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两节课谈初中物理教学
范文

    李刚

    [摘要]“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必然对物理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资源有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爱岗敬业,多方了解、关心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意义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教师;专业素养;调控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 35-0047-03

    最近听了两节课,在“天平使用”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做了不同的处理。一位新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从而了解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对学生掌握不清楚的地方进行一一讲解,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强化训练。另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处理有些不同,增加了学生活动:比较一个橘子的质量与一块橡皮的质量,看谁大谁小。为此,该教师设计了五关,第一关:请设计比较方案,看谁的点子多?谁的点子妙?如需要器材,可以利用文具盒或教师提供的文具袋(里面物体含有硬币、钢尺、三角板等)中的器材。第二关:若想知道物体(如橡皮)准确的质量,对提供的器材,应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第三关:寻找学习高手,了解天平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第四关:寻找实验高手,请利用天平测量一块橡皮的质量。教师巡视,并利用手机拍下学生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呈现,让学生评价。第五关:实验反思,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很显然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目前,新教师的备课主要侧重于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教教材,课堂教学中此类现象还是很突出的,教教材确实可以让学生知道世界是怎样的,但这只是传授了知识。如果教师用教材来教,就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世界是怎样的,还可以让学生知道世界“為什么”是这样的,让学生成为一个既客观又能理性分析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如果学生特别优秀,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并尝试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新教师如何设计出站位高的教学方案呢?为此,新教师应当:1.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2.对教学资源有良好的组织利用和课堂调控能力;3.爱岗敬业,要全方位了解、关爱学生。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探讨。

    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及基本教学技能。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气高低适宜、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不给学生贴标签、平等对待学生,设法使师生关系融洽;实验操作规范、板书板画娴熟;课堂教学趣中有序、爱中有严,这些都是物理教师上好课的必备条件。

    除此之外,物理教师还要有好奇心、爱质疑以及能格物的素养。物理教师有好奇心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才会质疑,才会尝试揭开奥秘,才会把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带到课堂。

    做有情趣的教师,教出有趣味的物理课。

    二、对教学资源要有良好的组织调控能力

    1.要能用教材教

    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即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教材内容是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与具体教学目标相匹配的内容。分不清这两者的关系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源所在。

    怎样才是对教材进行教学化处理呢?就像相声里面的“抖包袱”,故意制造悬念,引起学生或惊讶或好奇,然后再抖开“包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倡导“问题互动解决式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为目标,以合作探究为方式,互动共生,“融”会贯通。这样的物理课堂有以下四个特征。

    特征一,融人生活。以创设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用真实情境来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光的反射》的课题引入时,用魔术箱演示光在用纸板挡住的情况下仍可沿“直线”传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引发问题,没有冲突的问题就不可能引发深入的学习。

    特征二,融入探究。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为核心。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科学探究已经纳入“课程内容”。教学中需要有活动,活动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生在试错、纠错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液体的压强探究实验中,教师没有直接拿出压强计,而是做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试探究

    师:能用带橡皮膜的矿泉水瓶探究吗?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探究,发现有困难。

    生:深度变化不大时,橡皮膜凹凸程度觉察不出来;深度相同时,很难做到改变橡皮膜的方向。

    (2)亲创造

    师:优化后要达到什么目标?

    生:橡皮膜能转动,橡皮膜形变能放大。

    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的一部分,演示可以转动的橡皮膜。

    实物投影:绑有橡皮膜的塑料盒。

    师:当液体压上橡皮膜时,塑料盒里的空气通过小孔和橡皮管排出。

    师:出示液体压强计的U形管,液面高度差很大。

    师:同学们能想到放大橡皮膜形变的办法吗?

    生:将两者组合起来使用。

    师:组合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师:国家提倡“创新”。创新不是容易的事,但也并不神秘,组合就是一种创新方法。

    师(演示):橡皮管套人U形管,压橡皮膜,U形管内的液面发生变化,压强越大,液面高度差越大。

    师:将橡皮膜的形变转换成U形管的高度差,体现了转换法的思想。

    (3)再探究

    学生探究,分三组进行汇报: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同种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没有慢就没有多,探究活动能生成资源,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要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探究学习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主要路径。

    特征三,融入问题。以“就物说理、以物论理”为基础。教学中需要有实验探究,需要有探究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问题的设计很关键,没有问题不能引发学习,没有追问就不可能引发深度学习,教师要学会用问题来引领探究。

    例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1:要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维持时间长一些(运动得更远),有哪些方法?

    问题2: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3:只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应控制什么因素相同?如何控制?

    问题4: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操作?实验需要注意什么等?

    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問题5:如果水平面非常光滑,小车受的阻力如何?运动距离又怎样?

    问题6:小车不受摩擦等阻力,它将怎样运动?可以推理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问题驱动,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征四,融入技术。板书设计,体现教师的中心思想。以可视化工具与学科高度融合为手段。互动中,教师采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处。深度学习要发生,就需要师生、生生、生本的全面交流、互动。怎样实现教学场景的动态对接,促进展与评的高效进行,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要用得适时、适当,让它与教学高度融合。例如手机投屏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三、爱岗敬业,要全方位了解、关心学生

    1.找准学情,心中有生

    教师不仅要关注好“起始点”,还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学情做好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不要为了完成进度而教,要以学定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学情做出判断和选择,要学会“一心多用”。

    2.重视板书,心中有纲

    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就需要使知识由碎片化变为结构化,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板书就是最好的提炼和总结,板书也是技术活,大家要重视。

    3.落实素养,立德树人

    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既能让学生考出高分数,又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最好的教是听,最好的学是说”,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专注地听、智慧地应。课堂教学的前阶段是学生跟着教师走,后阶段应该是教师跟着学生走,一节课下来教师如果有出汗、红脸的感觉,这将是一节师生都获益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师要储备更多的知识与智慧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许许多多生成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提升教师的能力。

    新教师上课还应注意一些小的细节。课堂上要有仪式感,上课前、下课时要相互问好。课前学生能准备好与上课相关的物品;课中能记笔记、认真完成课堂作业;课后及时反思总结,整理错题本。在实验室,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东西哪里来还到哪里去,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都是为了培育人、培养人,大家不要忽视。

    总之,课堂教学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融人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55:55