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舟山群岛新区“五水共治”现状的思考 |
范文 | 张妙毅+范彩彩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在舟山群岛,淡水资源紧缺现象严重。随着国家海洋经济新区的成立,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得到了巨大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也带来了对水资源污染治理的更大挑战。为此,“美丽岱山,魅力阳光行”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共青团“清三河”“护三水”主题行动,组织学生参与“百团万人跟着河长去巡河”专项活动。为发挥大学生治水监督的作用,实践团向学校大学生发出号召,志愿清理母亲河,对岱山县各阶层人士分发“五水共治”方面的调查问卷,并通过访谈调研的方式了解岱山县人民对“五水共治”的认知情况,针对性的提出治理建议,推动“五水共治”问题的曝光并得到解决。 关键词:“五水共治” “清三河” “护三水” 治水监督 中图分类号:P748 文献标识码:A 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于治水历来十分重视,习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来“四水工程”,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把“五水共治”作为浙江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改革经验,提出来“五水共治”这项战略决策,以抓节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为重心,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1]。舟山市作为由群岛组成的地级市,虽然环海,但淡水资源缺乏,且处于台风带常年影响的区域,海洋经济新区成立后,工業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下做到保护水资源、淡水资源紧张下确保供水和节水、灾害天气下做好洪水和排水对策,是当地政府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岱山县的水资源现状 岱山县位于舟山群岛的中部,北靠上海、杭州,西临宁波,东接东海,交通发达。全县东西长169.6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但陆域面积仅有326.5平方公里,共有532个岛礁组成。岱山县全县人口22万,岛屿分散,深水港湾众多,海盐及渔业产业发达。 受岛屿地理的限制,岱山境内无天然水系,也无其他过境客水,山低,岙浅,水源线短,无法建设大型水库,淡水资源缺乏,常年平均径流深345毫米,水资源量9235.1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421立方米。岱山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但仍然属于浙江省少雨地区。全县生活饮用水主要依赖天然降水水库和大陆饮水输送,目前已建有海水淡化工厂。 二、 岱山县“五水共治”现状 针对岱山县“五水共治”治理工作的调查,我们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实地考察主要是具体地了解“五水共治”工作的开展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在于了解民众对于“五水共治”工作的反馈。 (一)实地考察直接反馈 通过对政府管理部门走访、基层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岱山县“五水共治”主要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是渔农村养殖用水排水不达标,存在污染河道的现象。渔农村沿河道区域存在饲养鸡鸭场、养猪场,散户养鸭存在河道占用现象。政府应对排污不达标的养猪场和养鸡鸭场进行关闭,对有能力进行改建的养殖场进行关闭后改建,加强对河道和入海口排污的监管。 二是渔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排污设施不完善,生活污水直排入海现象普遍。居民居住区域在岱山岛相对集中,其他小岛分散明显。政府对居民社区进行排污工程招标,密集社区工程量大,存在建设速度慢的现象。 三是河道水质不达标,污水处理设备难以应对当前处理量。当前岱山县污水厂处理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实际排污量,东沙污水处理厂建设迫在眉睫,目前已开建,预计2017年末完成建设,建成后日处理1500吨污水,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 四是存在餐饮单位直排废水到河道的现象。作为旅游景区,沿海餐饮店面有直接排污入河、入海的现象,管理部门应对该类企业进行停业和关闭的整改。 五是存在企业排污不达标,直接排污入海的现象。海边工厂存在污水处理不达标、直排入海的现象,存在无处理污水能力的小作坊乱排污水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沙镇内陆河的水质,并对沿海海洋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岱山县对于乱排乱放行为还缺乏明确的奖惩机制,也没有相关细致的规定,很多小型的家庭作坊为节约成本都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装置 ,但还在正常的生产运营中,附近的民众都苦不堪言。 (二)调查问卷直接反馈 调查团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分发了问卷,包括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实际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回收率为95.7%。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发现民众对于“五水共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府关于“五水共治”的宣传不到位,民众知之甚少。首先,通过对问卷调查群体的总结,多数群众对“五水共治”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都涵盖哪些方面,仅仅停留在对河道清洁化、严管排污的认知层次上,对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保供水没有太多的认知。其次,虽然民众对于“五水共治”中抓节水、保供水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但大多数民众都对舟山市缺水的整体现状有一定的肯定,说明缺水的认知已经深入到民众当中,形成了固化的概念。再者,在防洪水、排涝水方面,民众的认知比较片面,认为这些方面不会有太多工作去做,原因在于舟山市海岛城市的特性,即便降雨量大也可直排入海,不会产生大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讲,政府在进行“五水共治”的时候没有将宣传工作做到位。目前政府的宣传平台仍然主要集中在纸媒体、广电媒体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民众的注意力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新媒体,政府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宣传方式有待提升。 二是民众节水环保意识低。虽然民众对于舟山市缺水的现状有认知和肯定,但这并不代表着民众节水的环保意识就高。从走访的学生群体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接受的节水教育有限,学校也没有专门针对节水方面进行过系统的宣传和教育。