蕴,必须做到四点:第一,积极收集大学招生、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第二,在积极服务大学活动中与大学各管理部门、师生实现互动,密切联系,以扩充档案来源。突破单一纸质档案的框架结构,更加注重电子、声像、实物等载体档案的征集和收集工作,第三,做好大事、要事材料的归档工作,把校园轶事、故事、趣事、音乐、诗歌等加以留存。
(四)加强档案文化的编研提炼工作
第一,纵向研究,以校史正史编撰为核心和主体,以大事记、史志编写和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成果、重要时期等系列专题研究为两翼和依托的校史文化编研体系。档案文化编研的成果,通过陈列展出和出版发行后,将会成为高校特色的文化产品。第二,横向研究,以深度挖掘学校档案文化的亮点为目的,以展示展览传播档案文化为手段,编研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从而提升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四、结束语
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档案人员作为大学中的一份子,关键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考察大学文化环境和档案工作环境,并做到知行合一,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己任,统筹运作,以档案文化滋养大学文化,并用相对固定的方式形成工作习惯,使档案工作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推进器,建设富有地方大学特点高校文化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建设,从而为建设我国文化强国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贤慧.高校档案工作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功用[J].兰台世界,2012(11).
[2] 何春晖,张卓群.高校档案文化生态的内涵及其构建[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