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近现代琴史研究述评
范文

    [摘?要]

    中国近现代琴史是近年来琴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以个人、琴派、区域,及整体性的琴史专题研究呈现,在相当部分的琴学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中也部分地体现出琴史相关问题的追溯和讨论,且伴随琴史研究的深入,琴史“史观”意识逐渐有所显露,“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等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琴史研究,为中国琴学发展带来了诸多有益借鉴。但就近现代琴史书写而言,社会语境的历史书写,需要适当地转向文化语境的历史书写,如何在社会与文化、学术与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来探讨和研究的。

    [关键词]近现代琴史;琴学研究;古琴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07-03

    就现有的近现代琴史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琴学”范畴中,对“琴、器、谱、律”在近百年来发展变迁的历时研究;二是“现代琴学”范畴中,对琴学的现代变迁相关诸多问题的现代学术方法的史学研究,如对近现代琴人琴家、琴派、琴社、琴事、琴学传承与传播等对象从传统文化史、社会史、社会调查、民族音乐学等方法进行的历时观察,此类成果成为近现代琴史研究的主流,现代社会新出现的琴学研究对象以及现代学科方法已广泛存在于近现代琴史相关的学术实践之中。

    在整体的琴学研究中,与古代琴史文献相比较,近现代琴史研究相关成果并不算多,目前已有直接或间接与近现代琴史相关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的专著、硕博论文和部分期刊文章当中,涉及近现代琴学通史、人物、琴派、琴社、琴事等。

    在专著类成果中,林晨的《触摸琴史——近现代琴史叙事》[1],是一本明确定位为“近现代琴史”的著作,作者明确指明该书的写作为“借助细节、重建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同时采取“述而不论”的方式以警惕过渡阐释。因此,该书内容主要集中在怡园琴会、周庆云及晨风庐琴会、琴人王露、今虞琴社与《今虞琴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琴打谱、1956年古琴采访、建国后的古琴演出与改良等个案叙述,整体时间跨度为1900至1956。施咏的《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2]一书,虽然从体例上来讲属于“调查研究”,但是从史学角度来看,当然可以称之为古琴文化的“当代史”。作者采用实地调查、访谈等手段,结合社会学、历史学学科方法,对七个琴派和近三十个琴社,就其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对古琴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传播、传承、保护、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讨论。该著作在内容及视角方面横向跨度较广,社会学特征鲜明。傅暮蓉的《剑胆琴心——査阜西琴学研究》[3]一书,在写作体例上实际属于个人历史研究的横向展开,即分别从思想、琴学、活动等方面进行历时表述。王咏的《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4],在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下,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并结合原始文献资料,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古琴艺术与国家、地方的互动与博弈的动态过程。作者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从微观的社会层面入手,来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个宏大研究范畴,进而在这样一个大的范畴中反观微观层面,以达到更进一步的认识。胡斌的《文化认同与现代表征:上海百年来古琴文化变迁研究》[5],则以上海地区近百年来的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在共时中进行历史展开,在传统、政治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后现代的宏观语境下,针对琴人的文化身份与角色转变、琴学艺术实践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以及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政治实践进行了讨论,认为上海百年来的古琴文化变迁实际,经历了从坚守自我意识为核心、以自律方式发展的阶段,到传统古琴文化作为“他者”进而被整体同质化的阶段,再到“全球化”话语占据古琴文化当代阐释的核心地位,意义趋同与多元话语并存,困境与机遇并存,文化主体自我意识与外在强势话语艰苦博弈的阶段。在外在强势话语成为主流的当下,内在人文阐释成当代琴学发展必须加强的部分。杨晓主编的《蜀中琴人口述史》[6],可以说是近现代琴史书写在史学方法上的一个突破。作者对20位蜀地琴人进行了访谈,并收录了5篇琴人的回忆文章,采用口述史方法对蜀地琴人的百年记忆进行历史书写,“以琴人为核心,以琴事为线索”,其注重“历史表述”而非“历史真实”,从而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成为该书在书写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形式上述而不论,但其中的“论”实则隐形存在。值得反思的是,类似由琴人口述、回忆性质的文本,其实在各类非正式和正式刊物上大量存在,但往往并未引起音乐史学家的重视,可见史学理论应用于文献解读与历史书写的重要性。此外還有严晓星的《近世古琴逸话》[7]《民国古琴随笔集》[8]《高罗佩事辑》[9],淩瑞兰编著《现代琴人转(上下)》[10]等,也是近现代琴史相关的重要著作文献。

