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开放性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 |
范文 | 林琳 【摘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划意识、诚信理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部编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教材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年级的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可有效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法治认知,深化法治教育的价值体验。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开放性教学;法治教育 一、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普及法律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提供了大量图文并茂的法律知识。这个特点在六年级上册尤为明显。它是法律专册,教材以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为出发点,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认知,必要的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是讲案例还是讲理论?笔者认为,以文本为主,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将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有效提升法治认知。 本人执教了教材的第9课《用好法律维护权利》。本课的话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习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权利,尝试在权力的边界内寻求法律的支持。在教学过程当中,笔者侧重以对话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每一个案件,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从而寻找相应的法律名称,如行政诉讼、劳动仲裁、索赔、侵权等,培养学生用法律来解决生活困境的意识。紧接着,近些年的社会热点依次出现在课堂中,有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消费者权益、医患关系、劳动争议,环境保护等引发的矛盾和群体性事件。老师借助真实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走进法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状态,师生都有话可说。老师在尊重法律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将“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力求法律知识的准确性,又充分考虑并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避免了法制教育的生硬和僵化。最后,老师还呈现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广场舞扰民”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思维碰撞中引导他们将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让学生来剖析如何在维权的时候控制在法律的范围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和道德习俗的不同,进一步体会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如此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法治教育如春雨般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灵活地缔结其他学科的趣味性活动,提升法治认知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名词、条例法规更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只要让学生说出来,更是要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探索、讨论和总结后做出来。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致力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执教五年级《辽阔的国土》一课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探究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行政区划、有关台湾美丽风光、民风民情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等相关知识,以丰富学生对于“辽阔国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环节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教学神曲《大中国》小苹果版响起,全体同学为之振奋,随即全体起立,跟着明快的节奏边歌边舞,《道德与法治》课堂摇身变为“地理课”和“音乐课”,丝毫没有违和感。在这样灵活多样学科整合的开放性课堂中,学生感觉法治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他们愿意参与在热烈的氛围中,在轻松自然的实践中获得了理论知识,对大中国的情感与认知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升华。 在执教《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执教老师先在课前采用沙画微视频《宪法》导入,用新颖的展现方式代替干涩的讲解,呈现了宪法的诞生过程,让学生感受《宪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课上,老师通过启发式问答,引导学生学习《宪法》的基本条文。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个性感受,巧妙地再次引申对宪法条文的学习,让学生润物无声地学法、知法。在教学的结尾部分,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熟知的《战狼2》电影片断。在寂静无声的课堂中,同学们全心投入观影中。当画面里出现鲜艳的五星红旗通过炮火纷飞的战区时;当看到热泪盈眶的中国同胞齐声高呼“祖国万岁”时;当影片结尾,中国护照的出现,上面的一席话“当你在海外遇到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更是让人的情绪瞬间被点燃,课堂上激荡着深深的自豪感,真切地感受着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荣光。孩子们不但知道了国家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进一步提升解读并理解宪法的能力,更是加深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情怀。 三、巧妙地运用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化法治理念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制时选取了大量丰富鲜活的素材,法治价值观教育融入自然。在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积极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创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树立意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法治理念。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校园内的案例进行法律剖析,从而教育自己,警示他人;还可组织学生自主编制“法制小报”,撰写校园法治新闻稿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宣传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利用假期去现场感强烈的公安司法机关、监狱等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开展模拟法庭、听证会进行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体验教育活动一旦新颖、有趣,对学生有了吸引力,其预期的效果就会体现出来。在执教五年级《心中有杆秤》时,笔者就曾创设道德两难故事,模拟现实情境,思辨引领,引导高年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最平常的校园生活中深化法治理念。 《心中有杆秤》教学实例: 1.模拟现实,情境表演 又是崭新的一周,本周轮到505班的同学值勤。班长带领他们班两位值日协管员在校门口认真检查同学们的穿戴。这时,一位本班的同学没穿校服被拦住了。 2.發散思维,续演故事 师:你觉得班长可能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请你代替班长,接着把故事演完。 3.亮牌抉择,辨析交流 师:AB剧中,两位班长分别做出不同的选择。你支持班长的哪种做法?请大家拿出你的表决牌,支持A剧班长的请举红牌,支持B剧班长做法的请亮黄牌。好,亮牌! 预设1:全部同学举红牌。 预设2:一部分同学举红牌,一部分同学举黄牌。 师:让我来采访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选择? 假如班长不公平对待,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4.小结谈话,感知公正 师:看来,在面对左右为难的问题时,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杆秤。通过刚才的辨析交流,你能告诉老师这杆称具体指什么吗?(板书:公平公正)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通过再现真实的校园情境,在平等和谐的基调下,让学生通过续演故事的方式体验班长的“左右为难”,在辨析交流的氛围中思考该怎么做,不公平地对待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而在心中植入“公平公正”的法治思想。在这个体验环节中,法治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法治思想。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执教老师在每完成一课法治教材的教学时都需要做大量相关知识的储备,要注意授课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并且要能做到正面的导向。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开放性的法治教育,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推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月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改”与“变”[J].贵州教育,2016(21) [2]刘桂霞.在生活中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J].教师,2018(31)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