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 |
范文 | 李盼 [摘?要] 幼儿阶段是培养儿童音乐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幼儿对音高的感知能力较强,对音乐的情感感受也十分丰富,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幼儿的音乐素养可通过视唱练耳、体态律动、音乐赏析及创作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素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64-03 关于幼儿音乐素养,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一个实践中经常会触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园教师经常会遇到与幼儿音乐素养提升相关的各类问题。比如说,幼儿会在无意中哼唱出他平时听到的旋律,在开心时会不由自主地拍打一些无规律的节奏等。这些都是幼儿对音乐表现出的初步感受。幼儿园教师需要利用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表现,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情感表现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在开发幼儿智力方面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幼儿音乐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提出具体可实行、可操作的建议。 一、幼儿音乐素养的内涵 “音乐素养”这一概念多出现在中小学和大学期间,在中小学时期,有的学者将音乐素养定义为“在接受相应学段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音乐反应、表现和创造的能力;能够做到通过积极的感性溝通、有根据的审美判断和可持续的音乐参与,理解并确定音乐艺术在这个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以适应其在当前和未来生活作为有共同感觉力、社群包容力和人文精神扩展的社会公民的需要。”[1]虽然这个概念泛指对象是中小学学生,但对于幼儿来讲有一定的适用性。例如,“在接受相应学段的音乐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音乐反应、表现和创造的能力”这段内容在音乐启蒙期就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幼儿在两三岁时能够对周围的声响产生反应,四至六岁是培养幼儿音乐听觉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幼儿的书写能力较差,但听觉能力很强,能够明确的感知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速度的快慢;不同乐器的音色等。在此时对幼儿进行恰当合理的视唱练耳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今后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大有裨益。四至六岁阶段的幼儿对音高有敏锐的反应,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之后会对基本的乐曲有一定的听辨能力,甚至有的孩子能够具备创造简短旋律片段的能力。 概念中“可持续的音乐参与”在幼儿时期通过可持续的音乐参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其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幼儿时期对印刷本上的音符很难产生兴趣,但是对音乐的律动却十分喜爱,因为律动是通过对儿童肢体语言的引导,训练儿童的节奏感知能力。一般情况下,幼儿在听到符合他们年龄段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的律动行为,这时需要教师对儿童的律动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在规范律动动作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进而更加喜欢音乐,为中小学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2]既然音乐在幼儿时期会产生如此强大的教育意义,那么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育中就要有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意识。通过文献阅读及笔者自身的经历,笔者提出,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从视唱练耳、体态律动、音乐赏析及创作三方面入手。 二、幼儿视唱练耳的训练 前文提到,四至六岁是幼儿对音高感知十分敏锐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之后,儿童对音高的感知能力会逐年递减。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适龄阶段,通过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首先就是幼儿视唱练耳的感知训练。幼儿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通过音符认知、音高感知、音程构唱并配合趣味性的小游戏、小组竞赛等方式来进行。在音符认知环节,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讲授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演变过程,接下来就是三个基本音符的音符时值记忆。这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合理运用幼儿好胜心强、愿意抢答的特点,让幼儿进行趣味性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幼儿无意中掌握了音符的时值知识。 幼儿时期,孩子对谱面上音符的辨识度较低,但是对音高的感知能力要超过音符的辨别能力,所以在音高感知环节,教师可从“do、mi、sol”三个音着手,逐步加入“si”“re”“fa”“la”等音。教师可通过科尔文手势引导幼儿意识到“do、mi、sol”三个音在音高上的差异,逐步对这三个音符的音高辨别清晰。在逐步融入其他音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幼儿音程构唱的环节,让幼儿对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感知更加明确,从而在之后的音乐作品赏析中能更好地感知听到的音乐律动。一般来讲,通过有效地课堂训练,儿童可以在幼儿园阶段实现对七个基本音级的听辨。而对于具有良好的音乐氛围的幼儿来说,比如父母双方或单方从事音乐教育工作,那么儿童在幼儿时期是可以在视唱练耳方面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果。 幼儿视唱练耳的启蒙过程较为漫长且个体差异性明显,故而不可操之过急。教师需要从宏观整体上保证班级的教学成果。而且,教师要明确在幼儿时期训练视唱练耳的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的音高感知能力,以便在后期的音乐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接受中小学音乐教育。所以,幼儿在音符认知、音高感知以及音程构唱的过程中出现的个体性差异是正常的。 三、幼儿体态律动的训练 幼儿体态律动是受到奥尔夫教学法的启发,让幼儿在舞蹈的律动中感知音乐的韵律,进而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简单舞蹈动作的编排,间接训练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在音乐的基础上融入科普性的幼儿歌曲,训练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普及了基本常识。在这一个过程中,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个教学环节贯穿了儿童语言、歌唱、舞蹈律动等多项技能环节,多种学科知识交叉在一起,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体态律动环节提升了幼儿的音乐素养,反过来,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儿童语言和身体协调性的掌握,各种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关键在于教师的分配、合作和课堂掌控。 对儿童进行体态律动教学,可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训练。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会将他们在生活中认知到的一切事物融入自身的想象中,并通过自身创设的一定情景将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物体现情景和以图像再现情景,激发幼儿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音乐,促进幼儿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 我们经常可以在公开示范课中看到,在音乐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弹奏一段音乐,然后在音乐中歌唱“小朋友们好”,幼儿也会用歌唱的方式给予回应。除此之外,在具体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播放一段活泼性、律动感强的音乐,引导幼儿随着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并有节奏感的说出自己的名字。