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乐理课教学融入MIDI制作软件的必要性 |
范文 | 周宇诗 [摘?要] 自17世纪中叶以来,西洋乐理传入我国,历经数世纪,在与中国传统乐理不断地摩擦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当今现代化的基本乐理学科体系,作为音乐学习的理论基石,基本乐理学科的建设是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程。但是,如今的乐理课教学显然有着亟待改革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材料抽象且落后、理论脱离实践、对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培养不足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融入MIDI制作软件,从音乐作品的实践出发,抽象归纳音乐理论,再回到音乐实践中去,通过将MIDI制作软件介入乐理课教学,突破视唱练耳及乐理学科壁垒。真正使基础乐理学科能够回到音乐实践领域,引领指导音乐实践。 [关键词]乐理;学科融合;关键能力;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43-03 一、乐理课教学中现实困境 在2020年初的一期综艺节目《歌手》中,流行音乐人华晨宇谈到其创作中使用了“雅乐”调式音阶,并使用键盘列出音级,将变徵音对应为唱名降“sol”,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另一名教授则认为按照基本乐理学科中的解释,变徵音应对应唱名升“fa”,就此,“雅乐调式之争”引发了业界内外的广泛讨论。这一事件由于华晨宇作为流行乐手的高知名度而被快速發酵,但究其根本,也确确实实反映了我们在基本乐理术科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笔者认为,“雅乐”调式之争反映了两个乐理术科教学的现实困境。 其一,是中西方音乐话语体系的根本不同,使用西方乐理体系解释中国的民族调式体系是否合理?虽然在音乐学界,这一争论早已有之,但在实际的教学领域,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按照现代性或现代知识型的观点,现行西方基本乐理是一种科学的、中立性的以及跨越文化差异的音乐普遍性语法。但以后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知识型将中立性转为文化性而言,音乐是具有文化性的,而按照基本乐理构建的音乐学与音乐教育体系都具有西方音乐的文化属性,它具有西方音乐的语法和文化特征。因此,基本乐理的语法文化主权身份的归属是可以清楚确定的。”[1] 其二,在如今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世界音乐”的特征越来越凸显,多元的民族风格元素在音乐创作中大量实践,而在高中阶段的基本乐理学科教考中却很少为学生引介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以外的乐理知识。“由文字符号总结的音乐理论永远滞后于客观存在的音乐现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完整地反映音乐存在的音乐理论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个人、群体或民族都不可能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穷尽所有的音乐现象。人类用有限的生命去认识无限的音乐文化时,出于地域、语言、时代和社会特征等局限,在理论上只可能对其作出有限地选择,这就是音乐的丰富性与人类思维选择的有限性之间的必然差距,也是我们进行基本乐理学科建设时需要特别明确的重要前提。……基于这样的认识,音乐基本理论的建设,就应当在认识音乐普遍存在的一般特征的同时,力求根据不同音乐对象进行不同的理论选择,不仅以此反映音乐现象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要能根据不同的音乐教学对象给予对不同的音乐存在现象的正确指导和认识。”[2] 笔者认为,在如今的乐理教学活动,出于对该理论的深层认知缺乏,造成了如今教材选用上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乐理学科领域的大量失语。同时,加之基本乐理学科与音乐创作实践的脱节,在此次调式之争中,音乐人华晨宇尝试使用键盘乐器解释其音乐创作中引用的“雅乐”调式,也就注定无法准确地将雅乐音乐的内核表述和演示。 学生在基础阶段以五线谱记谱、以西方的音级概念理解民族调式,在进入乐理学习的初期,就以西方的音乐话语体系作为准绳,很容易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指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要重点把握反映时代性和体现民族性特点,同时在考察内容上也要求“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因此,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下,如何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变得更加有据可依,也为改革和突破如今的乐理教学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乐理教学中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乐理课教学中一个普遍困境在于理论与具体音乐实践的脱节。而在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的“实践探索”的指标表现:“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运用实验等动手操作方法,探究所要解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综合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组合创新,将创意或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创新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而何谓乐理学科中的现实情境问题?