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办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范文 翁浩+黄惠敏+陈俊炜+许泽恩+郑粤雨
摘要: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学校开展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要工作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庞大,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本文以广东某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和社团发展现状的矛盾分析,剖析制约社团发展的诸多因素,并提出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学生社团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开展学风建设等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靠力量。学生社团活动是社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方式,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引导、学生成才就业的促进这四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新形势下凝结青年学生群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概述
(一)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来看
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保持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以及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去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机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再生性、实践性、主体性等特征。社会有机体结构理论蕴含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 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得到相关启示:要重视校园环境等物质因素的熏陶功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要重视社团组织建设;要合力共建等。[1]因为,社团是大学生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 是大学生丰富知识和锻炼个人能力的阵地, 是大学生培养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成的重要基地。
(二)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大学最本质和最核心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呈日益增长的趋势,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凸显,它已经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思想德育工作的重要基地,成为学生管理、开展学风建设等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依靠力量,成为大学生扩展知识、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校课堂教育重要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力量。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作为笔者研究对象的广东省某民办高校,全校共有在册学生社团44个,学校对学生社团实行分类管理,其中专业学术类12个,综合实践类10个,文艺爱好类9个,体育类13个,注册会员人数近5000人,社团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根据调查分析,在学生社团的人员构成中,以大一、大二为主,社团人数约占全体学生的41%。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不断增长,基于学生社团可持续性发展在社团管理机制、资源利用和社团发展特色等方面的矛盾日益显露,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1.管理机制方面
一方面,社团内部制度和自管机制和运作模式的不完善,组织结构不成熟。一些社团从成立到运作甚至到注销,无章可循,没有规范的自管机制和运作模式,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根据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成立的社团联合会或社团部,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是,社团联合会在落实和执行学生社团各项工作中,自身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缺乏良好的制度,对社团资格审查、注册注销和社团活动监督和管理,社团评优和干部管理等方面,都缺乏相应规章制度的指引,为社团的发展留下后患。
2.资源利用方面
学生社团的发展,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普遍存在物质资源不足、经费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社团在使用物质和经费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资源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也是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发展目标方面
目前,高校社团普遍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问题。一些社团,一味盲目的追求社团规模大、社团活动大型、追求短期效益的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源于學生社团负责人对社团自身定位的不清晰,偏离了社团发展价值理念。
4.学生对社团功能认识的偏差
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加入社团总会有某种状态的期望。在时间的考验下,当这期望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或者大致相符,会对社团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反之则会产生失落感。在实际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活动往往档次不高、创新性不够、层次较低,造成学生社团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挫伤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三)原因分析
1.认识层面的原因
(1)学生角色认识模糊
随着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凸显,高校社团在不断地增加,社团会员人数增加,社团干部队伍壮大,学生在社团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正因为如此,“学生”与“社团人”的角色也在不断的转变和冲突,学生在认识层面上对自己角色认识模糊导致角色错位,这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
(2)领导层面意识不足
当前,仍有一些高校领导对社团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未把社团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中,对社团活动的开展不重视,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社团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忽视对社团的规范管理和指导,从而在对社团管理、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都显得不足。
(3)社团功能和发展定位错位
一些社团导向不明,社团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社团往往忽视社团自身的功能和社团定位,盲目扩大和举办各类活动,却忽视了社团举办活动的意义和社团的发展定位。
2.实践层面的原因
(1)激励机制欠缺
激励机制欠缺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方面,从社团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社团往往只重视活动的举办效果而忽视对社团成员培养,而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激励机制对成员的重要性,对成员的奖励和晋升都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从社团外部的角度分析,高校对社团的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社团发展的不重视,也是影响高校社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管理模式单一
由团委、社团联合会和社团指导老师、学生社团自身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当前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最普遍存在的模式,这种模式能维护学生社团管理的基本运行,但是其最大的不足在于这样的条状管理过于单薄,不够丰满,管理四层面未能有效联动,工作方式较为机械,这与学生社团灵活性大、变动性快的特点相违背。
(3)资源配置不足
学生活动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是社团活动开展的一大障碍。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踊跃的部分,活动开展频繁。目前,高校社团在资源配置方面普遍存在短板,学生社团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要配套的设施不足够支持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问题是学校的硬件基础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大量社团活动的需要。
(4)行政干预多
中国高校对社团管理引导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太过说教化。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严管,也造成高校对社团活动机制的严管,导致大学生社团行政化、官僚化日益严重,组织内部缺乏活力,活动缺乏创新[4]。主要体现在社团在举办活动过程,受到行政干预多,一个活动的举办,需要经过大量的审批程序,才得以运行。
三、促进高校社团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针对当前高校社团发展的情况,推动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管理机制,激发社团活力
高校要深入贯彻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的指导意见,根据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满足社团发展建设的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对社团的规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健全激励机制,对社团本身、会员、干部、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考评体系;第二,以督代管,指导社团完善社团管理章程,规范社团制度化发展。
(二)开展社团评估,增强社团竞争意识
健全和完善社团评估体系,通过评估体系加强对社团的监督和管理,发挥评估体系对社团的指导作用规范社团发展,实行严格的奖惩体系,要求赏罚分明,实行优胜劣汰制,保证学生社团在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下发展,增强競争力。对社团活动要进行细分、定位,并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团发展空间,为社团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锻炼打造平台。
(三)强化特色思维,提升社团美誉度
重视学生社团对高校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强化社团特色思维,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度与扶持力度,深层挖掘社团发展的潜力,不断提高社团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保持社团文化的先进性,提升社团文化的品位,发挥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5]。
(四)明确“服务会员”为中心的功能定位,增强会员认同感
社团在发展中,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团在组织活动和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增强社团的服务水平,明确“服务会员”为中心的功能定位,满足会员的利益诉求,增强会员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把培养学生作为社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微社团、网络类社团、与其他高校及社会交流联系增加等新趋势。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校主要的学生组织,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硬件条件不充足、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高校要从重视学生社团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时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为社团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许金如,刘卫琴.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09).
[2] 皮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上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 刘清霞.激励机制在大学生社团中的应用与实践[J].东方企业文化,2014(06).
[4] 陈幼林.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06).
[5] 林良盛,朱瑞峰.广东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3(08).
[6] 王乐.大学生社团:理论 管理 案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2).
[7] 贾晓光,朱清香.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