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办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误区及对策
范文

    陈建尧

    [摘 要] 教学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持两种迥异的看法,折射出高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有误区:对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及作用的理解偏颇;对规划实施缺乏动态管理的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意义辨析不清等。在课程中,通过调整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实践体验式教学、拓展课程资源、配以积极心理学的行为纠正影响,试探索适合民办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民办高职院校;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62-02

    大学阶段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蓄势”准备阶段。大学期间,学生的职业探索和规划意义深远。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始即在全院各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并于2008年将课程细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在大一和大三阶段分开授课,积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笔者任教这两门课程多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与意义是课程伊始教师都要跟学生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反复见到两种极端的案例:对大一学生授课时,当教师讲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与行动方案不是短期的,应该是长期的甚至是持续整个职业人生过程的时候,部分学生表示强烈质疑。观点一:现在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什么都在变,计划都赶不上变化,更不用说好多年才能实现的规划了,纯属纸上谈兵,甚至说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论调。另一学生观点:“现在就业这么难,找到工作就不容易了,我的规划虽然最好,可顶得上别人家庭条件好吗?”但是,我们邀请毕业多年的学生返校,他们都有一个共识,职业生涯规划很有用。一些毕业生说自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在职场中稳定下来,明白了职业目标是什么,多走了不少弯路,就是当年在校的时候没有好好规划。总之,一种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持怀疑态度;一种是认为职业规划很具指导性。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大一学生和毕业生的认识差距如此之大呢?从大一学生的质疑来看,学生过于强调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规划决定性的影响。而毕业生在走进职场、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发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自我因素对职业发展和抉择的重要性。两者之间迥异的观点,恰好体现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错误理解。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原因探究:

    一、不能客观理性分析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的因素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

    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包括:(1)环境因素: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2)个人因素:主要指个人性格、健康状况、智力因素、气质特征、兴趣爱好、教育水平、个人需求、思维与行为方式、知识结构、个人经验经历、价值观等多种因素。(3)其他因素:包括机遇、人脉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传统职业观念等。显然,一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制定时要综合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

    但学生往往片面地把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都归结到环境因素,强化扩大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作用,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这种外在归因方式必然导致学生放弃自我改造和能力提升,失去学习和规划的动力,甚而转向宿命与放纵,让大学几年在抱怨与颓废中虚度。殊不知,大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同一区域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为什么几年后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差异巨大呢?这说明在職业生涯规划与实施的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马克思哲学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充分认识和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主动寻求机会、创造条件、适应与改造环境。任何人事业的成功,不单靠家庭、亲友的帮助,也不单依赖社会给予的现成的机会。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和开拓进取,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最大化。所以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中“个人”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主动意识。

    二、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职业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往往贯穿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时间跨度可长达三四十年,在如此长的时期中个人内在和外部环境都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对生涯规划进行动态的监督与调整。而且职业生涯规划围绕目标还包括实施措施、路径选择、目标分解、规划评估和规划方案的反馈与修正等,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达到目标的路径可以依情况进行多项选择;对目标要进行阶段性的分解;在实施过程中要依时而变,通过方案修正寻求个人发展与环境适应、组织发展的最佳匹配。而学生错误地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后就是按部就班地去实行,当规划目标与现实出现差距的时候,就认为规划是白做了,而选择完全放弃或另辟蹊径,这是对规划实施管理的固化。任何一个规划的实施过程都是因时调整、因势而变,只要调整和变化是指向你的目标,这种动态管理是必需的。

    三、不能区分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职业生命中的不同意义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的显著特点是:首先,职业具有时代性,因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变化而变化;其次,职业具有经济性,职业是以获得经济收入、取得固定报酬为目的的;最后,职业具有技术性。所以,职业可以说是在一定时代的社会分工背景下,从业者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获取报酬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在当下,如何靠知识技能获取报酬满足个人需求是大学生考虑最多的事情,毕业找工作赚钱也成为学生及家庭供孩子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把职业(或工作)孤立短期地看待,注重了挑工作,忽视了每一份工作与个人职业生命之间内在的联系性,不懂得个人的职业历程是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价值、理想愿景密切相关的载体。一个人的一生中可能转战不同行业,从事几种甚至更多的工作,如何让个体每次的职业选择能靠近个人的职业终极目标,这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设计,以职业生涯目标统筹职业路径和历程,增强了个人职业选择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让个体的每一次职业抉择都服务于生涯发展目标,这样才能获得职业生命的不断升华。

    基于以上原因,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多种实践探索,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对策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学实践和讨论,明确民办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重点应落在学生对职业准备、职业及职业世界的探索、认知上。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期;另一位理论家施恩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九个阶段,0~21岁是成长、幻想、探索阶段,说明了职业生涯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相应任务,我们必须遵循。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职业生涯目标和长期规划,超越学生现实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过于担忧一些职业中后期的事情。使学生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有急进心态、虚无心态,导致情感上排斥。为避免让学生一提到职业规划,就想到要有一个终极目标,导致目标太过遥远而虚无,目标脱离现实而空洞。明确在校期间,学生更多的是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和尝试。通过完成好短期的学业目标任务来做好职业准备,通过实践实习来了解职业和探索职场,提高认知力,是大学期间最重要的职业规划任务。

    2.遵循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结合民办高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制订客观、具体、务实的个人职业规划书。(1)缩短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将生涯规划时间缩短为10年。结合学生的学业和职业成长节点,分成3、5、8、10年等几个阶段来进行规划设计,并将阶段性目标与具体的计划措施结合起来。(2)根据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给在校学生一些具体化的职业目标,供其参考。(3)将职业生涯规划书与学期学习计划书结合起来制订,并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通过评价来监督。(4)在两年后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组织“回头看”,交流并修正规划执行的情况。努力让规划明确具体,结合行动,学会落实规划,修正行为,能制订具体可行、切实有效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3.设置实践为主的体验式项目,丰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探索职业世界,提升职业认知力。在学院的协助下,组织参观走访合作企业和公司、人才市场,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邀请职场人士、学长学姐现身说法,做好访谈记录和总结;组建兼职社,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周末兼职体验,并用视频记录并在班级交流;校内设置学生实习岗位,遍布教务、财务、后勤、超市、食堂等各部门,校园即职场,学生可以申请面试意向岗位,利用学习空闲体验职业;鼓励学生尝试创业,如做微商。使学生的认知在多渠道、多层次的实践中得到澄清、矫正、深化,从道听途说到实战体验,主动探索和思考,提高认知能力。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如引进超星学习通平台,利用微信建立学姐学长聊聊吧、东海学院能人访谈视频库、职业日记本等,借助学生喜闻乐用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将寻求职业目标、探索职业抉择、思考职业规划自觉纳入个人需求而非被动接受。

    4.运用积极心理學设计“黄金影响力”表格,影响和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保证规划的实施。邀请专家进行职业心理辅导讲座,课程中运用集体或个人职业指导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误区进行集中或个别的辅导训练。如制作“黄金影响力”表,让学生以3人为1组,以表为准绳,通过由易到难的二十一天行为持续训练改善个人的心理和执行力,并对训练成效正迁移,把职业目标阶段具化后,把这种“影响力”落实到到职业生涯目标的实施中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适应职业与社会的健康心理,能主动调整自我及个人行为,应对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与未知因素。

    参考文献:

    [1]肖铮,姚其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2]塞缪尔·H.奥西普,路易丝·F.菲茨拉德.生涯发展理论[M].顾雪英,姜飞,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杨传珠,周兆茂,纪如曼,等.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尚思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