民众本身的节水意识也比较差,并没有形成自律节水的习惯。因此,在政府加大力度保供水的同时,民众的节水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也应该由教育部门和政府行业部门身先士卒地带动起来。 三、“五水共治”工作的建议 针对目前岱山县“五水共治”开展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梳理权力界限,做到有法可依 排污监管作为目前“五水共治”的主要难点,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重点工作。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涉及水利、环保、工商、质检等多部门,部门沟通时效差、执法效率低、证据搜集难、执法效果差等多种问题在排污监管中同时存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政府管理部门的权限、监管手段、惩罚机制等进行了更明确的规定。 新环保法中拥有现场检查权力的部门由单一的“环保主管部门”拓宽为主管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而被检查的对象也从“排污单位”拓展成了“企业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者”,这样一来,基层环保执法者可以直接对产生排污行为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主体执法做到有法可依。同时,新环保法也赋予了基层环保执法部门查封权和扣押权,可以更高效率地斩断污染源,提高执法震慑力度。 另外,新环保法扩大了对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并明确了费用使用方法,更加合理透明,同时规定了排污许可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这使基层环保执法者在进行排污检测的过程中能过更好地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严格执行[2]。 (二)建设网络监管平台,加强用水监督力度,违法必究 用水排水监管牵涉到多部门,针对目前多部门联合執法效率低下的现状,要提高执法效率,加强执法效果,就必须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监管平台,进行监管模式的创新。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五水共治”监管平台,可以将“五水”的各个检测数据互联网化,并在相关部门中进行数据共享,做到监管智能化,提升区域和终端执法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增强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能力。 另外,将监管平台移动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层执法上报和查阅数据的速度,提高执法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设置公众举报入口,将公众作为监管队伍的延伸,实现公众对环境检测的深度参与[3]。 (三)加强供水工程建设,开展常态化节水教育 舟山市一直以来就是个严重缺乏淡水的城市,海岛的特殊地理现状,岛内无大型水库的缺陷,让这个海岛城市严重依赖自然降水。自大陆供水工程建设后,来自宁波的淡水供应逐步进入到这个城市,但缺水的现状仍然因工业的快速发展无法改变。 岱山县在进行供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提升了淡水供水能力,成为城市供水工程的重大创新创举。 在加强供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对民众进行常态化的节水教育也成为节水治理的关键。节水教育应从校园抓起,贯穿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利用互联网媒体平台进行各种节水教育活动,将节水意识灌输到民众心中、脑中,真正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主管部门也应该适当使用经济手段,适当调节水价,进行市场化调节。 (四)加快污水处理厂与渔农村排污工程建设,确保企业正常排污处理与新农村建设 岱山县在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港口建设、沿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对水资源需求量大,企业排污量随之剧增。因此,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整体处理能力是现阶段建设的主要任务。目前新建东沙污水处理厂,预计2017年末完成建设,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能力1500吨。同时,为了保障经济建设发展,应提前做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计划,在现有建设区规划备用区,并做好建设规划,提前应对污水处理高峰。 在县域境内的河道排污管理中,渔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现象严重,做好渔农村污水处理和排放工程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目前的渔农村排污工程已进行招标工作,但建设进度缓慢。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做好建设规划,同时结合村支部委员会做好宣传,加强村民配合力度,保质保量提早完成建设任务。 (五)建立防洪排涝灾害预警机制,做好应急宣传工作,确保灾害天气公共安全 舟山市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区域,受季风影响,每年6-10月多有台风影响带来大面积降雨。虽然舟山环岛的地理特势不易形成洪水,但对于灾害天气不能抱着侥幸心理。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的灾害预警和应急措施,但民众的防范意识较低,应加强社区灾害天气预警应急措施宣传。同时,由于境内存在低岙社区台风天积水排涝难的现象,应加强社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社区居民安全出行。 四、结束语 “五水共治”涵盖了有关水的来源、使用、控制、预防多个方面,在实际治理工作当中因各地的实际水资源及地理现状不同应分清主次,但不能完全顾此失彼,要把污水治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在面对治理难题的时候应注重对互联网工具的利用,以提高效率。加强“五水共治”工作,不但对本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更好的促进,更能转变人们长期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生态建设的观念,这对建设生态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宝龙. 践行新理念 续写新篇章 把“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J].今日浙江,2016(6). [2] 邵李文.把握新环保法机遇 强化环保监管力度[J].广州环境科学,2014(4):1- 5. [3] 王腾.“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环境监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观察,2015(17):48- 5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