教师也可以询问幼儿都掌握了哪些基本能力,例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自己刷牙等,接下来教师将学生掌握的本领编辑成有节奏感的歌词唱念出来,引导学生模仿,进而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歌词的创编,同时还可以配上一些打击乐器,学生在敲击乐器的同时有节奏地说出自己会的本领,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为进一步提升其音乐素养夯实基础。 四、幼儿音乐赏析及创作能力训练 幼儿阶段进行音乐赏析的训练,能够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在听到音乐后,内心会对音乐形成一定的反应,教师的职责就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将幼儿内心的情感合理恰当地表现出来。 幼儿音乐赏析的作品指的是欣赏一些曲式结构较小,时间短小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有很多,比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每一首音乐小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的作品,以及钢琴作品《小狗圆舞曲》《小猫圆舞曲》等。通过对这类短小音乐作品的赏析,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交响乐队中不同乐器的性能及音色,了解交响乐队的机制。创作能力训练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音乐基础训练之后,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创编简单的节奏律动,或者配合一定的手势或舞蹈展现自己内心对音乐的理解。幼儿阶段对音乐创作能力要求并不高,但创作这一环节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其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当然,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也会有一定数量的幼儿对于他所听到的音乐的感知力是不强的。因为每个幼儿的接受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接受速度快,听到音乐后很快就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而有的孩子可能出现不为所动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孩子当天情绪问题,有的是因为孩子对于老师所播放的音乐不感兴趣,而有的孩子则是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较差,并没有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面对多种情况,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保持教学热情,有耐心地启发、引导幼儿倾听音乐。[BW(S(S,,)] 音乐与绘画在幼儿园教育中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例如,在感知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画画的形式画出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景,提升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例如,幼儿园中班在学唱歌曲《春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畫出花草树木等与春天相联系的画面,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画本上画出自己对春天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绘画能力,在绘画的同时播放《春天》这首歌曲,促使幼儿产生一定的音乐联想,引导幼儿在纸面上画出自己认为音乐中含有的情景,或者说幼儿在听到音乐后会不由自主地在画本上画出自己对音乐感知的内心世界。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表演出一系列动作,例如歌曲《春天》中出现的“杨柳树枝弯弯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又一跳”等歌词都可以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变化各种动作,间接训练幼儿对音乐律动感知能力。通过绘画与音乐的结合,为幼儿创设了一定的审美情景,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绘画能力,更提升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是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一条非常良好的路径。 幼儿的音乐创作能力则主要指幼儿的节奏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引领孩子进行一系列节奏拍打的训练,运用的节奏型也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有四分音符、双八节奏、前十六、后十六、全十六节奏型等。每堂课初始训练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师先拍打出四二拍两小节的节奏,然后学生模仿。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纪律的稳定,教师在拍打节奏时,学生要学会安静的倾听不能随意跟随教师动作拍打。在教师拍打完节奏之后,幼儿根据自身对节奏的感知进行拍打回忆。在幼儿对教师拍打的节奏较为熟悉之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地节奏创作了。教师可要求学生先拍打出教师刚刚给出的节奏型,然后,学生在教师给出的节奏型之后,根据自己对节奏的理解,随意拍打出自己设计的节奏。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节奏,教师要给予肯定。幼儿年龄尚小,并不理解四二拍、小节等概念。创编出来的节奏可能五花八门,但教师明确的是这一创作过程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而并非是让幼儿掌握具体的音符写法和具体的节奏型认知。换言之,只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了节奏型的创编,那么这一教学流程就是成功的。 此外,除了学校幼儿音乐教育之外,幼儿教师还应与幼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应仅仅依靠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完成。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让家长明确,幼儿无意间哼唱出来的旋律或是拍打的节奏是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活动,虽然幼儿这种无意间的活动有即兴成分,但这是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前提步骤,所以当幼儿出现类似情景时,家长应给予鼓励并适当引导幼儿聆听一些除流行音乐之外的古典或短小的音乐作品,关于古典音乐的查找,有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现在很多音乐软件例如酷狗、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都设有古典音乐专栏。拿酷狗软件为例,酷狗软件在“乐库”一栏中的特色模块中就有“古典乐”分类,里面根据时间分成了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音乐种类,也有根据音乐类型进行分类的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声乐曲等。音乐软件的便捷解决了众多家长“音盲”从而不知如何引导幼儿聆听音乐的现状,因此家长也更加容易在家庭教育中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 结?语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的教学目的是提升幼儿对音高的感知能力,体态律动是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音乐赏析及创编活动则是培养幼儿创新创造意识。这三个教学模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合理编配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从而为其日后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幼儿在真、善、美的环境中乐观、健康的成长。 注释: [1]许洪帅.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71. [2]林红梅.鼓励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学会审美[J].教育评论,2007(06):149. [3]吴?颖.谈音乐实践活动中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3(05):95. (责任编辑:韩莹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