    除了上述专著,还有一些近现代琴史书写,存在于古琴通史类著作的个别章节之中,如许建《琴史初编》[11]与《琴史新编》[12]中的“近代”、“现代”两章,章华英《古琴》[13]中的“20世纪以来琴乐历史之回顾与思考”,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14]中的“民国时代的巴蜀琴艺”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巴蜀琴艺”,刘承华《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15]中“江苏地区琴派的现实文化生态”等相关内容均涉及近现代古琴发展变迁的历时表述。此外,在部分琴学文集中也存在近现代琴史相关文论,如严晓星《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16]、林西莉《古琴》[17]、陈建一《浙派古琴艺术》[18]等。

    在学位论文中,与近现代琴史相关的博士论文有杨春薇《社会变迁中的广陵琴派》(2002)、章华英《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2006)、李小戈《广陵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BF]》(2008)、傅暮蓉《査阜西琴学研究》(2009)、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2011)等。相关的硕士论文,主要有吴叶《古琴与其社会文化生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古琴艺术流传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理论思考》(2005)、徐朝芹《七弦琴文化品格的古今对比探微》(2005)、林晨《行万里征程?开世纪先河——“1956年古琴采访”研究》(2006)、董文静《论古琴右手指法的发展与变迁》(2008)、刘彦《金陵琴派及其文化生态研究》(2009)、张婷《近代琴家管平湖》(2009)、陈婧雅《现代琴家王迪》(2010)、徐君跃《新浙派古琴的历史与传承流变》(2010)、杜晶《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与生存现状之调查研究》(2010)、黄鹤《湘籍琴家李伯仁研究》(2012)、杨柳青《古琴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2013)、李响《广陵琴家刘少春古琴艺术研究》(2013)、苏梅《论査阜西对古琴遗产的继承与保护》(2014)等。

    与近现代琴史相关的期刊论文数量较多,在总体类型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现代学人在学术研究语境下撰写的相关论文,另一类是民间琴人在集会、活动中所撰写的记述性或回忆性的文字。前者主要集中在建国之后的学术期刊之中,后者则更多的出现于建国前后的非正式出版物中,如琴社的社刊、会刊等。但随着部分琴人进入专业音乐教育科研体系,其类似文论也逐步进入各类学术期刊之中。在期刊论文中,与近现代琴史相关的同样集中在琴人、琴派、琴社、传承传播、琴事等方面,此类数量较大,还有部分论文明确以“历史与现状”为题,但大多属于并无明确史学意识的历时或共时表述,或“社会”意识较强,倾向于一种社会文化变革语境下的宏观表达,多属于偏重于社会变迁而较弱于古琴文化自身的描述,少涉及“史观”的自觉,这种现象在非遗语境下的相关写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上述类型的论文较为常见,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涉及史学理论或有意识在史学框架下进行写作的论文较为个别,如胡斌的《“新史学”视角下的〈操缦琐记〉研究——兼及对近现代琴史书写的思考》[19],从民史、地方史、生活史的微观史视角,对琴学文献《操缦琐记》进行了“新史学”观察,认为琴史书写不应以传统经典和现代主流来掩盖个人体验;杨晓的《口述历史书写的琴学实践——以〈蜀中琴人口述史〉制作为例》[20],对其著作《蜀中琴人口述史》中体现的“口述史”这一史学方法,进行了现代史学理论语境的分析,对该方法作用于琴史研究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并对依托于该方法的书写设计进行了详述等。至于针对《操缦琐记》的研究文章,目前除了前述胡斌的文章之外,仅有《琴人终不散,琴事终不衰——张子谦与〈操缦琐记〉》[21]与《张子谦先生古琴艺术初探》[22];关于张子谦研究的有期刊论文十余篇,如《“世纪琴人张子谦”》[23]《纪念张子谦先生——兼谈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发扬》[24]《张子谦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贡献》[25]《怀念我们的长辈、导师张子谦》[26]《古聲雅韵伴高寿——介绍著名古琴家张子谦》[27]等,另外在诸多民间琴社琴刊或琴学活动文集中有部分对张子谦进行回忆的相关文章。