笔者认为,乐理学科中的现实情境问题应当是现实的创作、演奏、演唱和聆听中的音响文本和乐谱文本,而不是被抽象提炼出的碎片化的理论概念。这种抽象化的理论概念往往忽视了现实音乐创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流于表面,同时,最大的缺陷是割裂了理论与音响文本的联系。这直接地导致当学生独立面对一个音响文本或乐谱文本时,依然无法独立地运用乐理知识进行判断和识别。不可否认,通过抽象化的概念学习是理论学习必经的基础阶段,但它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基本乐理学科的目的始终应该是为了能够进入真正的音乐创作实践而存在的,但高中阶段的乐理教考显然在这一方面的作为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各种类似音程、和弦、调式音阶的学习,出发点应当是声音的色彩效果,教师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实际的音响文本和乐谱文本,尽早地为学生引入实践性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听觉锻炼是极有必要的。同时,在2019年颁发的《高考评价体系》的框架中,也是可以实现的力所能及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音乐作品片段为学生介绍某一知识点,并且鼓励片段式的创作和改编。例如通过将大调作品改编为小调作品、播放同主音转调的片段等方式感受调式色彩变化和具体音乐创作实践中的音响效果,这些都可以通过MIDI制作软件的即时使用得以实现。还比如,在中古调式音阶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和学生的审美经验更加贴近的游戏、影视、动漫作品、爵士即兴片段反复播放和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调式音阶进行创作学习,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调式中的特征音时,大量地围绕其进行创作,学生的听觉和思维自然会随之发展。当真正实现音响与理论的结合时,乐理学科才能真正被赋予其学科价值。 三、作曲及编曲软件在乐理和视唱练耳学科中的融合作用 (一)MIDI制作软件的直观性 Walker?R(1987)通过实验研究了四个声学参数(频率、波形、幅度和持续时间)的视觉隐喻选择,结果显示出以下的倾向:频率与垂直位置相匹配,幅度与大小相匹配,波形与图案相匹配,持续时间与水平长度相匹配。[3]基于声音可视化的各项研究证明,声音与视觉隐喻确实存在关联。而作曲及编曲软件是实现音乐可视化的重要平台和媒介。教师可以利用编曲及作曲软件界面,直观地向学生演示音高图形,提炼各项音乐元素,实现视觉隐喻与声音的紧密结合。这种新科技的进步应当被教育者合理利用和发掘。同时,作曲及编曲软件作为发展学生音乐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也实现了乐理和视唱的学科融合。比如在调式学习中,可以从听觉体验出发,教师选择该调式作曲的音乐作品作为学习材料,先通过听辨记谱训练听 觉,再通过总结调式音级过渡到调式理论学习,最后使用调式音阶进行编创。真正实现从实践—理论—实践、形象—抽象—形象的完整学习过程。 (二)MIDI制作软件的即时性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了两个与学生审美经验切近的两首作品凯尔特民谣《斯卡布罗集市》和游戏背景音乐《1万年の時を越えて》入手,先进行片段式听记,然后使用作曲软件录入曲谱,并反复播放和对比特征音出现的段落,不断强化听觉经验。 在学生能够稳固把握调式感后,再进行调式总结。这一步,充分利用了作曲软件对视听结合的优势之处。学生可以直观地将声音音高与键盘位置结合。巩固音高和调式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反复播放和强化特征音的听觉效果。 在学生从听觉和理论上都能够对该调式有清醒的认知后,最后再诉诸音乐创作实践学习,通过编曲软件,进行小段落主题化的音乐创作实践。更进一步强化对调式的认知。同时,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层次地融合。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过程相较之使用传统的教师口头讲授或粗略地播放音乐材料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到发展。 总?结 MIDI制作软件拥有直观性即时性的特点,同时,也将音乐学习的门槛降低,不再高度依赖乐器的学习和使用,教学时可从真实的音响文本中针对性地挖掘解构将要学习的音乐元素,打破视唱练耳和乐理教学的学科壁垒,将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介入MIDI制作软件的使用能够极大增强音乐学习的效率,是必要且可行的探索方向。 注释: [1]管建华.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中国音乐,2012(01):23—30. [2]杨?晓.音乐现实与理论符号的差异——谈基本乐理与音响表达的关系[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2):6,50—55. [3]Walker?R.The?effects?of?culture,?environment,?age,?and?musical?training?on?choices?of?visual?metaphors?for?sound[J].Perception?&?Psychophysics,1987. (責任编辑:张洪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