    从上述情况来看,虽然列举出大量学术语境下的相关成果,但由于身份差异的存在,近现代琴史相关的史料文献和琴史表达实际分为两大类,即民间琴人视角和近现代学人视角,因此书写呈现的样态有着很大的不同。民间琴人的诸多表述真实、恳切、生动,多以传记、回忆、纪念、纪事等方式在各类雅集活动纪要或社刊琴刊中体现;少部分琴人以个人体验进行著书立说,传承琴学。但此类成果在现代学术制度及部分学人眼里可能缺乏理论方法与学术规范,另外实际上也可能实则缺乏琴学体验而无法真正融入,因此存在此類史料文献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或者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肢解”“失去真实语境”“选择填空”的现象。大量民间史料需要在近现代琴史书写中得到充分使用和历史还原,关于此类史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的问题仍需讨论,加上针对性的史学成果数量较少,近现代琴史书写作为能够沟通非遗项目的现实存在、传统音乐历史表达及近现代音乐史书写的典型代表,其价值和意义仍有待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近现代学人在近现代琴史书写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琴人、琴派、琴社、活动等方面,书写的方法多为记述、访谈、田野调查、分析等,部分成果明确提出社会学、民族音乐学等方法的使用。此类成果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学术规范的系统话语中进行具有框架式、逻辑性、学理化的表达,部分成果在现代学理支持下能够深入。也有部分具有琴学体验的学者,能够进行琴、器、谱、律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此类内容在近现代琴学中发展甚微,因此比重极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方法的更新,不少琴人已经进入各类艺术院校和专业话语系统,强调民间文献的史学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使用,现代学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各类古琴文化实践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获得了更多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可以看到,现有成果中已经出现了民间记忆的记述到社会现代化发展语境下的学术化表达,从无意识的历时叙述到强调史观及理论方法的变化过程。

    同时,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整体前行和现代学术系统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有诸多相关论文并无主动地“史观”表述,但并非没有隐含的“史观”意识,而这正是需要在历史书写的观察中进行理清和显现的。此外,在“社会意识”凸显的当下,从微观出发的史学写作则显得尤为缺乏,来自底层的个体意识难以进入宏观历史语境的表达,从而导致历史呈现的单一宏大和远离生活。就近现代琴史书写而言,社会语境的历史书写需要适当地转向文化语境的历史书写,如何在社会与文化、学术与现实之间寻找契合点,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和思考的。

    注释:

    [1]

    林?晨.触摸琴史:近现代琴史叙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施?咏.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傅暮蓉.剑胆琴心——査阜西琴学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2011.

    [4]王?咏.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5]胡?斌.文化认同与现代表征:上海百年来古琴文化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6]杨?晓.蜀中琴人口述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3.

    [7]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严晓星.民国古琴随笔集[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9]严晓星.高罗佩事辑[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ZK)]

    [10]淩瑞兰.现代琴人传(上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11]许?建.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12]许?建.琴史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章华英.古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4]唐中六.巴蜀琴艺考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5]刘承华.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6]严晓星.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17]林西莉.古琴[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8]陈建一.浙派古琴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19]胡?斌.“新史学”视角下的《操缦琐记》研究——兼及对近现代琴史书写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01):201—202.

    [20]杨?晓.口述历史书写的琴学实践——以《蜀中琴人口述史》制作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4(01):77—82,24.

    [21]李凤云.琴人终不散,琴事终不衰——张子谦与《操缦琐记》[J].南风窗,2006(03):82—84.

    [22]李凤云.张子谦先生古琴艺术初探[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2(01):161—171.

    [23]戈?弘.“世纪琴人”张子谦[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03):3—5.

    [24]冯光钰.纪念张子谦先生——兼谈古琴艺术的继承与发扬[J].中国音乐,2000(02):66—68.

    [25]成公亮.张子谦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贡献[J].音乐爱好者,2009(02):16—18.

    [26]戴晓莲.怀念我的长辈、导师张子谦[J].人民音乐,1993(01):21—23.

    [27]龚?一.古聲雅韵伴高寿——介绍著名古琴家张子谦[J].音乐爱好者,1981(04):10—11.

    (责任编辑:张洪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